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写歌结构受到严谨限制,一般写“五道口体制歌”,而最大的特点是桥段长。首先,拍号方面,一般是四二拍,少见八六拍、八七拍。四四拍不存在,全写成四二拍。
然后,再看用音。几乎全用自然大调,有时加#5。
然后,再看结构。我一般分“二段五道口体制歌”(没有预副歌)和“三段五道口体制歌”(有预副歌)。
主歌一般16小节,分四句(每句可能细分为更多乐节),每句11字至18字不等,起伏程度中等,旋律较稳定。常用1347模式(四二拍一小节分成八个十六分音符,咬字在第1、3、4、7个十六分音符开始处,每字持续1/2、1/4、3/4、1/2拍)。
预副歌(“二段”无,“三段”有),旋律较不稳定,起伏较大,感情相对主歌紧张。1347模式也很常用,仍然是传统的十六小节四句。
副歌16小节或32小节,但每句字数更多,而且可以不再拘泥于每句四小节。有时候可能2.5+2.5+3,但是每八小节末乐句必须划分一次(可以弱起小节)。往往十六分音符更多,旋律起伏也大,音域更高,往往在短短两三个音内就跨了六度到十度。32小节的副歌,后十六小节可以重复前十六小节,也可以不。
重复两遍主歌-预副歌-副歌(可以有前奏和间奏),接下来就是桥段。桥段一般较长,少数16小节,多数32小节,32小节的桥字数往往100字以上,而且起伏极大,旋律极不稳定,极其紧张,而且越来越高,桥段后部达到全曲最高音,而前部音域较低。小二度、大七度、增五度、增三和弦型旋律多见。
然后是第三遍副歌,最后逐渐结束,通常会有一句最后一句的重复,但是有些音是高八度的。
@春节722 @蓉量瓶
然后,再看用音。几乎全用自然大调,有时加#5。
然后,再看结构。我一般分“二段五道口体制歌”(没有预副歌)和“三段五道口体制歌”(有预副歌)。
主歌一般16小节,分四句(每句可能细分为更多乐节),每句11字至18字不等,起伏程度中等,旋律较稳定。常用1347模式(四二拍一小节分成八个十六分音符,咬字在第1、3、4、7个十六分音符开始处,每字持续1/2、1/4、3/4、1/2拍)。
预副歌(“二段”无,“三段”有),旋律较不稳定,起伏较大,感情相对主歌紧张。1347模式也很常用,仍然是传统的十六小节四句。
副歌16小节或32小节,但每句字数更多,而且可以不再拘泥于每句四小节。有时候可能2.5+2.5+3,但是每八小节末乐句必须划分一次(可以弱起小节)。往往十六分音符更多,旋律起伏也大,音域更高,往往在短短两三个音内就跨了六度到十度。32小节的副歌,后十六小节可以重复前十六小节,也可以不。
重复两遍主歌-预副歌-副歌(可以有前奏和间奏),接下来就是桥段。桥段一般较长,少数16小节,多数32小节,32小节的桥字数往往100字以上,而且起伏极大,旋律极不稳定,极其紧张,而且越来越高,桥段后部达到全曲最高音,而前部音域较低。小二度、大七度、增五度、增三和弦型旋律多见。
然后是第三遍副歌,最后逐渐结束,通常会有一句最后一句的重复,但是有些音是高八度的。
@春节722 @蓉量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