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豪情一路歌吧 关注:1贴子:41
  • 7回复贴,共1
感动 感悟


1楼2006-05-22 12:33回复
    生活态度
      作者:周国平

      真性情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

      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义。这爱好完

      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

      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自己的园地

      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

      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如果

      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

      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不可终日,发现

      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在我看来,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

      己真正的爱好,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只是名利场上的生意经。而幸福则主要

      是一种内心体验,是生灵对于生命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

      前提的。所以,比成功和幸福都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

      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人做事情,或是处于利益,或是处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

      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

      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

      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

      由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

      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

      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

      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

      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

      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没有空玩,没有空看看天空和大地,没有空看看自己的灵魂……。

      我的回答是:永远没有空——随时都有空。

      你说,得活出个样子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

      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以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

      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

      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以。倘无此奢

      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

      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

      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

      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

      惟愿意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
    


    2楼2006-05-22 12:35
    回复
      2025-09-13 14:3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

        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

        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

        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是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

        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

        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的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

        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

        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

        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

        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

        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

        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

        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

        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

        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

        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

        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

        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

        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

        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的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

        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

        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

        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

        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

        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

        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

        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

        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

        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

        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

        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

        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

        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

        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

        罢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存在,

        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

        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

        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

        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乐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快乐。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无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张养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细人做座右铭。

        数学常识:当分母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而你仍在分子

        上精细,岂不可笑?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8期


      4楼2006-05-22 12:35
      回复
        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作者:龙应台

          我今天想讲的是年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们大概20岁,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25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时,我已72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受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我想,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地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活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肯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短短70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 “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

          就我个人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夜晚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何闰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划分?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吗?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吗?角宿值夜,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5楼2006-05-22 12:40
        回复
          欢乐
            作者: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的?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的?像一声芦笛? 

            还是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的颤,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朦胧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告诉我忧郁是什么颜色? 

            像青橘的表皮?西瓜的黑籽? 

            忧郁是什么声音的?像一缕轻琴? 

            还是北风吹过山谷的天籁? 

            是不是可拥的,如妈妈的怀抱? 

            可品尝的,如甜美的棒棒糖? 

            会不会使眉轻轻的松开, 

            或者淡淡的微笑,如同快乐? 

            忧郁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雄狮一样奔跑在空旷的草原? 

            轻烟一样静静的弥漫佛堂? 

            它来的时候有没有带着“滴答,滴答..” 

            对于忧伤,我的心像哑巴的口。 

            单它是不是美丽的,如我的欢乐?

            家

            作者:谢轮

            没出门

            就等于不认识

            不管你怎样查字典

            也弄不懂

            这个字的含义

            每个人都在写

            写完一生

            这个字

            完完全全的注解

            是异地他乡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7期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7楼2006-05-22 12:41
          回复
            二姐
              作者:雪小禅

