中医理法方药摘录吧
关注: 25 贴子: 113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回归本源。

  • 目录:
  • 1
    赵某,女,54岁,2009年10月8日。 充满型胆结石,绞痛频作,大柴胡9剂后痛止,脉仍沉弦。 柴胡125g,杭白芍90g,大叶金钱草120g,炒枳实、酒黄芩、大黄(酒浸一刻,煎1分钟)、鸡内金、郁金各30g,木香(后5分下)10g,晒参、五灵脂各30g,生姜45g。5剂。 (编按)治胆石症,此方用的是大柴金灵黄木汤。 方解:胆结石合并胆囊炎,多见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胸肋疼痛等少阳证兼胃家实,即大柴胡汤证,故以大柴胡汤两解之;加红参、五灵脂扶正攻
  • 1
    李某,男,21岁,2009年1月1日。 偏右头痛4年,久治不愈,每月发作4次,发作前必有喷嚏1~2次,每次约3天。由风寒外袭引发。发作时如裹如蒙如刺,紧束如箍,喜按,畏寒殊甚。脉沉细,舌淡齿痕水滑,正虚邪伏。 麻黄10g,制附片、细辛(后5分)各45g,川芎90g,白芷(后7分)30g,肾四味(枸杞子、酒菟丝子、盐补骨脂,淫羊藿)、蝉蜕各30g,止痉散(冲)6只~3条,吴茱萸30g,红参30g,炙甘草60g,生半夏45g,生姜45g,大枣25枚,葱白4寸,核桃打6枚。 加水2000ml,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杨某,女,34岁,2009年10月8日。 右颈淋巴结核,隐痛不休,肢厥,寒热错杂,瘰疬治痰。 海藻、炙甘草、木鳖子各30g,止痉散3只~4条,玄参150g,柴胡125g,白芥子(炒研)10g。5剂。 (编按)因患者在少阳部位有颈淋巴结核,用玄参、海藻、白芥子、止痉散以消痰核。由于“隐痛不休”,加木鳖子散结祛毒;“寒热错杂”证,取小柴胡汤之意而独用柴胡125g,以解“寒热”之征。
  • 0
    赵某,男,39岁。 由于外伤(肋骨骨折),近年来左下肢疼,行动困难,历经北京天津的西医治疗,被诊断为无脉症,久治无效,令其转中医治疗。 初诊1977年9月16日,今见脉沉细,右脉似有似无,除下肢疼痛处,恶心不欲食,患侧肩背胁肋亦痛不可忍,因与下方: 赤芍三钱,白芍三钱,附子三钱,炙甘草三钱,细辛二钱,大黄二钱,三剂 二诊:1977年9月19日,服药后肩背胁肋痛即已,腿疼亦显减轻,但脉沉细,与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三诊
  • 1
    1、荆某,女性,16岁 初诊日期:1966年10月19日。自八岁遗尿,经中西医久治无效,串联至此,特来求医。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证属寒湿下注,治以温化寒湿,与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茯苓12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上药服两剂证已,12月1日特来索处方以备后患。 2、胡老讲述医案 1972年曾治一中年妇女,体丰,腹大形似腹水,而详查无腹水,因胀满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脉沉细,舌苔薄白润。 (脉沉细,舌苔薄
  • 0
    王某,女,62岁,2009年10月19日。 晕,数十年,如裹如蒙,萎黄,臂老年斑。脉沉细弦,舌胖淡紫无苔而润。 麻黄10g,制附片45g,细辛(后5分)45g,生黄芪250g,当归30g,晒参(捣)30g,葛根90g,羌活15g,白芷(后5分)30g,川芎90g,止痉散3只~3条,生姜45g,葱白4寸。二杠(冲)1.5g。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450ml。3次分服。10剂。 (编按)因年高头晕数十年,以川芎、细辛、白芷、止痉散活血祛风定眩,麻附细辛汤通阳,当归补血汤补虚,加葛根专理颈椎;又如裹如蒙
  • 1
    1、刘某,女性,23岁 初诊日期1964年9月23日。左手麻木、无力已1年余,伴见头晕、身倦、时欲呕,口咽干不思饮,面色苍白无华,舌红无苔,脉细滑稍数。证属津血不足,瘀血阻滞,筋脉失养之证,为温经汤的适应证: 吴茱萸6克,当归10克,川芎,党参1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丹皮6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麦门冬18克 上药服三剂,头晕、呕逆好转,继服10剂,诸证已。 2、王某,女性,75岁 初诊日期1966年2月22日,左半身不遂已半年,近
  • 0
    某女,2006年5月30日。 经期头痛,尤左太阳穴处痛甚,病在少阳、厥阴。 益母草45g,柴胡45g,白芍45g,当归50g,通草30g,辽细辛45g,川芎90g,白芷(后)3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g,大枣12枚。 [lbk]编按[rbk]经期疼痛,病属厥阴之经证,以当归四逆汤加减,(加益母草为血室专用药,减桂枝,因不利于少阳头痛);那为什么又说是病在少阳?因太阳穴痛甚,即瞳子髎穴,为少阳之起始穴,故用芎芷麻附细辛汤减麻附,加柴胡,取小柴胡汤之意。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推拿歌 心经有热作痴迷,天河水过入洪池。 肝经有病眼多闭,推动脾土病即愈。 脾土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 胃经有病食不进,脾土大肠八卦调。 肺经有热咳嗽多,可把肝经六按摩。 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可救得。 大肠有病泄泻多,可把大肠用心搓。 小肠有病气来攻,横纹板门精宁通。 命门有病元气虚,脾土大肠八卦推。 三焦有病生寒热,天河六腑神仙诀。 膀胱有病作淋漓,肾水八卦云天河。 胆经有病口作苦,只用妙法推脾土。
