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长江在地理上的隔离效应,安徽的数据我只列出皖南的部分。皖南,华东云豹最后出没的地方,在自然地理上与邻近的赣东北、浙西北分享同一片山脉,在红外调查上会不会也差不多?我们来看下具体的数据,我总共找到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调查资料,但是是以兽类为主,雉类的资料不多,我就不纳入统计了,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级:花面狸、猪獾、小麂、黑麂、鬣羚、野猪、猕猴
有7—8个保护区有拍到,广布种。我感觉这个名单相当亮眼,有蹄类霸榜了。
第二级:黄喉貂、藏酋猴、豪猪
有4—6个保护区有拍到,相对广布。最大的惊喜出来了,皖南有至少6个保护区拍到了黄喉貂,在南方各省区里拍到最多的,妥妥的华南华东黄喉貂分布中心啊!!
第三级:梅花鹿、黑熊、豹猫、食蟹獴、穿山甲、华南兔、鼬獾、狗獾、小灵猫
少于3个(含)保护区有拍到,少见。这一级皖南也有亮点,梅花鹿不再孤立分布于清凉峰1个地点,扩散到了另外2个保护区,整个皖南目前至少有3个保护区有梅花鹿,就分布范围来说可算是华东最广了。但华东其他省份目前比较多见的小灵猫,皖南只有1个地点有拍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红外调查还不够充分。
总结:皖南的兽类红外调查数据中毫无疑问的最大亮点就是黄喉貂和梅花鹿,这两个物种可算是目前南方纯食肉界和有蹄界各自的天花板,在皖南的分布范围都相当可观。同时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就是皖南前面的五个省的数据中,黄喉貂都很稀少甚至完全没发现,而豹猫则是普遍的常见物种,各个省都不少,皖南是唯一一个黄喉貂分布较广的地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豹猫较少的地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黄喉貂和豹猫这两种体型相近的食肉兽在生态位上存在某种竞争关系,黄喉貂相对较多的地区,豹猫的数量就会受到压制,那在其他几个省份,为什么黄喉貂的数量会被豹猫反过来压制呢?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欢迎各位吧友提出高见。
第一级:花面狸、猪獾、小麂、黑麂、鬣羚、野猪、猕猴
有7—8个保护区有拍到,广布种。我感觉这个名单相当亮眼,有蹄类霸榜了。
第二级:黄喉貂、藏酋猴、豪猪
有4—6个保护区有拍到,相对广布。最大的惊喜出来了,皖南有至少6个保护区拍到了黄喉貂,在南方各省区里拍到最多的,妥妥的华南华东黄喉貂分布中心啊!!
第三级:梅花鹿、黑熊、豹猫、食蟹獴、穿山甲、华南兔、鼬獾、狗獾、小灵猫
少于3个(含)保护区有拍到,少见。这一级皖南也有亮点,梅花鹿不再孤立分布于清凉峰1个地点,扩散到了另外2个保护区,整个皖南目前至少有3个保护区有梅花鹿,就分布范围来说可算是华东最广了。但华东其他省份目前比较多见的小灵猫,皖南只有1个地点有拍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红外调查还不够充分。
总结:皖南的兽类红外调查数据中毫无疑问的最大亮点就是黄喉貂和梅花鹿,这两个物种可算是目前南方纯食肉界和有蹄界各自的天花板,在皖南的分布范围都相当可观。同时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就是皖南前面的五个省的数据中,黄喉貂都很稀少甚至完全没发现,而豹猫则是普遍的常见物种,各个省都不少,皖南是唯一一个黄喉貂分布较广的地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豹猫较少的地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黄喉貂和豹猫这两种体型相近的食肉兽在生态位上存在某种竞争关系,黄喉貂相对较多的地区,豹猫的数量就会受到压制,那在其他几个省份,为什么黄喉貂的数量会被豹猫反过来压制呢?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欢迎各位吧友提出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