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1,068贴子:322,177

回复:刘邦你为什么非要杀我韩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只是觉得当时吕后自己的地位都不稳,如果不确定杀韩不但不会授人以柄而且可记一功,她就不可能出手。要是可以的话她为什么就不能等到惠帝登基再铲除这些异姓诸侯王呢,高祖白马之盟防的不只是吕后,显然他对功臣的态度是升职加薪都好说,裂土封王要股份就免谈。吕后下手的对象中彭越是冤枉,可韩信的问题上我还是坚持认为刘邦有杀心,韩信有反意,吕后对双方都有所察觉于是帮高祖下了决定。


51楼2011-04-01 18:53
回复
    生死存亡一妇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2楼2011-04-01 19:18
    回复
      2025-10-16 09:13: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复:51楼
      授谁以柄?功臣不敢向她开刀,因为这时刘邦这个当皇帝的家事,刘邦不会拿他开刀,一来名声不好;二来对太子不利;如果等到惠帝登基,那时刘邦已经归西了(每逢新皇即位,你注意看过历史剧没?都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如果那个时候杀韩信,先不说韩信会不会反,反而更可能会把别人激反,到那时功臣派就会对此事置之不理,那时候吕后和惠帝就惨了。所以,如果等到惠帝登基,那么权力是直接从刘邦过渡到惠帝手中,没有功臣保太子就会不稳;而如果先过渡到吕后+刘盈的太子集团手中才会比较稳妥。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如果刘邦对韩信有杀心早就会杀了,不会把他改封为淮阴侯之后等了好几年再杀。改封之后再杀就变得没有必要了,而且还要背上一个骂名。连贯起来想就是:改封是为了降低危险,若是想一劳永逸的消除危险,不若直接杀之。若说,改封之后,刘邦想杀韩信。请给个理由出来,那种说 顾忌韩信 的说法由于是一直存在的情况,不能作为当时的刘邦的改封韩信之后要杀的理由。
      


      53楼2011-04-01 20:09
      回复
        至于韩信的这个反意,不知道从哪里看出来的?
        回复:51楼


        54楼2011-04-01 20:16
        回复
          回复:46楼
          刘邦后来想易储是之后的事吧?这是吕后显出强势之后的事,是刘邦对“太子仁弱吕后强”的顾虑!


          55楼2011-04-01 20:18
          回复
            至于淮阴侯的反意,太史公详细描述了其作乱过程,当然,很多人都说那是他的舍人诬告+吕后栽赃,而目前我还没有见过绝对证据可以证明他确实无辜的。我说高祖有杀心,韩信有反意只是想表示他们谁都不是白莲花而已。。。


            58楼2011-04-01 22:14
            回复
              呵呵,还是没写出韩信如何在高祖及吕后眼中有反意的?没有写出刘邦为何要杀韩信?
              第一次的易储与最后的易储(快死时)原因可不同哦,刘邦还是希望能够有个直接接替他的继承人,可惜刘盈与刘如意都非,至于韩信的死,到底是怎么触发的我无从查知了,不过你说刘邦心里有杀他的意思恐怕也只是揣摩而已,你并没有给出我之前问题的答复! 改封韩信为淮阴侯之后,到底是什么让刘邦想杀他?
              韩信死的直接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是历史谜题。既然记载的不可信,那只有推理,推理是没有人百分百相信的,因为着要考虑当事人的性格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抉择!但恐怕仍是见仁见智的说法,恐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韩信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当时刘邦出征在外。刘邦到底叫没叫韩信一起出征?如果历史记载可信,那么就是两种推断:1刘邦猜疑韩信,想带在身边来控制2刘邦需要韩信协助谋划 那么有杀机的是1号情况,可是刘邦带其在身边还是想保全他。但是史书记载韩信没去,韩信不想去,那么照1号的分析下来看,刘邦的做法不应该是暗令杀他,而是秘密使人监视他,若有异动则正法。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对于吕后来说就相当于对韩信想杀就杀的(吕后是个会玩政治的人),找个人监视一番,诬告他准备谋反,然后设计伏之,于是出来了史书所记载的那样。照我这种分析,刘邦是不想杀韩信的,只是防心很重,而吕后则直接化被动为主动,一劳永逸!当然,从这一点可以说包含了刘邦的意思,但是这个东西就是吕后个人发挥,刘邦不在,吕后掌握生死大权,换个手法把“防”变为“除”更利落!
                  当然吕后在杀韩信的这个事情中政治上是有所斩获的,我前面也说了。最后刘邦的想易储也是易不动了。开始易储和最后想易储显然目的不一样,开始是觉得子不类父,最后恐怕是对吕后的顾忌了!
                  多了不说了,话说离开了史书都是虚构而已,哎!
              


