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吧 关注:74,935贴子:4,760,002
  • 0回复贴,共1

文中左右脑互搏的情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文
“用雪橇车大规模的运输绝不可能。”韩冈立刻就否定掉了王雱的幻想。改装车辆其实不难,只要肯动用人力,六路发运司手上用来修补纲船的过千匠户,半个月之内,改装出两三千辆以上的雪橇车都没问题——只要牢牢的钉上形状合适的木条,就可以将马车车厢,甚至一些不大的平底船改造成能在河面上跑的雪橇车。可是为了保险起见,同时临时改造的雪橇车本身肯定也有问题,其载重撑死也就二十石上下。二十万石粮食,就是一万车次。这样的数目,韩冈不是小瞧人,六路发运司当真是组织不起来。运到肯定是能运到,但动用大批车次的运输过程中,中间的损耗不知会有多少。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雪橇车,顾名思义是在雪上行驶,不是冰橇。但汴河上那里只有冰,雪橇在上面不好走啊……”王雱脸色为之一变:“雪橇在冰面上就不行吗?”“有个几寸厚的雪就够了。”韩冈倒不会骗自己的大舅子,“就是没有雪,短途运输其实问题也不是很大,最多颠簸一点,跑开了就没什么关系了。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韩冈神色严肃,沉声说道,“从宿州到东京,路途有五六百里之遥。河中情况懵然不知,埋头向前送,一路颠簸,仓促改装后的雪橇车很难承受得起,中途的损耗可是难以计数!”
后文
一列车大约一百石。而在他上桥的这段时间就已经过去了七八辆。如果今天都是如此,算起来一天差不多能有两百列粮车抵京。那就是两万石。一天两万,十天二十万,一个月那就是六十万石了。而正常一年六百万石的纲运,分到二月到十月的九个月中,平均一个月也不过六十多万石的样子。虽然说汴河的运力,朝廷的纲船只占了其中的一小半,大部分还是给民船占着。可冬天汴河冰上的运力,能有通航时一小半,就已经是让人目瞪口呆的一件事了。“一个冬天,运上来百万石也不过等闲啊。”掌柜也算了出来,同样张着嘴合不拢。中年汉子啧啧称叹:“可比太平车强多了,用太平车一个冬天绝对拉不了百万石上京。更别说用来拉车的牲畜就少了许多,路上的耗费还少。”北方多见的太平车,能载五六千斤,是一等一的大货车。不过这等货车,要十几匹牛马牲畜来拉着,而且不只是吊在前面,车后面还要栓两匹,下坡时用来反着拉,省得一下冲下坡去。瘦高后生摇头反驳道:“水面上可比路上要平得多,太平车上来后,也能少用不少牲口。”中年汉子嗤笑着:“太平车怎么拖?也不看看冰上有多滑!车轮在地面上滚得顺,可在冰上能滚得起来?肯定是四面打滑!”
槽点
1.后文打前文的脸暂且不说,竟然连前文里也照样有逻辑矛盾的点,比如前文说“最多颠簸一点,跑开了就没什么关系了”后面马上又说河中情况懵然不知,埋头向前送,一路颠簸,仓促改装后的雪橇车很难承受得起。
2.前文说“用雪橇车大规模的运输绝不可能”,后文“一个冬天,运上来百万石也不过等闲啊。”
3.前文说在冰面上会很颠簸,后文又说“也不看看冰上有多滑!”照作者前文的意思雪橇车在冰上会很颠簸很多雪橇车会散架(只有三百里长的河冰面)但是你是觉得河冰上面平一点还是古代道路上平一点,雪橇在何冰上颠簸一点还是马车在古代马路上颠簸一点?如果在冰上滑都能散架到“损失难以计数”的话,那马车走几百里路岂不是全都得散架。
4.作者是既想提升难度不想被说是小白文,又想装逼爽一下啊,前后文不严谨互相矛盾,让人看着难受
5.剧情也很憋屈,一个国家让几个奸商就搞得国家不稳,朝廷竟然一点行政手段都没有,还有那些皇亲国戚为了利益支持着奸商祸乱国家,皇帝也不管。多次说因为个天灾就能让王安石下台,然后人亡政息,或者是停止市易发就会全部新发都会被禁止,国家财政文中写的是倍增了,皇帝还能还愿意回到以前那种积贫积弱的苦日子,赤字上千万惯的苦日子?这样的sb还不如直接反了算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9-17 03: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