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吧 关注:103,286贴子:1,490,988
  • 4回复贴,共1

梁氏敷疗袋有用过的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在网上看到说的挺好的,本人腰椎间盘突出一处1CM,一处0.5CM,椎管狭窄,骨质增生,渐行性退变,现在在家躺着,有时,背部和颈部还有些疼。象我这种症状的,用什么办法治好呢,有和我一样的病友吗?交流一下。


1楼2011-03-28 20:48回复
    我是坐痛神经痛+腰椎增生。多年病史。之前治疗期间,走了不少湾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梁氏敷疗袋这个药。从2月份开始用。现在用了一个多月,基本上好了。原来开车二个小时都受不了。现在开车六七个小时跑长途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了。我有不少朋友也都有这个病,很痛苦,我都推荐他们用了。我感受挺幸运的,现在确实是好了。


    2楼2011-03-30 22:29
    回复
      2025-09-11 18:30: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赠送给病友们:
      颈椎患者平时应该注意:
      1、睡觉时不可俯着睡,枕头不可以过高、过硬或过平。 可同时用下方配合用:买5斤蚕砂做个小枕头,每天睡觉放在颈部下,就会改善颈椎的不适。。
      2、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等。
      3、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
      4、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运动。腰部的绕环运动以及倒步走,对治疗和预防腰椎疼痛疗效非常明显。对于长期久坐的人,腰椎疾病是很常见的,表现为时重时轻,劳累时则疼痛加重,理疗虽然能减轻疼痛,但却无法除掉病根。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腰部的绕环,所谓的绕环运动,基本动作如下:
             两腿略微分开,两手叉在后腰部,以腰为轴心绕圈转动身体,若疼得厉害的话,可以动作缓慢一点,先往左边转,再往右边转。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管用,建议大家试一下。 还有一个办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行的一种治疗腰椎疾病的运动疗法,那就是倒步走。倒步走时两腿交替向后迈步,增强了大腿后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可使腰部韧带的弹性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增强,使骨骼、肌肉、韧带的功能得到恢复,因此能使腰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
             倒步走应每天早、晚各 1 次,每次 20~30 分钟,要循序渐进。腰椎疼得厉害时若能立即进行倒步走锻炼,可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慢性腰椎患者若能长期坚持倒步走,两个月便可见到良好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可以治愈。需要提醒的是,倒步走时,人们对空间的知觉能力明显下降,容易摔倒,因此步速不宜太快,力求走得稳,两眼要平视后下方以便掌握方向。
      


      3楼2011-03-31 08:08
      回复

              调查显示: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约有30%的人存在着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却没有临床的症状表现,而部分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者,其影像学检查却显示正常,这属医学上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不能因放射学或影像学检查显示某一椎间关节和椎间盘有病理改变,就认为此处是造成病痛的起源;反之,也不能因为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就武断地认为腰椎没有问题,这时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才有可能细究出病痛的根由。
              脊椎发育异常在脊椎的上、下端,即上颈部和下腰部多见,表现为:移行椎、邻近脊椎相互融合、脊椎结构的左右不对称,以及脊椎某一部位缺损(如脊椎裂)、多余骨的出现等。他们多无症状,常因其他疾患行X线检查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出现腰背痛等神经症状,此时应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现具体介绍如下。
              移行脊椎:在脊柱的颈、胸、腰、骶椎各节段的交界处可以互相“移行”,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胸化、胸椎腰化等,发生最多的部位是腰骶部,这在腰腿痛者的X线检查中占去了1/3左右。由日本骨病专家组联合研发的高科技产品腰椎康组合,综合多维方式在治疗腰椎疾病方面获得惊世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腰椎病难治愈易复发的难题,被世界医学界誉为“不用刀的大手术”。
              关节突畸形:两侧关节突的方向常有不对称,多见于腰骶部、其次在L4、5间。关节突的方向及形状对脊柱运动有很大关系,假如关节突关节的排列一致,则脊椎各方向的活动就会协调一致;若两侧不对称,会使脊椎各方向的运动难以协调,造成关节突关节、韧带、及周围肌肉的劳损,进而引发腰腿痛,有时还会在畸形关节突的上一间隙伴发椎间盘突出。
              棘突畸形:棘突为次发化骨中心,大约在25岁时融合。最常见的变异有:1)接触棘突。正常者,在腰部后伸时相邻两个棘突间仍保留有一定距离,而先天性棘突过长、腰椎过度前凸、骶骨呈水平位、或是椎间盘退变致椎间隙明显狭窄时,会导致两个相邻棘突间的距离变小,当腰部后伸时,相邻的棘突相互碰撞、不断磨擦,进而形成假关节,即所谓的接触棘突。随着时间的延续,可造成滑膜炎或损伤性关节炎,引发腰痛,当腰后伸时疼痛会加重,此时应该控制腰部的后伸活动、调整不合理的姿势,以减少病变棘突的撞击,从而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2)喙状棘突。喙状棘突多见于L5,其棘突细长、远端向后下方弯曲成鸟嘴状,故称为喙状棘突。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细长、弯向下的L5棘突,当腰部后伸活动时,喙状棘突撞击骶1椎板,引起局部充血、水肿、或形成滑囊,发生腰痛;压迫骶1神经时,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若合并骶椎裂时,可引起腰痛、会**麻木、下坠感和排尿功能异常。治疗是以腰部制动、限制腰部后伸等为主。3)杵状棘突。骶椎隐性脊椎裂处的浮游棘突与L5棘突相融合,形似杵臼,故称之,其病理改变和治疗原则与喙状棘突相类似。
              隐性脊椎裂:是胚胎期软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发育障碍,两侧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椎板及棘突部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裂隙。好发于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只累及骨骼时称隐性骶椎裂;如同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时,称显性脊椎裂。它一般只累及一个节段,轻者只有一条裂缝,严重者椎板完全缺如。隐性脊椎裂有纤维组织覆盖,可有腰骶部皮肤的色素沉着、生有毛发或呈小脂肪瘤样改变,一般无症状,但成年后腰骶部负重过大、活动多,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有一部分缺乏附着点或附着不牢固,易形成腰骶部劳损。


        4楼2011-03-31 08:09
        回复
          谢谢4楼的信息,我现在不想做手术,我觉得这种病需要自己慢慢治疗,相信自己能治好,配合其它辅助疗法,虽然从CT上看病症较重,但自己感觉没那么严重.我现在经朋友介绍,一个药店自己研制的膏药很管用,我就去贴了一个,这种膏药是现熬的,不粘,一次贴24小时,一周去贴一次,中间辅助吃中药(胶囊).看效果吧.


          5楼2011-03-31 14: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