              59楼2011-04-01 23:15
              回复
                回复:59楼
                    为了连贯起来还得说说,照我这个推理来说,史书那段经典记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那可能就是:刘邦心想果然是对韩信不得不防啊,韩信可是个不一般的人,能够把在自己不在的情况下把他造反几乎不费劲就平叛下来当然是可喜之事(且喜)。但是刘邦这个人还是有水平的,心里就琢磨不对劲了:韩信水平这么次? 肯定会问韩信造反的罪证何在,可能属下就对不出来了,对不出来当然不能把事情给宣泄出去。于是刘邦就知道是吕后自由发挥了,所以又转过来对韩信惋惜(且怜之)。 所以我们见到了史记上记载的韩信谋反被舍人之弟搞发,然后被吕后杀于未央宫,刘邦回来见韩信死,且喜且怜之。               
                    恐怕还要加上对吕后的且忧之,呵呵!
                    个人推测,一家之言。谁有兴趣也可推理一个“刘邦暗令杀韩信版”, 看大家对哪个认可程度大了!
                


                60楼2011-04-01 23:39
                回复
                  2025-10-16 09:07: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呵呵,还是没写出韩信如何在高祖及吕后眼中有反意的?没有写出刘邦为何要杀韩信?
                  ——————————————-———————————
                  刘吕眼中只要看见他有反的能力与可能性就有必要采取行动了,何况从司马迁讲述的韩信与陈豨对话之详细来看,很有可能是出自陈豨或其部下的口供。事实上我也不能确定韩信是否参与谋反,但他贬为淮阴困居长安时必然想过报复,这种心理甚至不是为了野心或是仇恨,更近似于一种走投无路的发泄,思想是不犯法的(望天,虽然后来汉武帝发明了天才一样的“腹诽罪”。。。),而这时候陈豨很有可能同他有过接触,我不能确定他是否被说动参与,所以含糊为“有反意”而已。
                  开始易储和最后想易储显然目的不一样,开始是觉得子不类父,最后恐怕是对吕后的顾忌了!
                  ——————————————————————
                  这点我同意,我只是想说明杀韩是发生在吕后和太子地位不稳的期间,她采取这样大的动作如果是为儿子排除威胁反而很危险,甚至可能是为他人(易储成功的话)做嫁衣,枉担恶名。但是说她是为了丈夫就顺理成章,无论是讨好还是完全为他的江山着想。
                  但她表现得越是强势越是为高祖所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61楼2011-04-02 00:50
                  回复
                    回复:61楼
                        吕后灭韩信不会让他和儿子更危险,我说过这里面关系微妙。杀韩信是吕后发挥过分了,但是确是冠以刘邦的“皇帝”名义,加上韩信素来与众功臣关系差,又是个被一度怀疑为谋反的人,所以照我那个推理,即使吕后自由发挥给他扣上谋反的帽子,在事情保密的前提下,会被认为是:韩信真想谋反,然后吕后名正言顺的除之!
                        谁要敢造反,即使刘邦不在,也一样会被诛杀,能力如韩信不就是例子么?这样一来反而会巩固皇权,巩固太子的地位!预示着接替刘邦的领导班子已经诞生了。杀一个韩信还可以提高吕后的威望,从此以后,功臣们谁还敢有非分之想?韩信也说“自己死于一妇人之手”,可这个妇人不是个简单的妇人,呵呵!
                        所以经此一番应该不是你说的“她娘俩处境更危险及为他人做嫁衣裳”,反而是吕后和太子的地位更巩固了。恶名不是她承担是刘邦承担而已!明着是韩信谋反被杀,功臣不会把矛头指向她的!
                        至于韩信之死的记载,韩信与陈希的密谋可信不可信并不清楚,如果果真是照历史记载的那样,那当时吕后不过还是一懦弱女子,傀儡而已。然而这与“吕后是一个强势政治家”的事实和她刚毅的性格想违。吕后正是打了一个擦边球在明眼人的眼中她的政治能力已不下于刘邦,而在一般人眼中她当时还只是一个被“韩信谋反”吓得没办法的懦弱女子而已!
                        至于你说的韩信平日里牢骚满腹,自视甚高。一来是他对于从王降为侯的不爽;二来也是他保全自己之道。这样别人再告他谋反的时候,刘邦才不会相信。 向他那么大的名气,当时越隐忍反而会越招人怀疑的。
                        又扯了一堆胡思乱想,呵呵!
                    


