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赤壁鏖兵(下)
前文说过,曹操三十字的恐吓信,引发了孙权阵营中的一片请降之声。可就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回来了。他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诸葛亮。并且向孙权建议,从外地召回了大将周瑜。
当鲁肃、周瑜、诸葛亮三人聚齐之后,以此三人的口才,那么无论有多少主降派,也无关紧要了。在三人的轮番轰炸之后,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拔刀斩桌案为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随后,孙权点起三万精兵,交于周瑜、程普、鲁肃率领,跟刘备会合之后,与曹操隔江对峙于赤壁。大战一触即发。
严格地说,曹操对此战是有些准备不足的。他当然清楚,纵使孙权把家底掏空,能拿出来的,也就三五万人而已。即便达成所谓的孙刘联盟,刘备能提供的,不过万余人,双方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对于一个在几年前刚刚导演过以少胜多的曹操来说,打死他他也不会相信,别人会对他实现相同的奇迹。
他轻敌了,他也有充足的理由去轻敌。孙权是谁?继承父兄基业的幸运儿,数年之下无尺寸之功。刘备又是谁?流浪英雄而已,难成大事。周瑜、诸葛亮是谁?没听说过。对关羽、张飞他肯定印象深刻,但匹夫之勇,在千军万马之中从来都不能起到决定战局的作用。这一串名字,我们今天固然耳熟能详,但在当时的确是无名小卒。当世的知名人物,是袁绍、刘表、袁术、吕布,这些人已经被曹操纷纷踏平,剩下这些,你想让曹操重视,他也重视不起来。
换言之,曹操根本没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于是,就有了那一排排荒谬的连环船。
曹操熟知地理,自然知道,定荆州、平江东,要靠自己并不擅长的水军。这就令我们想起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陆战之王的罗马人也是要在海上与海战之王迦太基角逐(参见161、162节)。
事实上,曹操操练水军的难度比罗马人要低。因为罗马面对的是迦太基人,一个彻头彻尾的海上民族。人家打海战,是靠用船去撞的,也就是说你刚跟别人照面就可能被撞翻了。可中国没有这样的海上民族,即便是江东吴人,充其量也只是常年生活在江边而已。所以中国古代的水战,更近似于一种水上的陆战,只是在船上射箭或者跳到敌船上砍杀,对水手的操船技巧要求要低得多。只要是士兵不晕船,则劣势并不明显。
人家罗马人发明了“乌鸦”,威力巨大,前提条件也是不能晕船啊,何况那还是在海上。所以即便曹操帐下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训练他们不晕船,应该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可曹操连这个时间都不愿意等,干脆想出了连环船的馊主意,留下了被火攻的巨大隐患。
诚然,时值隆冬,一般来说只刮西北风。可曹操作战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天气时常是会有意外的。把关键性的战局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已是骄兵之态。
更加可怕的是,曹操这所有弱点,都已被他的对手们看在眼中。于是,黄盖就向周瑜献上了那条决定性的诈降火攻之策。
这条计策其实有个很大的问题:黄盖要借归降之船引火,那他的归降,就必须在刮东风那天。可是你黄盖早不来降晚不来降,偏偏在罕见得不能再罕见的东风之日来降,以曹操的智慧,焉有不疑之理。
所以,此计能成行的唯一条件,就是曹操百分之百地信任黄盖。而曹操百分之百地信任黄盖地唯一条件,就是曹操打心眼里认定,黄盖归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曹操竟然就真的认为它理所当然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周瑜、黄盖完全掌握了曹操的心理,他们写的那封诈降信,几乎句句切中了曹操所想:“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
前文说过,曹操三十字的恐吓信,引发了孙权阵营中的一片请降之声。可就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回来了。他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诸葛亮。并且向孙权建议,从外地召回了大将周瑜。
当鲁肃、周瑜、诸葛亮三人聚齐之后,以此三人的口才,那么无论有多少主降派,也无关紧要了。在三人的轮番轰炸之后,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拔刀斩桌案为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随后,孙权点起三万精兵,交于周瑜、程普、鲁肃率领,跟刘备会合之后,与曹操隔江对峙于赤壁。大战一触即发。
严格地说,曹操对此战是有些准备不足的。他当然清楚,纵使孙权把家底掏空,能拿出来的,也就三五万人而已。即便达成所谓的孙刘联盟,刘备能提供的,不过万余人,双方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对于一个在几年前刚刚导演过以少胜多的曹操来说,打死他他也不会相信,别人会对他实现相同的奇迹。
他轻敌了,他也有充足的理由去轻敌。孙权是谁?继承父兄基业的幸运儿,数年之下无尺寸之功。刘备又是谁?流浪英雄而已,难成大事。周瑜、诸葛亮是谁?没听说过。对关羽、张飞他肯定印象深刻,但匹夫之勇,在千军万马之中从来都不能起到决定战局的作用。这一串名字,我们今天固然耳熟能详,但在当时的确是无名小卒。当世的知名人物,是袁绍、刘表、袁术、吕布,这些人已经被曹操纷纷踏平,剩下这些,你想让曹操重视,他也重视不起来。
换言之,曹操根本没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于是,就有了那一排排荒谬的连环船。
曹操熟知地理,自然知道,定荆州、平江东,要靠自己并不擅长的水军。这就令我们想起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陆战之王的罗马人也是要在海上与海战之王迦太基角逐(参见161、162节)。
事实上,曹操操练水军的难度比罗马人要低。因为罗马面对的是迦太基人,一个彻头彻尾的海上民族。人家打海战,是靠用船去撞的,也就是说你刚跟别人照面就可能被撞翻了。可中国没有这样的海上民族,即便是江东吴人,充其量也只是常年生活在江边而已。所以中国古代的水战,更近似于一种水上的陆战,只是在船上射箭或者跳到敌船上砍杀,对水手的操船技巧要求要低得多。只要是士兵不晕船,则劣势并不明显。
人家罗马人发明了“乌鸦”,威力巨大,前提条件也是不能晕船啊,何况那还是在海上。所以即便曹操帐下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训练他们不晕船,应该并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可曹操连这个时间都不愿意等,干脆想出了连环船的馊主意,留下了被火攻的巨大隐患。
诚然,时值隆冬,一般来说只刮西北风。可曹操作战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天气时常是会有意外的。把关键性的战局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已是骄兵之态。
更加可怕的是,曹操这所有弱点,都已被他的对手们看在眼中。于是,黄盖就向周瑜献上了那条决定性的诈降火攻之策。
这条计策其实有个很大的问题:黄盖要借归降之船引火,那他的归降,就必须在刮东风那天。可是你黄盖早不来降晚不来降,偏偏在罕见得不能再罕见的东风之日来降,以曹操的智慧,焉有不疑之理。
所以,此计能成行的唯一条件,就是曹操百分之百地信任黄盖。而曹操百分之百地信任黄盖地唯一条件,就是曹操打心眼里认定,黄盖归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曹操竟然就真的认为它理所当然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周瑜、黄盖完全掌握了曹操的心理,他们写的那封诈降信,几乎句句切中了曹操所想:“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