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铎问:「如何为天理?」先生曰:「就尔居丧上体验看。」曰:「人子孝亲,哀号哭泣,此孝心便是天理?」先生曰:「孝亲之心真切处才是天理。如真心去定省问安,虽不到床前,却也是孝。若无真切之心,虽日日定省问安,也只与扮戏相似,却不是孝。此便见心之真切,才为天理。」《传习录‧补遗》
「天理」是宋明儒学关怀的焦点,但天理难言,如何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说明天理是什么呢?阳明先生让艾铎去「居丧」体验看看,这是切近的办法,但不是要艾铎等着父母的死亡,最终才能照见天理,而是要艾铎去感觉,面对父母的死亡,那伴随而来的巨大伤痛,那样真真切切的对于父母逝去的悲哀,正反映出人与父母的紧密联系,这,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天理。
敝人近来在网上看到一部短片,颇能与本文呼应:
「天理」是宋明儒学关怀的焦点,但天理难言,如何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说明天理是什么呢?阳明先生让艾铎去「居丧」体验看看,这是切近的办法,但不是要艾铎等着父母的死亡,最终才能照见天理,而是要艾铎去感觉,面对父母的死亡,那伴随而来的巨大伤痛,那样真真切切的对于父母逝去的悲哀,正反映出人与父母的紧密联系,这,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天理。
敝人近来在网上看到一部短片,颇能与本文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