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绒の依雪吧 关注:12贴子:650

回复:云何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路尊者大家都知道,他们两兄弟,大路是阿罗汉了,小路还是一个笨蛋。他什麽都教不会。教他四句偈,一共四句话,他念了前头忘了后头,记了后头忘了前头,四句话都背不下来。那麽他的哥哥很生气,这个弟弟那麽笨,就把他赶出去了,驱摈,就是说不要他了——你出家人学也学不会还是回去算了。那麽,他的弟弟哭哭啼啼的,结果碰到佛了,佛说他什麽事情,他说他哥哥不要他了。佛说:可以啊,你不要回去了,我来教你。佛叫他扫地,只要扫地好了。你就扫地,扫地,天天扫地,扫、扫、扫,扫到后来他开悟了,把烦恼扫乾净了,就开悟了。有一天,他们大概是那个时候说法,轮到说法。这一次轮到小路尊者。轮到他说法的时候,大家知道他是个笨蛋,他什麽都说不出来的,四句话都背不下来的,那麽今天可以看热闹了。轮到他说法的那一天,大家把座位起得高高的,让他高高在上坐上去,那个小路尊者呢,他也不慌不忙,高高坐起。坐上去之后,人家看笑话了,你看结结巴巴的,什麽都说不出来了。哪晓得口若悬河,哗哗哗说了一大套,非常好。大家佩服得不得了,怎麽小路尊者变了个人了。后来去问佛,佛说过去他本来是个大法师,就是法舍不得告诉人家,所以,后来很多世都是笨,现在,因为佛叫了他扫地,把过去的悭吝的心扫掉了,那些烦恼扫掉了,他的智慧又显出来了。所以说现在又能够大大地说法。那就是说过去的贪心、悭吝心——舍不得,它的心感的果,自己要笨的。
如果你想聪明的话,赶快要流通经典。所以说我们赠送处,有的人,“啊,辛苦得很,不想干了”,你不想干?你将来大智慧都会来了!你要送什麽,你要送、流通经书哎!经书流通出去,大家看了开智慧,你将来自己智慧就大大地要开发。所以这个是因果,不要看得麻烦。事情是麻烦的,但是我们真正为众生,麻烦一点也无所谓。那麽实际上,为众生就是为自己,你要度众生,自己会成佛。成佛是最高的一个圆满的一个觉位,但是你要就在利众生当中自己就成佛了。你如果不利众生的话,阿罗汉,成不了佛。
所以说利他就是自利,这裏大乘的教义,就在利他中自利。这个道理,很多人想不通,就会拿本书——看,这是对我有好处,什麽干,干什麽活?!不干不干。什麽出坡也不想去,什麽、什麽、什麽事情最好不要做,一天到晚关在房间裏看书。还要跟我提出,最好我们这个庙把这些事情都叫居士去做。饭叫居士烧,会计叫居士当,什麽东西是居士搞,我就是看书。看书,是个书呆子,什麽都不会干的,只会拿了本书,有什麽好处呢?!学了之后麽要用嘛,佛教裏,儒家也说这个话,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要用出来的,你学了半天不用的,度众生不度的,要人家来供养我的,你这个反起来了,你怎麽会开智慧呢?所以说这样子的学法呢,我感到方向是错掉了。
所以说悭对自己有害,你越是布施,对自己有好处。我们在佛教裏很多,你要福气大,那就是布施。布施、供养,感到大财富;那麽你要开智慧,要修行能够成就,你就赶快想办法,法布施,使人家修行上路,又把一切修行好的办法都供养人家。这样你自己的报,回过来,就是自己能很快地成就。所以这个是因果,是一致的,要利他就是利自己。如果你想利自己,不想利他的话,那就是自利也利不成。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这个《上师供》天天念的,但是,就想不到这个事情,只要是自利,最好我事情我不要做,我自己一天到晚这个研究、修行,等到我成就了,我来度你。这个东西,我先要成就,你们麽——慢慢的,反正我成就,我会来度你的。这个心,发心就不好了。要利他中才能得自利。这个,你要想到这一点,那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就打开了。《上师供》就是,“持爱自己”,你爱自己,一切为自己著想,“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一切损害都在这裏产生!你倒楣的事情就是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一切倒楣都会来。那你爱人家呢,一切功德从此生的。我们成佛,就要功德,那麽成佛的功德都在利他中来的,所以说真正的利他就是自利。大乘佛教就在利他中自己成就。那麽二乘就是以自利为先了。所以差别在这裏。最后,大乘的果是佛果,二乘的最多阿罗汉果,这个就有差别了。再说阿罗汉也不是专门是自利的,还是要利他的。