              二姐在我们家的地位很特殊。她是我们家的人,却只在家里呆过6年,6年

              之后,她被大伯领走,做了人家的女儿。

              大伯不能生育,于是和父亲说想要他的一个孩子,父亲和母亲商量了一下就

              同意了。

              4个孩子,大哥、二姐、我和小弟,两个女孩儿两个男孩儿,父母当然考虑

              是把一个女孩送出去,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我,因为那时我4岁,小一些更容易收

              养。但我哭我闹,我说不要别人做我的爹妈,4岁的我已经知道和父母斗争。父

              母问二姐要不要去?二姐说:“我去吧。”那时她只有6岁。

              这一去,我们的命运就是天壤之别。我家在北京,而大伯家在河北的一个小

              城,我去过那个小城,偏僻、贫穷、萧条,风沙大,脏乱差,而大伯不过是个化

              肥厂的工人,伯母是纺织厂的女工,家庭条件可想而知。二姐走的时候还觉不出

              差异,但30年之后,北京和那个小城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了。

              二姐从此离了家,她做了大伯的女儿,管大伯、伯母叫爸爸妈妈,管自己的

              亲生父母叫二叔二婶。二姐走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母亲总是躲在某个角落里偷偷

              流泪。是啊,二姐也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一个小孩子远离亲生父母到一个

              陌生地方去受苦,想起来怎么能不让人心疼呢。实在想得不行,母亲总会隔三岔

              五去小城看看二姐。二姐过年过节偶尔也会回来看我们。离别,不仅仅是母亲,

              我们兄弟妹也跟着泪水涟涟,真的舍不得二姐走啊。可这个曾经的她温暖的家已

              不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那个贫苦的小城,她不走不行啊。好在我们还算听话,

              母亲在儿女双全的幸福中念叨二姐的次数渐渐少了。十几年之后,因为工作忙加

              上心灵上的那种疏远,二姐和我们仿佛隔了山和海了。

              再见到二姐,是她没考上大学。大伯带着她来北京想办法,是复读还是上班?

              父母的态度很模糊,二姐是没有北京户口了,大哥因为有北京户口,很轻易就上

              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虽然二姐考的分数并不低,但在河北,却连三流的大学也上

              不了。父亲说:“来北京复读也不是很方便,不如就找个班上吧。”母亲也在一

              边说:“按说,我们应该把二丫头接到北京来读书的,可是,我们现在也没有这

              个能力啊。如果回去后一时找不到工作,我们再一同想办法。”虽然大伯心中多

              少有些不快,但他还是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便说:“是啊,大家都有难处,只是

              怕误了二丫头一辈子呢!”

              二姐再来我们家时,已长成大姑娘了。可她的头发黄,人瘦而黑,好像与我

              们不是一母所生。她穿衣服很乱,总是花花绿绿的,因为新,就更显出神态的局

              促来,而我们那时已经穿很时尚的牛仔裤了。母亲总是无限伤感地叹息:“唉!

              苦命的孩子啊。如果当时不把你二姐送出去,她今天怎么也不会成这个样子。同

              是一母所生,命运竟是如此截然不同,我这辈子恐怕最愧对的就是你二姐了……”

              母亲每说起二姐,便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可是二姐始终说伯父伯母是天下最好的

              父母亲。她和大伯伯母一起来的时候,总给人“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好像

              什么也没见过。可她对伯父伯母的爱戴和孝顺很让人感动。大伯有一次兴冲冲地

              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头花,他说花了5块钱在楼下买的,二姐就喜欢得什

              么似的。我心里一动,长到16岁,父亲从没有给我买过头花什么的,他这时候

              已是政界要员,一天到晚嘴里挂着的全是政治。只有母亲在这个时候给二姐买许

              多新衣服、食品之类的东西,想必是母亲对女儿的最好补偿吧。

              那次之后,二姐直到结婚才又来。

              二姐22岁就结了婚。19岁她参加了工作,在大伯那家化肥厂上班,每天
            


            9楼2006-05-22 12:42
            回复
              人生的意义
                作者:Michael Josephson   杨小波 译

                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灿烂白

                昼,不再有一分一秒的光阴。你收藏的一切,不论是弥足珍贵的还是已经忘记的,

                都将留给别人。

                你的财富、名望和世俗的权利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不管你拥有的还是

                亏欠的,都不再重要。

                你的嫉恨、冤仇、挫败和妒嫉之心终将消失。

                同样,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

                失也将褪色。

                你来自哪里,用什么方式生活都不重要。

                你的美貌如花还是才华横溢也不重要了,你的性别、肤色、种族都无关紧要

                了。

                那么什么变得重要了呢?你有生之日的价值怎么来衡量呢?

                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

                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

                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而是你传授的。

                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之行为能够使人充实,让人强

                大或是能够激励他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格。

                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有多少人感到这是永久的损失。

                重要的不是你的记忆,而是爱你的人的记忆。

                重要的是你为人所怀念的时间有多长,重要的是谁在怀念你,重要的是他们

                为什么要怀念你。

                让我们的人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的重要,不是因为环境而变得重要。而是我

                们自己的选择,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2期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11楼2006-05-22 12:43
              回复
                http://www.sdau.edu.cn/dushu/sjwz/d/duzhe/2005/index.htm
                直接贴过来吧!


                12楼2006-05-27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