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瓦房店普鲁士教育体系的危害不仅在于诸如就业发展权利、社会名誉这些物质利益层面,还在于精神心理健康层面。而在这个体系中,所遭受精神压力最大的莫过于高考考过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而考入各省省重点双非本科院校的小镇做题员(为什么不叫做题家,主要是考虑到有985211做题家可能会因此抗议”双非一本凭什么自称做题家“,所以降格一级称呼为做题员免得引起争端好了)。
这些双非一本做题员普遍出身于采用所谓衡水/毛坦厂模式的县城或者一二线城市郊县卫星城里的做题工厂式公办高中,但除了在江苏或者在河北衡水,国内大部分地区的这类学校的应试教育质量终究是比不过它们所在省会或计划单列市里的那些头部省重点高中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做题工厂高中也只能保证这些学校的50%头部学生能考过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但也仅仅是考过线足以上各双非省重点一本了,距离真正考上211双一流乃至在知乎拥有”做题家冠名权“的985院校仍然有很大距离。
不过对于这些高中里的大部分排名在前50%的中上等成绩做题员来说,这些学校本身次等的教学质量和自身在小学初中建立的学科基础水平决定了双非一本已经是他们所能取得的最佳做题绩效分数段了。而他们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一般被本地本校学官以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上线率作为对自己教学绩效的考核。
这些老师本身也普遍是做题出身,他们当然是秉承了做题家那种唯绩效论唯分数论的风气——如果考核的是上线达标率,那最经济的”应试解题方法“莫过于让自己学生尽可能过这些机械死板的线数量越多越好,至于学生们过线后上的是双非一本还是985211,会不会因为没有双一流头衔而在未来升学就业发展中遇到阻碍?那不是他们要关心的,只要过线够多,他们能通过绩效考核拿到更多年终奖就好了。
于是这些老师极力鼓吹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的重要性,却隐瞒了985/211/双一流这样的头衔才是整个学历体系中有”质的差别“的分界线这个重要信息。所以,这些最终大部分考入双非一本的做题员在这样的蒙蔽与诱骗下,往往对自己的真实应试实力和距离整个学历体系中头部段位做题家的差距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自负情绪。
而当他们最终步入大学,在省会的大学城里接触到了真正来自985211的高校学生,了解到了他们的各种校园环境、优待政策,乃至毕业就业时因为自己的双非文凭而被带有强烈学历歧视色彩的HR们和其他双非二本三本一样弃之如敝履时,他们的世界观就崩塌了——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过去数年的努力实质上是”一文不值的无用功“,自己在高中拼尽全力争取来的结局也不过是和往日被自己瞧不起的二三本们殊途同归。
这种情况对这些双非一本小镇做题员们的精神冲击是巨大的,它完完全全地颠覆了他们过去的认知和信念,但是他们长期受到的单一价值评价体系规训又使得他们多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从这样的焦虑与困惑中想开并走出来。
而其中,焦虑情绪最严重的一批双非一本做题员们通常走向两个极端:第一种极端就是从过去的自负变为极端自卑,对985211院校和学生抱有夸张地美化的滤镜,又对自己的身份抱有极大的自恨与厌弃情绪,他们的这种自卑和狂热崇拜名校的执念很可能让他们在今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都走不出来;而第二种极端就是从自负演变为更加极端的自负,同样也是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差距和处境,并变得热衷于各种诸如软科排行榜、JYB学科评估等级和一大堆像什么办学经费、保研率、保研资格以及硕博点数量这样除了对高校行政与教研职工以外对一般学生并无明显意义的指标进行攀比,旨在通过这种几近于精神胜利法的赢学方式证明自己”并没有考进一个差学校进而在做题绩效竞赛中落败“,却彻底忽视了”成事在人“的道理,忽视了自己要想以这样先天不足的身份取得成就,就更要依赖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双非一本做题员普遍出身于采用所谓衡水/毛坦厂模式的县城或者一二线城市郊县卫星城里的做题工厂式公办高中,但除了在江苏或者在河北衡水,国内大部分地区的这类学校的应试教育质量终究是比不过它们所在省会或计划单列市里的那些头部省重点高中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做题工厂高中也只能保证这些学校的50%头部学生能考过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但也仅仅是考过线足以上各双非省重点一本了,距离真正考上211双一流乃至在知乎拥有”做题家冠名权“的985院校仍然有很大距离。
不过对于这些高中里的大部分排名在前50%的中上等成绩做题员来说,这些学校本身次等的教学质量和自身在小学初中建立的学科基础水平决定了双非一本已经是他们所能取得的最佳做题绩效分数段了。而他们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一般被本地本校学官以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上线率作为对自己教学绩效的考核。
这些老师本身也普遍是做题出身,他们当然是秉承了做题家那种唯绩效论唯分数论的风气——如果考核的是上线达标率,那最经济的”应试解题方法“莫过于让自己学生尽可能过这些机械死板的线数量越多越好,至于学生们过线后上的是双非一本还是985211,会不会因为没有双一流头衔而在未来升学就业发展中遇到阻碍?那不是他们要关心的,只要过线够多,他们能通过绩效考核拿到更多年终奖就好了。
于是这些老师极力鼓吹特控线/重本线/一本线的重要性,却隐瞒了985/211/双一流这样的头衔才是整个学历体系中有”质的差别“的分界线这个重要信息。所以,这些最终大部分考入双非一本的做题员在这样的蒙蔽与诱骗下,往往对自己的真实应试实力和距离整个学历体系中头部段位做题家的差距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自负情绪。
而当他们最终步入大学,在省会的大学城里接触到了真正来自985211的高校学生,了解到了他们的各种校园环境、优待政策,乃至毕业就业时因为自己的双非文凭而被带有强烈学历歧视色彩的HR们和其他双非二本三本一样弃之如敝履时,他们的世界观就崩塌了——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过去数年的努力实质上是”一文不值的无用功“,自己在高中拼尽全力争取来的结局也不过是和往日被自己瞧不起的二三本们殊途同归。
这种情况对这些双非一本小镇做题员们的精神冲击是巨大的,它完完全全地颠覆了他们过去的认知和信念,但是他们长期受到的单一价值评价体系规训又使得他们多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从这样的焦虑与困惑中想开并走出来。
而其中,焦虑情绪最严重的一批双非一本做题员们通常走向两个极端:第一种极端就是从过去的自负变为极端自卑,对985211院校和学生抱有夸张地美化的滤镜,又对自己的身份抱有极大的自恨与厌弃情绪,他们的这种自卑和狂热崇拜名校的执念很可能让他们在今后数年甚至数十年都走不出来;而第二种极端就是从自负演变为更加极端的自负,同样也是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差距和处境,并变得热衷于各种诸如软科排行榜、JYB学科评估等级和一大堆像什么办学经费、保研率、保研资格以及硕博点数量这样除了对高校行政与教研职工以外对一般学生并无明显意义的指标进行攀比,旨在通过这种几近于精神胜利法的赢学方式证明自己”并没有考进一个差学校进而在做题绩效竞赛中落败“,却彻底忽视了”成事在人“的道理,忽视了自己要想以这样先天不足的身份取得成就,就更要依赖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安心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