  • 0
    1、夏某,女性,52岁 1980年4月17日初诊。反复发作胃脘疼痛已10多年,经钡剂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一周来痛如刀割,夜晚尤甚,用中医药多治无效,苔白微腻,脉弦细沉,证属中寒急迫,急以温中缓急,与甘草粉蜜汤加减: 甘草18克,白蜜45克,白及10克 当晚服一煎痛未作,夜得安眠,第二天服第二煎尽,自觉如常人,又继服小建中汤三剂,停药一周未见不适。 2、治普通的胃病,胃疼伴潜血的,白及12克,甘草24~30克,蜂蜜45克
  • 1
    1、赵某,男性,45岁 1966年3月18日初诊。于上午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时胃脘痛,泛酸。腹胀,欲呕,吐涎沫,心烦,口中和不思饮。小便少,时心悸,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茯苓12克,党参1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6克 上药服一剂,胃脘疼减,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继随证调理月余自感无所苦。 2、刘某,女性,50岁 1976年4月23日初诊。近月来食则昏冒,甚则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苔薄白,此属
  • 0
    1、赵某,男性,22岁 初诊日期1965年5月27日。反胃呕吐已2~3月,食后胃脘胀满,恶心,口干多饮,有时胃脘腹疼、胸闷或痛,腹部常怕冷,大便溏。服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六剂,诸症不减,反见吐酸水,苔薄白,脉浮弦。此为寒饮停胃,胃气失降,服温药和胃,正邪相争,邪即上越,与半夏干姜散: 半夏30克,干姜30克 上药共研细面,每服2克,一日三次,服一日即未见呕吐,服一周,诸证已。 2、一徐姓成年女患者,贫血经年,血色素8.1克,主症:
  • 0
    1、宋某,男性,35岁 1968年3月24日初诊。头晕,呕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嗳气,右偏头疼,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证为胃虚寒,饮邪上犯,治应温中化饮,与甘草干姜汤加味: 炙甘草18克,干姜10克,陈皮30克,半夏15克 上药服三剂,诸证均已。 2、李某,男性。32岁 1965年3月16日初诊。2年来常胃腹窜痛,胃脘喜温喜按,但痛甚时不能按,痛作时恶心,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常畏寒,苔薄白,脉沉细弦。证属里虚寒凝,
  • 0
    1、蔡某,男性,48岁 1964年11月23日初诊。半月来高烧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药10余剂不效,就来京医治。症见自汗盗汗甚,腹痛剧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烧40℃,苔白微腻,脉沉弦紧。此里饮郁久化热之证。先以温阳化饮治之。予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 上药服三剂,于11月26日二诊 ,腹痛减,胃痛、高烧如故,仍汗出多,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此为里寒虽稍减,而表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李某,男,58岁 初诊日期1965年4月6日:受凉后腹泻已三月不愈,每日大便3~4行,大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晕,舌苔白润,脉细缓。证属里虚寒饮,升降失和,治以温中益气,和胃化饮。与理中汤加陈皮、扁豆: 党参三钱,炮姜二钱,炙甘草二钱,苍术三钱,陈皮五钱,炒扁豆三钱 上药服六剂,腹泻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证已。
  • 0
    1、陈某,男性,41岁 初诊日期1966年2月8日。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 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克,炙甘草6克,增炮附子10克,服一周,肩背疼减。继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2、王某,女,75岁 右半身
  • 0
