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话之身世
《红楼梦》开篇即以诗一样的语言,亦真亦幻地叙述黛玉的身世:“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他(神瑛侍者)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日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养,遂脱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本文所引《红楼梦》内容,均见黄山书社’((%年第一版版本)至此,黛玉诗一样的身世初见端倪。她伴随着灵河岸的温软香风,离恨天的飘渺仙乐明似暗、似真似幻地映入读者的视野,令人无不为黛玉身世的诗情美所惊奇。诗一样的身世,也必然伴随着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思维。这幻为人形的绛珠草“故甚在五内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便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读者在欣赏林黛玉诗
一般形象的同时,更为其下凡“还泪”以感恩的奇异壮举而惊愕、喟叹、感动。自古以来,诸如“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类语言充斥版牍,令人有厌烦之感。艺术大师曹雪芹还泪报恩之说,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
黛玉不仅有着诗一样的前世,还有着诗化的来世,作者通过贾宝玉梦中再游太虚幻境,会见潇湘妃子,“白石花阑围着一颗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但不知是何名草,这样矜贵。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珠帘后“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见是黛玉的形容”,黛玉西去升仙为潇湘妃子。对此诗化结局,虽众说纷纭,但笔者以为,如此处理有几点好处:凸现这一形象的诗情之美,揭示了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格境界;表达了林黛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之异想奇思得以幻现;寄托了作者对这一美好形象的崇高敬意与深沉的祝愿;对感其不幸的读者那痛楚的心给以些许的慰藉。
《红楼梦》开篇即以诗一样的语言,亦真亦幻地叙述黛玉的身世:“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他(神瑛侍者)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日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养,遂脱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本文所引《红楼梦》内容,均见黄山书社’((%年第一版版本)至此,黛玉诗一样的身世初见端倪。她伴随着灵河岸的温软香风,离恨天的飘渺仙乐明似暗、似真似幻地映入读者的视野,令人无不为黛玉身世的诗情美所惊奇。诗一样的身世,也必然伴随着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思维。这幻为人形的绛珠草“故甚在五内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便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读者在欣赏林黛玉诗
一般形象的同时,更为其下凡“还泪”以感恩的奇异壮举而惊愕、喟叹、感动。自古以来,诸如“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类语言充斥版牍,令人有厌烦之感。艺术大师曹雪芹还泪报恩之说,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
黛玉不仅有着诗一样的前世,还有着诗化的来世,作者通过贾宝玉梦中再游太虚幻境,会见潇湘妃子,“白石花阑围着一颗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但不知是何名草,这样矜贵。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珠帘后“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见是黛玉的形容”,黛玉西去升仙为潇湘妃子。对此诗化结局,虽众说纷纭,但笔者以为,如此处理有几点好处:凸现这一形象的诗情之美,揭示了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格境界;表达了林黛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之异想奇思得以幻现;寄托了作者对这一美好形象的崇高敬意与深沉的祝愿;对感其不幸的读者那痛楚的心给以些许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