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嫌学生尚武不够?
以金庸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武侠小说传入内地后,武侠作品以强劲的势头在国内传播十余年,至今势头不减。一些武侠形象,经过现代影视技术加工,被不断神化、拔高,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尚武”心理。
武侠作品,一般都宣扬行侠仗义,驱邪扶正,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武侠作品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武侠小说首先强调的是个人行侠仗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正义往往由一些侠客义士所掌握,看不到社会机制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已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已经更加重视通过社会机制维持普遍的正义和公正。再就是在武侠作品中,差不多都宣扬善恶报应,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很显然,武侠小说存在的种种弊端,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害大于益。
有学生说,《天龙八部》自己已看了七遍———不说思想文化方面的负面作用,仅仅看七遍《天龙八部》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把武侠小说编进教材,是还嫌学生“尚武”不够吗?
观点二:期待更多金庸进课堂
历史将会检验一切。抛开沸沸扬扬的纷争,透过这一事件,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语文教育向多元化迈出了一小步。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句话说来轻巧,真正施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语文教育尤其如此。语言文字原本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而且固步自封,那些具有时代感的“新鲜血液”很难进入其中。
实际上,只要随手翻开一本中学语文课本就令人生疑:其中有多少内容能令学生“喜闻乐见”?真是让人弄不明白,教育者何苦要板起面孔,用枯燥乏味的语文教材来“为难”孩子,甚至扼杀孩子对母语的兴趣呢?
但愿我们今后能够看到更多的“金庸”走入教材,让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繁荣起来!
开学没几天,很多高二学生惊喜地发现,刚到手的第四册《语文读本》里面,新添了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
2月28日,记者看到,这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11月第一次出版,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并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
课文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
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高二学生,谈到金庸小说,他们都很兴奋。一个学生说,《天龙八部》他已看过七遍,但在课本上看到它时,仍读得津津有味
中学生终于可以在语文教材中见到金大侠的潇洒身影了,这真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其实,早在三四年之前,就有人提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金庸等人的作品,但这个提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议,实际操作一直被搁置在一边。
反对将金庸作品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者,认为武侠小说只是通俗文学,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然而,能被选进语文教材的,就非得是纯文学作品不可吗?《水浒》和《三国演义》都是古代的通俗小说,里面也都有刀光剑影、打打杀杀的内容,它们能被选进语文教材,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金庸的十多部武侠小说,可以说是汉语写作的优秀文本,不仅情节结构十分精巧,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还将众多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的事实,也证明了金庸作品的巨大魅力,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赞其为“成年人的童话”。这样的好作品,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么不好的。
实际上,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也一直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比如现在被视为雅得不能再雅的《诗经》,里面的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民歌。先秦诸子的著作今天读起来十分深奥,其实多是用当时的大白话写成。谁能说眼下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就不能成为明日文学史中的经典呢?北大的谢冕教授在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时,就将流行歌曲《一无所有》收入其中。笔者相信,别树一帜的金庸武侠小说,一定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最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即使金庸的小说真算不上什么名著,最终也被证明确实没有太高文学价值,也并不妨碍其被选入语文教材供中学生学习。因为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有宏伟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兼收并蓄的学习对象。新闻通讯、商品广告、科技论文等等都可以进入语文教材,有着强烈人文精神和丰富语言表现力的金庸作品,当然能成为上佳的学习范本。
其实,就算金庸的作品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很多中学生也会先后成为“金迷”。现实中有一些中学生由于过度沉浸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与当前的武侠小说数量庞大、良莠不齐有关系的。将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的作品引入语文教材,也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引导中学生的阅读行为。
以金庸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武侠小说传入内地后,武侠作品以强劲的势头在国内传播十余年,至今势头不减。一些武侠形象,经过现代影视技术加工,被不断神化、拔高,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尚武”心理。
武侠作品,一般都宣扬行侠仗义,驱邪扶正,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武侠作品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武侠小说首先强调的是个人行侠仗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正义往往由一些侠客义士所掌握,看不到社会机制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已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已经更加重视通过社会机制维持普遍的正义和公正。再就是在武侠作品中,差不多都宣扬善恶报应,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很显然,武侠小说存在的种种弊端,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害大于益。
有学生说,《天龙八部》自己已看了七遍———不说思想文化方面的负面作用,仅仅看七遍《天龙八部》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把武侠小说编进教材,是还嫌学生“尚武”不够吗?
观点二:期待更多金庸进课堂
历史将会检验一切。抛开沸沸扬扬的纷争,透过这一事件,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语文教育向多元化迈出了一小步。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句话说来轻巧,真正施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语文教育尤其如此。语言文字原本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而且固步自封,那些具有时代感的“新鲜血液”很难进入其中。
实际上,只要随手翻开一本中学语文课本就令人生疑:其中有多少内容能令学生“喜闻乐见”?真是让人弄不明白,教育者何苦要板起面孔,用枯燥乏味的语文教材来“为难”孩子,甚至扼杀孩子对母语的兴趣呢?
但愿我们今后能够看到更多的“金庸”走入教材,让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繁荣起来!
开学没几天,很多高二学生惊喜地发现,刚到手的第四册《语文读本》里面,新添了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
2月28日,记者看到,这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11月第一次出版,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并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
课文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
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高二学生,谈到金庸小说,他们都很兴奋。一个学生说,《天龙八部》他已看过七遍,但在课本上看到它时,仍读得津津有味
中学生终于可以在语文教材中见到金大侠的潇洒身影了,这真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其实,早在三四年之前,就有人提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金庸等人的作品,但这个提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议,实际操作一直被搁置在一边。
反对将金庸作品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者,认为武侠小说只是通俗文学,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然而,能被选进语文教材的,就非得是纯文学作品不可吗?《水浒》和《三国演义》都是古代的通俗小说,里面也都有刀光剑影、打打杀杀的内容,它们能被选进语文教材,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金庸的十多部武侠小说,可以说是汉语写作的优秀文本,不仅情节结构十分精巧,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还将众多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的事实,也证明了金庸作品的巨大魅力,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赞其为“成年人的童话”。这样的好作品,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么不好的。
实际上,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也一直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比如现在被视为雅得不能再雅的《诗经》,里面的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民歌。先秦诸子的著作今天读起来十分深奥,其实多是用当时的大白话写成。谁能说眼下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就不能成为明日文学史中的经典呢?北大的谢冕教授在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时,就将流行歌曲《一无所有》收入其中。笔者相信,别树一帜的金庸武侠小说,一定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最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即使金庸的小说真算不上什么名著,最终也被证明确实没有太高文学价值,也并不妨碍其被选入语文教材供中学生学习。因为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有宏伟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兼收并蓄的学习对象。新闻通讯、商品广告、科技论文等等都可以进入语文教材,有着强烈人文精神和丰富语言表现力的金庸作品,当然能成为上佳的学习范本。
其实,就算金庸的作品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很多中学生也会先后成为“金迷”。现实中有一些中学生由于过度沉浸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与当前的武侠小说数量庞大、良莠不齐有关系的。将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的作品引入语文教材,也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引导中学生的阅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