    1、林某,男,38岁 初诊日期1966年2月19日:于1962年开始每5~6个月发一次尿血,因别无所苦,未予重视。但自今年1月16日尿血加重,服止血药不见效,方列医院检查,但经协和、301、北京等医院行膀胱镜、肾盂造影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查尿为血尿,色鲜红,红血球满视野,尿蛋白(++++),怀疑肾癌,但又通过其他检查,未能确诊。舌苔白,脉细弦。胡老与芎归胶艾汤合桂枝茯苓丸: 生地一两,当归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茯苓
  • 0
    1、龙某,女,79岁 1964年6月3日初诊: 头晕,行走如踩棉花,口紧不自如,耳鸣,晕甚则恶心,心慌,左腿及右麻木,夜晚身热出汗,饮食二便正常,苔薄白滑,脉弦有力。与下方: 桂枝四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当归三钱,泽泻四钱,白芍四钱,半夏三钱,生姜二钱,三付。 6月10日复诊:诸症减轻,自己用手杖已能行走,张口时已不发紧,心跳汗出减轻。仍有头晕耳鸣耳痒,不欲饮食,恶心口吐涎沫,左腿及右手麻木,晚上身热,身体困倦,苔
  • 1
    1、马某,男,成年人。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恶心,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骨一钱半,贝母三钱,三剂症除。 2、杜某,男,成年人。胃灼热,腹胀,噫气不除,不欲食,患病已有三四年,与旋覆代赭汤加橘枳姜汤,愈。 3、白某,男,32岁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21日:胃脘痛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月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与旋覆代赭汤合
  • 0
    1、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荣卫不利,寒凝血滞之证,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消除。 2、李某,女,36岁 初诊日期1966年5月6日:产后患左偏头痛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1、李某,男,33岁 初诊日期1965年3月16日:于19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与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吴茱萸二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 二诊:3月25日: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 三诊:4月1日:药
  • 0
    1、张某,男性,42岁 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
  • 0
    1、甄某,男,45岁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9日:1963年曾患胃脘痛,经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经治疗一度缓解,近一月来又常胃脘痛,饭前明显,口干不思饮,时感头晕,乏力,大便溏黑,潜血强阳性,苔白,脉沉弦细,与黄土汤: 伏龙肝三两,炮姜三钱,党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生地炭八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艾叶三钱,生阿胶三钱,炙甘草二钱,黄芩三钱 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已,六剂潜血转阴性。 2、王某,男,39岁 初诊日期1968年6
  • 0
    索某,男,57岁,某军参谋长 初诊日期1965年7月16日:腹泻、腹痛3年,三年前患肺炎,经住院治疗,肺炎愈,但遗长期腹痛、腹泻,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用各种药物皆无效。曾找数名中医治疗,但经年无效,其方多为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近症:腹痛、腹泻,日2~3行,每吃油腻则加重,常胃脘疼、痞满、肠鸣,头痛,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沉弦细,左寸浮,体质肥胖。此寒热错杂证,为厥阴太阴合
  • 1
    1、邓某,女,48岁 1964年7月21日初诊:下痢便脓多日未愈,现犹日二三行,腰感收紧痛(原有子宫下垂),腹亦拘急而痛,只能仰卧,活动不便,舌赤,脉沉细,与方: 半夏四钱,白芍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上药服三付,愈。 2、张某,男,29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12日:腹泻、胃脘胀四个月,原有右胁痛已四五年,经检查谓慢性肝炎,因症状不重,故未重视治疗。近四个月来右胁背痛明显,且见胃脘疼痛
  • 0
