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淝水之战(下一)
说起来,苻坚采用的,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政策——分封制。
对于这项制度,我们并不陌生。周初分封诸侯和汉初封同姓王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虽然说这两次分封到后来都引发了很大的麻烦,但至少在王朝初期,用最亲信的人,去控制广袤帝国各处并不稳固的领土,也算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权宜之计。苻坚也正想效法周公和汉高祖,用分封来稳住北方局势。
可他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周和汉,都是取了天下之后才大搞分封的。而此时的前秦,还没统一天下呢。这就意味着,前秦的未来,有着更多的变数。在大局未定之时,就把宗室精锐分散到全国各个地方去,一旦形势有变,自己身边可以倚靠的力量就不够强了。
更何况,前秦跟五胡时代很多政权一样,在征服了异族之后,把异族的骨干力量都迁到了国都周围,以便控制。在氐族势力雄踞长安的时候,这确实是极好的政策。可氐族人都迁到地方上去了,谁控制谁就不好说了。王猛临终前的担心,到此时变成了真正的隐患。
这个隐患,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有人警告过苻坚这个问题,可苻坚不予理会。其原因当然是苻坚认为,关中异族根本不可能起来作乱。
这些年来连续不断的胜利和成功,不绝于耳的夸奖和奉承,使苻坚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满情绪。他一厢情愿地相信,在他仁慈宽厚的统驭之下,所有人对他的忠诚都是真实而永久的。
当然,他对分封制的信心肯定还来源于另一个理由,那就是国内形势不可能发生重大变故。
本来这个理由的确是成立的,但架不住苻坚自己来制造变故。
这个变故,当然就是对东晋的征伐。
378年的襄阳和淮南之战后,苻坚应该清楚,晋王朝是很难一鼓而下的。其实前秦内部的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一点。当初苻坚对晋初次用兵的时候,朝中没什么反对意见;可如今他旧事重提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的反对者。
可此时的苻坚,却再也听不进任何劝告了。他对功业的执迷完全超越了理智,他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将天下归于一统。
你们都说晋不好打,那我就动用举国兵力去打。
公元383年,苻坚下达了总动员令:全国每十人征发一人。一支规模创下了历史纪录的大军迅速组建而成。“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单从气势上讲,的确是古往今来,豪迈无双。
从大军组建的速度来看,前秦政府的调动能力相当强。这的确是一个处在上升势头的政权,却被一场大战所葬送,颇为可惜。
当年8月,大军出发。苻坚之弟苻融领二十五万先锋军直趋淮南的重镇寿阳(安徽寿县),苻坚亲率六十万步兵,二十七万骑兵从长安出发,缓缓前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东晋王朝也只得亮出了全部家底。桓温之弟桓冲领十万兵马镇守荆州侧翼,谢安之弟谢石、之侄谢玄、之子谢琰等率领以北府兵为主力的八万精兵前往淮南迎敌。
众所周知,这场即将发生的大战,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它和巨鹿、昆阳、官渡、赤壁一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作。
像这种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其间未必没有些许阴差阳错的偶然和运气成分。诸如昆阳城外王邑的拒绝纳降,官渡对垒时许攸的叛逃等等。但更多的,还是蕴含其中的某种必然性。
在我看来,淝水之战,晋军赢得就并不侥幸。
大军出发之前,随军出征的慕容垂叔侄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慕容垂的侄子慕容楷、慕容绍(都是慕容恪的儿子)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慕容垂回道:“不错。但没有你们,我靠谁成事呢?”
可见,不只慕容垂,连慕容楷、慕容绍都看出了前秦的败象。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那些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一定意识到了一个问题。383年7月,苻坚下征兵令;8月,大军出征。其效率固然令人震惊,但是请问,这些兵用什么时间来训练呢?
说起来,苻坚采用的,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政策——分封制。
对于这项制度,我们并不陌生。周初分封诸侯和汉初封同姓王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虽然说这两次分封到后来都引发了很大的麻烦,但至少在王朝初期,用最亲信的人,去控制广袤帝国各处并不稳固的领土,也算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权宜之计。苻坚也正想效法周公和汉高祖,用分封来稳住北方局势。
可他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周和汉,都是取了天下之后才大搞分封的。而此时的前秦,还没统一天下呢。这就意味着,前秦的未来,有着更多的变数。在大局未定之时,就把宗室精锐分散到全国各个地方去,一旦形势有变,自己身边可以倚靠的力量就不够强了。
更何况,前秦跟五胡时代很多政权一样,在征服了异族之后,把异族的骨干力量都迁到了国都周围,以便控制。在氐族势力雄踞长安的时候,这确实是极好的政策。可氐族人都迁到地方上去了,谁控制谁就不好说了。王猛临终前的担心,到此时变成了真正的隐患。
这个隐患,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有人警告过苻坚这个问题,可苻坚不予理会。其原因当然是苻坚认为,关中异族根本不可能起来作乱。
这些年来连续不断的胜利和成功,不绝于耳的夸奖和奉承,使苻坚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满情绪。他一厢情愿地相信,在他仁慈宽厚的统驭之下,所有人对他的忠诚都是真实而永久的。
当然,他对分封制的信心肯定还来源于另一个理由,那就是国内形势不可能发生重大变故。
本来这个理由的确是成立的,但架不住苻坚自己来制造变故。
这个变故,当然就是对东晋的征伐。
378年的襄阳和淮南之战后,苻坚应该清楚,晋王朝是很难一鼓而下的。其实前秦内部的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一点。当初苻坚对晋初次用兵的时候,朝中没什么反对意见;可如今他旧事重提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的反对者。
可此时的苻坚,却再也听不进任何劝告了。他对功业的执迷完全超越了理智,他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将天下归于一统。
你们都说晋不好打,那我就动用举国兵力去打。
公元383年,苻坚下达了总动员令:全国每十人征发一人。一支规模创下了历史纪录的大军迅速组建而成。“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单从气势上讲,的确是古往今来,豪迈无双。
从大军组建的速度来看,前秦政府的调动能力相当强。这的确是一个处在上升势头的政权,却被一场大战所葬送,颇为可惜。
当年8月,大军出发。苻坚之弟苻融领二十五万先锋军直趋淮南的重镇寿阳(安徽寿县),苻坚亲率六十万步兵,二十七万骑兵从长安出发,缓缓前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东晋王朝也只得亮出了全部家底。桓温之弟桓冲领十万兵马镇守荆州侧翼,谢安之弟谢石、之侄谢玄、之子谢琰等率领以北府兵为主力的八万精兵前往淮南迎敌。
众所周知,这场即将发生的大战,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它和巨鹿、昆阳、官渡、赤壁一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作。
像这种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其间未必没有些许阴差阳错的偶然和运气成分。诸如昆阳城外王邑的拒绝纳降,官渡对垒时许攸的叛逃等等。但更多的,还是蕴含其中的某种必然性。
在我看来,淝水之战,晋军赢得就并不侥幸。
大军出发之前,随军出征的慕容垂叔侄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慕容垂的侄子慕容楷、慕容绍(都是慕容恪的儿子)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慕容垂回道:“不错。但没有你们,我靠谁成事呢?”
可见,不只慕容垂,连慕容楷、慕容绍都看出了前秦的败象。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那些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一定意识到了一个问题。383年7月,苻坚下征兵令;8月,大军出征。其效率固然令人震惊,但是请问,这些兵用什么时间来训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