33楼2011-02-19 15:31
回复
    我们把悭那一条讲了。“如是为悭,心偏执著利养众具,是贪之分”,这个“悭”,就是执著那些利养。“众具”,那些资具。那麽法的悭呢?就是执著那些殊胜的法,不肯拿给人家,这些都是悭。
    我们说财悭、法悭这两种,对财物,不肯舍给人家,是财的方面;对佛法,那个殊胜的法,不愿意给人家,是法的悭吝。这个都是不好的,感的果都是自己吃亏的。财的悭感贫穷,法的悭感愚痴。这个现实就摆在那裏,小路尊者就是这个例子。它是贪的一分,因为它是悭吝,属於贪心。
    “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那麽这个悭吝的心,它能够产生什麽业用呢?无厌足,贪得无厌,什麽舍不得,什麽都要,那麽这样子呢——就是很不好的事情了。什麽叫无厌足呢?因为悭吝的缘故,用不到的东西还要拼命地收,收了,收藏起来。那麽你说你用得到的,藏一点,你还有用;根本你用不到的,你藏他干啥?这个就是毫无意思,结果,害还是害了自己,并不是对人家有损害。表面上是损害人家,实际上是损害自己。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法,对这个财,一定不要好像是做生意一样,把它囤积起来、聚集起来。这个凡夫的心,都是这样子,这个东西只要我有,那你,要你非求我不可,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有主宰权。实际上,你要使自己有呢,结果反而自己还没有。这个因果往往是给我们的凡夫开玩笑的——你拼命要收财的话,拼命小气的话,结果你会感极大的贫穷,不但是下辈子,可能你现辈子就会穷。那麽你现在要是这一辈子对法悭吝的话,不但是下辈子是笨蛋,可能这辈子就会产生这个效果,所以说不好。千万不要做这个愚蠢的事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自己用不到的,还要把它积起来,那就是做生意了,那毫无意思。那麽
         无惭
    云何无惭?谓於所作罪不自羞耻为为性。
    【广】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无惭就对惭的,惭是自增上、法增上,才能羞耻。那麽它这裏,对自己来说,不自羞耻。有了无惭的心,“一切烦恼”,大的、根本的,跟“随烦恼”,那些小烦恼,“助伴为业”,都是它的帮手。只要有无惭,一切烦恼、小烦恼都会产生,来帮助他,跟它一起打堆。那麽无惭就是对自己不知羞耻,无愧那就反过来,对他。
         无愧
    云何无愧?谓於所作罪不羞耻他为为性。
    无愧,那就反过来,对他了,“云何无愧,谓於所作罪,不羞他为性”,【广】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对人家说,他不感到难为情,那麽多人知道了,他无所谓,这是无愧。对自己说,自己看看这个,自己没有不好意思,那是无惭。
    “云何无愧,谓於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它的业用呢?同样。无惭无愧两个东西,有此两个心所的话,一切烦恼、随烦恼都会滋长,因为它没有关隘了。有惭愧心,可以制止烦恼,不给起来。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一切烦恼大开绿灯,随便你走,都可以开放。那就是烦恼最根本的就是从无惭无愧来的。无惭无愧是大不善地法,这在《俱舍》裏是最大的不善。
         惛沉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能,蒙昧为为性。
    “云何惛沉”,这个是细的。惛沉掉举,在平时来说,过失不大,而对修定来说,过失极大,障奢摩他,障毗钵舍那。“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这一看就看出来,跟清凉是相对的。清凉是心调畅,有所堪能。这个是反过来,惛沉,就是没有调畅,不堪能。蒙昧,糊裏糊涂,一个人心惛沉之后,思想就不明利了,马马虎虎的了。昨天我们会供,有个人,我叫他喊一个人,喊了半天,也没有睡,也没有醒,我在谈什麽,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是说惛沉来了。你说他睡吧,打呼鼾倒没有,还坐在那裏。你说他清醒的吧,我怎麽喊了半天,他没有反应,耳朵裏没有进去,那就是惛沉来了。
    