    1、刘某,男,38岁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1日:腹泻四十余日,日行6~7次,泻前腹痛,肠鸣,常胃脘痞满,饮水则心下悸,时口苦,咽干,头昏,耳鸣,舌苔白,脉沉细,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枚,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干姜一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二诊11月4日:上药服三剂,服泻已,上方隔日服一剂调理。 2、李某,女,成年人。1968年8月17日,心悸,短气,呕逆,不欲食,与生姜泻心汤,三剂症已。 3、患者为36岁五个孩子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1、1972年胡老随教学连队在河南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草,即以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与之,1剂知,连服6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2、黄某,男性,10岁 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两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
  • 0
    齐某,男,19岁 1960年1月24日初诊。患者月前患亚急性阑尾炎,住六院治疗而愈。不久感头晕痛,口干嗜饮,少腹痞痛,于1959年10月19日,由本院栾志仁丸陈申之二位大夫治疗两月有余,效不明显。详查:右下腹按之痛剧,乃知其未愈解也,当下之。 丹皮五钱,桃仁四钱,白芍四钱,冬瓜子三钱,生薏苡仁八钱,炙甘草二钱,大黄二钱,芒硝二钱(分冲),二付。 1月26日复诊:自称一切好转,再接上方,去薏苡仁,三付。 2月1日三诊:按之患处尚痛,食
  • 0
    王某,女,47岁 初诊日期1979年8月5日。咳嗽,咯吐浓痰反复发作1年余,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近1周来,咳嗽。咯大量黄粘痰,纳差,口干不欲饮,胸闷,晚上身微热,恶寒,苔白腻厚,脉沉细滑。证属痰饮阻肺,郁久化热,治以化痰清热,与千金苇茎汤合桔梗汤加减: 鲜苇茎30克,生薏苡仁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竹茹6克 上药服六剂,咯痰减少,身热、恶寒消除。原方加减服1月,咯痰
  • 0
    吕某,女性,18岁 初诊日期1965年6月17日。因高热住院治疗,半月热仍不退,用激素治疗热退亦不明显。每天体温在38~39度之间波动。症见身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苔白,脉细数。胡老会诊,认为是津液大虚,必以养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与竹叶石膏汤加味: 淡竹叶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麦冬15克,生姜10克,枣仁15克 服三剂热退,呕吐止,自汗,盗汗亦止。他医用补中益气汤欲补其虚,又致
  • 0
    1、张某,女性,32岁 1965年3月12日初诊。心悸气短5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57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少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证属气阴两虚,血不养心。治以两补,养血安神,与炙甘草汤: 生地30克,麦冬12克,火麻仁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桂枝6克,生姜10克,大枣8枚,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阿胶10克(烊化) 上药服用2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
  • 1
    1、刘某,女性,12岁 1966年3月10日初诊。感冒后头痛,恶心,呕吐,寒热往来,咽干口渴思凉饮,心中烦躁,服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后,热降烦除,刻下仍心中懊侬,口干欲凉饮,饮食二便如常,苔白而干,舌尖红,脉滑数。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漐然汗出为向愈之兆,惟仍有内邪虚热未解,阳明之热未除,为栀子豉汤合小柴胡汤方证: 栀子6克,淡豆豉10克,柴胡6克,黄芩6克,党参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3枚,生石膏30克 上药服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1、陈慎吾老母,90岁 外感发热,发汗后热更甚,他医视其年迈气虚以小建中汤甘温除热,热益盛,诊其脉弦细数,苔白而干,与小柴胡加石膏汤一剂,热退。第三天因过食厚味而又复高热,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苔白而干,脉细数。此证为阳明余热与新邪相加。属栀子大黄汤的适应证: 淡豆豉18克,大黄6克,枳实10克,栀子10克 上药服一剂而愈,嘱慎饮食,未再复发。 2、张某,男性,48岁 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但遗心
