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楼崮,或名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即此。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山由三峰组成: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下潴为潭,俗称“神泉”。山阴多有“沃壤土”,褐色,轻如灰,是多年积叶枯草沤腐而成,为盆植花木的优质土壤。
相传有巢氏始起于此地。《通志》认为:“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后,大庭氏十传为有巢氏,居石楼”。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起源于莒地,其先祖有巢氏,便是栖居于屋楼一带的莒地先民,山因以得名。《通志》和《绎史》均以有巢氏所治的石牟山又名屋楼山或屋楼崮,在莒城东20里,是巢楼之制始起的地方。
石牟山、石楼山或屋楼山,又是《史记·封禅书》称之为“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诸山之一,是莒地先民“山头纪历”的测日点。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刻有日云山图象的大口尊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由此可推断,莒地不但是巢楼之制的故乡,而且是测时纪历的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