    34楼2011-02-19 15:31
    回复
      2025-09-14 13:08: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心不调柔了。心不调柔,强的;强的,无堪能;没有堪能性,没有力量,承不住——这个声音都承不住,没有听到。
      那麽你假使修观更没有办法了。“三皈依观”,昨天我们传了一下子,要观的很多,你说惛沉来了,那就拿不起来了,无堪能性。就像那个老居士一样的,“哎呀,那麽多观,我一想,头昏了,倒下去了”,(笑)都没有办法了。昨天,你们传过的人,就知道了,那麽多东西,不是观一个阿弥陀佛、一句话,还比较容易的,从到头尾颠来倒去,一张纸,裏边发挥出来很多东西。那麽不堪能性,就是心裏没有力量,承不住,拿不住了。“蒙昧为性”,他不能够明细地分别那些东西,马马虎虎的、糊裏糊涂那个样子,这是痴的一分,痴心所裏边的一部分。痴心所裏边有一种叫不调畅,没有堪能性的,蒙昧,蒙蒙昧昧的,这个就叫惛沉。因为它的作用有突出的地方,把它另外安立一个心所。
      那个修定的时候,最讨厌的,惛沉。这个惛沉,我们说大家可能有这个经验嘛:念经的时候,我自己在念大悲咒,举得高高的,没动。你说你睡觉吧,我还在念,我自己在念大悲咒,但是手不知道举起来了,那就是有点麻木了(笑),你惛沉已经有了。
      那惛沉大的,我们说以前有一位师父,不是我们庙裏的,铃杵摆在这裏,一冲一冲,冲到个“嘣”一记,铃杵差一点戳到眼睛裏边去。那就不得了,差一点点,总算还没有碰到。有一位维那师,坐得高高的,念经、念经、念著,举腔的人,一般是不会打瞌睡的,但是他本事大,边举边睡。最后睡得来,“嘣”一记,翻下来了,翻到地下(笑)。翻到地下呢,还是很好,因为是双盘腿,双盘腿的好处就在这裏,翻到地下,还是盘在那裏。没有翻身,总算威仪还没有很不好。翻下来的威仪是不好,但是翻在地下还是坐在那裏,没有躺在那裏,这个还算马马虎虎,没有架子倒透。那麽这反正不好了,从高位子掉下来了,你怎麽好呢,你好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海公上师讲的。有一次,他们四川近慈寺,要有什麽事情,有一批比丘要出去。出去的时候,回来了,要经过独木桥。独木桥就是一根树杆子,一条架在两个岸上,过去。那麽大家就走路走过去,仔细走。有一个人,他就是瞌睡大王,尽会打瞌睡的,惛沉,走路也在睡。我们这裏有啊,坐公共汽车,他那个时候也在睡,坐在那裏,更会睡。他这个人本事大了,不但走路睡,过桥也在睡,独木桥,这个人家要提心吊胆走的,他还在睡,就是惛沉,也不能说睡,惛惛沉沉的。结果呢,当然,独木桥你惛沉,还有什麽结果,“嘣!”下去了。下了去之后呢,穿的裙,就像一朵荷花,圆圆的,裙在那裏一飘一飘的。(9B)这个样子很好看,但是,也是很倒架子,比丘在河裏边这个样子。那是惛沉,你说他睡觉,他还在走路,他还过独木桥。但是“蒙昧为性”,没有注意力了,糊裏糊涂了,一滑就滑下去了。
      属於痴之分。在修定的时候,那是最讨厌的东西,定裏边有惛沉的话,那就是死水沱,爬不出来了,就窝在裏边了。就像驾驶船的,某些江水裏边,它有个水涡子,水涡子在旋的,你涡裏旋了进去的话,只有沉下去,要跑跑不出去了。
      【广】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为业。
      这是惛沉,“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你心蒙昧了,你分别力也不够了,那麽一切的烦恼跟小烦恼——根本的、小的支分的烦恼,都依它而生起来,等於说把关的人没有了,糊裏糊涂了,那麽贼就来了。你看门的人你怎麽好打瞌睡?(笑),你门警、门卫打了瞌睡,正好给贼开放了,他好进来了。“一切烦恼随烦恼所依为业”。
      那麽在其他的书裏,它是障轻安,直接是障著这个轻安的身体。轻安是对治惛沉的,那麽你惛沉来了,反过来把轻安就障住了,障轻安。那麽,定中障毗钵舍那。一切要修观的,修不起来。你说要修三皈依观,你说你惛沉来了,很舒服,惛沉来了不是什麽都不知道,他很舒服,看起来好像还知道的,但是,脑筋是笨得不得了,开不动了,机器开不动了。
      


      35楼2011-02-19 15:31
      回复