  • 0
    一、证候特点: 鼻汗病证多为自幼即患,证情一般以轻型为多。此类病人全身仍可有正常汗出,但与一般健康人相比汗出量常较一般人少。鼻汗病人的鼻部汗出在说话、情绪紧张、工作劳累、活动时较为明显。汗液自鼻梁,尤其从鼻翼两侧渗出,形成汗珠,缓缓淌下。上唇处汗液可明显呈珠状停滞不动,晶莹可见。严重者虽用手帕擦拭,汗亦不敛。女病人上唇处汗毛常明显增多。鼻翼周围常可伴有少量色素沉着或雀斑。男病人中少数鼻部两侧油脂分
  • 1
    1、岳某,男,67岁 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日:恶寒发热五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度,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荆芥、芦根、前胡、枇杷叶等)二剂,热不退。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又用银翘散加减二剂,汗出而热不退。又与麻杏石甘汤加减一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度,请胡老会诊时症见: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腹胀,大便五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胡老认为证属阳明里
  • 0
    1、刘某,女性,27岁 1965年6月4日初诊,发热头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38度,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与调胃承气汤: 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 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证基本消失。 2、李某,男性,59岁 初诊日期1965年2月18日。感冒两周经服药治
  • 0
    1、韩某,女,31岁 初诊日期:1965年1月23日:13年前怀孕时患“压迫性肾炎”,分娩后渐愈。但于1964年9月11日又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腰痛,腹胀等症,诊为“肾炎复发及急性尿道炎和膀胱炎”,屡用抗生素不效而找中医治疗,曾以肾虚心火盛、脾虚气弱论治而效不明显,今日请胡老会诊。近症:尿频,白天50余次,晚上30余次,有时尿频滴漓而不能离盆。尿时痛如刀割。尿赤热,有时带血丝血块。左腰胀痛,时腹胀,下肢轻度浮肿,常感头晕,心悸
  • 0
    1、王某,女,32岁 初诊日期1965年4月2日:原有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常鼻衄和口糜。3月11日曾患口糜,服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黄三剂而愈。本次发作已一周。舌及下唇溃烂,痛甚,口苦咽干,心烦思饮,鼻衄,苔白,舌红,脉弦细数。胡老改方: 生地黄八钱,苦参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二钱,茜草二钱 二诊4月9日:上药服三剂,口糜愈,鼻衄已。 2、吕某,女性,18岁 1965年6月17日初诊。一月来发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两膝关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张某,女,65岁 1959年11月28日初诊:据称多年失眠,久治无效。心悸烦,头晕,口干,汗出。剧则一二日不得暂时眠,轻则虽暂得眠,但梦扰不已。舌白,苔干质红,脉数虚,右手为甚。统观各症,属虚烦,而心悸烦头晕汗出等亦确为酸枣仁汤的适应症。以多梦不安,故加味龙骨牡蛎以安心神,方用: 生枣仁一两,知母四钱,茯苓五钱,川芎三钱,生牡蛎八钱,生龙骨四钱,炙甘草二钱,三付。 12月1日复诊:服前药后,睡眠稍安,但仍心悸烦,头晕
  • 0
    1、刘某,女,65岁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9日:胡老赴延庆巡回医疗,遇一老者用两轮车拉其老伴来诊,该患者病急中风三四日,头晕不起,烦躁不得眠,左半身不遂,前医以大剂平肝潜阳之品,并加羚羊角粉五分冲服,患者服一剂,症不但不减,反更烦躁,整夜不眠,并感明显热气上冲,胸闷懊儂,舌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血压260/16毫米汞柱。其老伴问胡老:“能包治好吗?不包好就不治了,光羚羊角就花五元钱治不起!”,胡老回答:“包治不好
  • 0
    1、辛某,男性,36岁 初诊日期1965年6月16日。右手臂颤抖三四年,左手,腿亦有轻微颤抖,不能持物,每用力则颤动而酸疼,自觉精神紧张,时有心悸、怔忡不安,心下痞满,口渴思饮,曾以养血熄风,养肝柔筋等法及针灸治疗不效。苔白脉右弦,左沉弦。证属心下停饮、痰阻滞经络,治以温中化饮,因饮久化热,故佐以清标热,与木防己汤: 木防己12克,生石膏4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 上药服六剂,心悸好转,继服三月手
