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和乐数学2025年09月03日 20:56 广东摘自 网页链接西迁乐山 保全文化血脉
1937年底,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名义上宣布以重庆为陪都,而事实上包括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及多个重要部委都移驻武汉办公,美、英、法、苏等国使节也转赴武汉。1938年大半年时间里,武汉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抗战大本营。
在武汉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为了传承保存中国优秀文化和人才,1938年,武汉大学决定迁校四川乐山。
▲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路线图
▲西迁乐山时期文庙大成殿图书馆
租借的校舍破陋不堪,经迁校委员们20多天的多方努力,终经修葺整理,在次年4月底学生陆续抵达时,一切大致就绪。经校务会议决,迁川部分暂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牌由邵逸周教授亲笔手书,悬挂在文庙总部门前。1938年4月29日,先头到达的师生就在这些破陋的校舍里正式上课,开始了乐山时期的艰苦生活。
5月间,迁校委员会又因陋就简在各处开辟运动场所和设置医药设旋,架设电话、电灯以及配置校警等工作,同时又租得嘉乐门教会房屋一栋作为单身教职员宿舍。7月间,珞珈山本部的教职员工,在留珞珈山学习的四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只留八人看管校产,其余均由校长王星拱率领奔赴嘉定.此后,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正式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峥嵘珞珈 抗日指挥中心
1938年1月8日,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在日记中写道:“午后携段书怡参观武汉大学最近完成之理学院扩充部、工学部及体育馆。校中图书仪器已装迁宜昌,闻之黯然。”刚刚建成的校舍,美丽的环境,和身处武昌郊区可以躲避日军轰炸等诸多有利条件,使得珞珈山成为众多抗日活动的所在地。
在这里,需要提到武大的两处建筑——半山庐和十八栋。它们皆建于20世纪30年代国立武汉大学初创时期,其存在恰好标志了在抗日战争中尤为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1937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从延安风尘仆仆抵达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国共“武汉抗战”的合作序幕由此拉开。
蒋介石居住在半山庐中。当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半山庐成为了蒋介石重要的办公场所,他常在此接见军政要员。

1937年底,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名义上宣布以重庆为陪都,而事实上包括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及多个重要部委都移驻武汉办公,美、英、法、苏等国使节也转赴武汉。1938年大半年时间里,武汉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抗战大本营。
在武汉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为了传承保存中国优秀文化和人才,1938年,武汉大学决定迁校四川乐山。
▲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路线图
▲西迁乐山时期文庙大成殿图书馆
租借的校舍破陋不堪,经迁校委员们20多天的多方努力,终经修葺整理,在次年4月底学生陆续抵达时,一切大致就绪。经校务会议决,迁川部分暂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牌由邵逸周教授亲笔手书,悬挂在文庙总部门前。1938年4月29日,先头到达的师生就在这些破陋的校舍里正式上课,开始了乐山时期的艰苦生活。
5月间,迁校委员会又因陋就简在各处开辟运动场所和设置医药设旋,架设电话、电灯以及配置校警等工作,同时又租得嘉乐门教会房屋一栋作为单身教职员宿舍。7月间,珞珈山本部的教职员工,在留珞珈山学习的四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只留八人看管校产,其余均由校长王星拱率领奔赴嘉定.此后,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正式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峥嵘珞珈 抗日指挥中心
1938年1月8日,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在日记中写道:“午后携段书怡参观武汉大学最近完成之理学院扩充部、工学部及体育馆。校中图书仪器已装迁宜昌,闻之黯然。”刚刚建成的校舍,美丽的环境,和身处武昌郊区可以躲避日军轰炸等诸多有利条件,使得珞珈山成为众多抗日活动的所在地。
在这里,需要提到武大的两处建筑——半山庐和十八栋。它们皆建于20世纪30年代国立武汉大学初创时期,其存在恰好标志了在抗日战争中尤为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1937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从延安风尘仆仆抵达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国共“武汉抗战”的合作序幕由此拉开。
蒋介石居住在半山庐中。当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半山庐成为了蒋介石重要的办公场所,他常在此接见军政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