                    62楼2011-04-02 09:33
                    回复
                      为什么不学学张良呢,被杀活该啊(验证码也忒变态了)


                      63楼2011-04-02 12:27
                      回复
                        除掉韩信,我认为刘邦应该是有这想法。或许很早就有也说不定。
                        但从那句“且喜且怜”的事后默许推理成事前指使实在很牵强,没有说服力。
                        说吕雉陷害无故加之也同样缺乏根据。
                        认为韩信无罪的人只有质疑史记这一个渠道,可这段记录也没有漏洞可挑。
                        吕雉萧何的行为也不见得“必然”是建立在揣摩从而迎合上意的基础之上。
                        历史上那些非常时期遇到非常事态时使用非常手段的人不见得都是“揣摩上意”后才采取行动。推测出的“揣摩”还是“推测”,不是“必然”。
                        有造反者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平定叛乱。以吕雉的作风,对危险人物尽快采取就地处死,免得夜长梦多。不会捉到韩信后搜集证据再扭送法庭在当众处刑。重在平叛而不是重在审判。
                        因为吕雉过于速度而说是阴谋陷害韩信的说法没有史料支持。
                        韩信之死像抛绣球一样推来推去。想摆脱责任施加到另一个人身上。以致吵吵嚷嚷到现在。
                        本人对刘邦没能手刃韩信深表遗憾,无奈史料记载淮阴因谋反被吕雉萧何诛杀。


                        IP属地:辽宁64楼2011-04-02 17:26
                        回复
                              都说了是推理,如果尽信《史记》就不会有人说是“刘邦杀了韩信”,为什么费这么多力气来分析这些?一是为了尽量的体会当时的人如何稳定皇权采取的决断,因为刘邦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二是为了揣摩人物的性格,尽量还原人物的真实性格。因为只有一部《史记》可考,而《史记》由于史学家沿袭前秦人格,敢于歌颂失败者以及种种原因,才使得后人比较信服此书。以此书为基准,来揣摩刘邦等人是否是作者所书写的那种人物形象?
                              读史是为了明事理,包括人性。所谓察古知今,而不是为了维护史书的原意或者加入自己的臆想以来满足自己。还有一种人是写史书的,更应该说是“历史性小说”,我看过不少这种小说,可以说作者的水平决定了这本书的水平,作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这本书的描写风格。历史包括:史实和人物。现实中有人、事、物。人是贯穿于事物之间的,人是最主要的。那么在史实可靠、一定的情况下,能否推理出人物的性格?答案是可以肯定的。非常时期会有非常措施也是肯定的,但事情是前因后果相互接续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关联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什么类型的人聚在一起说是缘分,还是一种“求同”的人格与价值观等的认同!
                              这种认同就是我想了解的。
                             
                          


                          65楼2011-04-02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