  • 0
    1、一个精神病患者,月经闭经不行,发狂,拿斧子砍人,在精神病院治挺长时间。之前我用其它的祛瘀药都不行,月经就是不来,后来给抵当汤加芒硝,她大便特别干,人也癫狂。吃了这个药后,月经就来了,经血中有挺大一块血块,病就好了。 2、我私人诊所开业时,有个老太太 m就是这样,她的病历害得很,坐那不敢动,一动那声音大得很,她患的就是阴吹,这病就是谷气实。这是虚证,不是实证,是清阳下陷,大便不通。给她吃猪膏发煎,就好
  • 0
    张某,女,31岁 初诊日期1965年3月10日:自前日开始腹痛,腹泻,大便有红白粘液,白天二三次,晚上七次,里急后重明显,恶心,纳差,畏冷,溲黄,服西药无效,既往有血吸虫病史,今怀孕已7月,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秦皮一钱,甘草三钱,阿胶三钱 二诊3月12日,上药服一剂,昨日泄二次,无红粘液便,今晨泄二
  • 0
    刘某,女,50岁 初诊日期1965年9月12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泻稀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汤加半夏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汤证: 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 上药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二剂,身微汗出,食欲如常,仍感乏力。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1、薛某,男性,38岁 1965年,10月13日初诊。患阳痿不举已两年,服滋补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2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川芎6克上药连服九剂,诸症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附子6克,苍术10克,又服
  • 0
    1、李某,女,32岁 经两家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短期激素治疗不效,经人介绍来诊。症状为不规则发热,面部,背部红肿如牛皮藓样皮肤病变,兼有颈部项腰背疼。血象变化亦明显。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45克。病人药后有效,故连服30余剂后复诊。面部,背部红斑基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规则发烧、颈项腰背痛已消失。 2、李某,女,32岁 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两年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慢性青光眼”
  • 0
    1、会诊患者,住某医院。 高热5余日,西医用尽退热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 与大柴胡汤方1剂热退,3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2、王某,女,55岁 从汽车坠下,住某医院一周始终昏迷呕吐,抽验骨髓结果:脑有积水微量出血,后转另一家医院,认为不能速愈,令回家疗养。后乃邀我往诊,脉弦实有力,舌苔黄厚,二便不利,余如上述,与:大
  • 0
    关某,男性,28岁 1965年10月初诊。 原有肝大、肝功能不正常。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喜冷饮,头痛头晕,欲呕,胸闷,身痒,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致心烦神不安,治以和二阳,佐以安神定志,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大黄3克,大枣3枚,生铁落15克 服3剂,已能入睡
  • 0
    1、佟某,男,40岁 初诊日期1943年7月15日:平素甚健,又白又胖,入夏染疫,高烧,腹痛,下利后重,便意频频,恶心,呕吐乃至水浆不入,以至,大便日行30余次,所下血水,色黑灰暗,其味恶臭,最后所下仅为点滴血浆样血水,坐厕不起,曾去市大医院治疗无效,中医诸医束手,延胡老诊治。赴其家诊时,面色苍白而灰暗,舌苔白根腻少津,脉细数,病情如上述。危重已极,此时病已无表证,证属少阳阳明并病,汗、下均非所宜。唯有和解一法,
  • 1
    1、岩某,女性,34岁 1961年1月26日初诊,三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桂枝19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上药服3剂诸证已,月经已净。 2、程某,女,33岁 初诊日期1964年3月12日:皮肤有紫癜5年余。自59年夏发现皮肤有紫癜或瘀血
    爱AMANI 4-10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