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新闻”中的“印度大事记”的一点说明
中国古代以帝王的年号纪年,虽然历史纪年不统一,但是中国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历史记载,设有坊门的史官,记录下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能搞清楚,各纪年之间有紧密的前后联系。相比而言,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各纪年也没有前后联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糊涂帐。
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大体了解的。
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可举出雅利安人、罗马人(马其顿亚历山大)、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等。即使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王朝)也没有真正统一印度次大陆,当我们说到古代印度历史时,主要是指印度河流域以及恒河流域的上游地区,面积仅占现在印度的约4分之一。相对而言,是英国殖民者用铁腕和铁路统一了印度次大陆。殖民统治结束后,印度次大陆又逐渐被分割成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个国家。
综上所述,印度大事记,只给出了很粗很粗的线条,但是,这样有助于网友们粗略地了解印度的历史。其他一些关于印度的背景知识也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编制的,简而言之,通俗易懂又不失科学依据是编制这些材料的精神。
关于印度媒体
印度媒体业比较发达,而且,主流媒体基本上是英文的,因此,有利于对外交流。从印度媒体上可以感觉到:印度新闻职业人很专业,从各类评论文章可以看出:印度知识分子对英语的运用非常娴熟,遣词造句及其地道,词汇掌握的丰富程度不亚于英美同行,这与英国对印度的影响和殖民统治合计300年的历史分不开。但是,从印度网民对各种文章的回复来看,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很差。实际上,据有资料统计,在印度,能算得上掌握了英语的人口大约仅占总人口的3%(3000万),很多只是英语初级水平。不过相对于东亚国家(中、日、韩)而言,印度的英语水平无疑要高得多,通过访问中国、日本(例如我有时浏览的日本网站
http://metropolis.japantoday.com/default.asp)等国的英文网站也可看出点端倪。中日韩英文网站上遣词造句地道的英文文章大部分出自海外作家。
不过,要说印度由于英语应用水平比中国高、使用范围比中国广是印度将要超越中国的一个优势,则无论从抽象论证还是现实事实,都没有理由让我同意这一观点。
语言不过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如果中国有几十万高水平的充当交流桥梁的英语专业人才,同时,又有大量能基本读懂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章的人才,则基本能实现向英美学习和沟通的目的,据我观察,现在中国已经具备上述条件。要实现中华复兴,更重要的是在学到别人先进的东西以后,要更进一步地调动自己的创造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腾飞,否则,英语再好,也只不过永远只能做别人的跟屁虫。
现实地看,世界上4大经济体(美、日、德、中)中,只有美国是英语国家,第2大经济体日本人的英语水平应该是公认的比中国人差,我也是对此有切身体会的。世界上5个常任理事国(美、俄、中、英、法)中有3个是非英语国家,这样,经济上和政治上,英语都不是现实中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那么,为什么印度会因为英语水平比中国的高而断言它将要超越中国呢?既然这样,它也会超越日本和德国,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再来重新学习逻辑推理方法吧。
想到哪说到哪,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最后的关于英语不是强国的必要条件不能作为不学习英语的借口,希望大家学好英语,无需借助“桥梁”也能实现与世界几十亿人的交流,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