        【广】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於诸善法不能明记为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於善不明记者,谓於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为业。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於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这是一样的。
        下边,什麽叫染污念?“谓烦恼俱”,这个念头——跟烦恼在一起的念头,叫染污的念。那麽,这个烦恼的念头生起来之后,当然,正念,把它的位子就挤掉了。本来这个位子是正念住的,你心裏边烦恼念头起来之后,把它地位占掉了。那麽正念去掉了,那就好的事情就记不住了。“於善不明记者,谓於正教授不能忆持义”,善的法记不住了,就是佛的教理的那些教法、,佛的如法的教授教诫记不住了。
        我们说念佛的人,他想到吃东西去了,这个染污念一生,把念佛的念——正念,就挤开了。念、念,念到不晓得哪裏去了?念吃东西去了;有的时候,家裏家务忙的,念到一半想烧饭去了,“等一下我烧的时候这个菜要摆多少盐,那个要摆多少酱油”等等,在打那个算盘。那个染污念一起,就把善念就挤开了,挤开了就失念了,忘掉了。
        “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麽它是障住正念,这个是障住正念就不要说了,失念一来、一生起来,染污念起来,正的念头就没有了,挤掉了。那麽,第一个是障正念。第二个,“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再发展下去,散乱心就要来了。什麽叫散乱心?心流开去,想其他东西去了,本来念佛的,想烧饭去了,那麽就是所缘境就跳了一个境。所以说你正念一失掉的话,跟著来的就是散乱。那麽散乱是什麽东西?下面马上就要跟你讲,所以说你不要查字典,他自己跟你解释。“与散乱所依为业”。
             散乱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为性。
        【广】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为性。能障离欲为为业。
        下面就是“云何散乱”。“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有了贪心、瞋心、痴心,它——心流荡,心到处流荡,就是说本来你念去观了这个念佛的或者观一个月轮的,等到你贪、瞋、痴的心,念头一起来,它流开去了,这个观月轮的、观什麽,念阿弥陀佛的心就不集中在那裏了,流到其他地方去了。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这个心王心所,本来假使念佛的,就在阿弥陀佛一句佛上的,但是你心一散乱之后——为什麽散乱?贪瞋痴心起来了,再加上一个懈怠——这个贪瞋痴心一起来之后,贪瞋痴把这个念佛的心转移了,流到、注意到其他地方去了。因为贪瞋痴的一分,这个散乱心是贪瞋痴的一部分,它属於贪、也属於瞋、也属於痴,都有。
        那麽,它的总的效果是把心王心所——本来你缘什麽境的——把它流散为性,把它流开了,散掉了。“能障离欲为业”,能够障住离欲,我们修行的目的是离欲、离开五欲,但是心散乱,就流荡於五欲境去,离欲的事情就搞不成,这就是散乱。
        那麽,我们说散乱跟掉举,这二个有什麽差别?我想也叫你们下去自己去思考,散乱跟掉举差别在哪裏?一个是东想西想——掉举;一个也是心流散,流开,本来是你念佛的,现在心流到其他地方去了。那麽散乱跟掉举两个差别在哪裏?好像是差不多。如果一样的话,决定不会两个名字,立两个心所法。肯定有不同之处,那麽不同之处在哪裏?这个自己去想一想。最好,是自己从字裏行间能够看出它的差别出来,如果这本书裏看,还看不出来,就看《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还看不出来,再看其他的,《俱舍》……,这些讲心所法的地方,找到后来总会找出它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裏。


        39楼2011-02-19 15: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