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惊雷闪电,不宜入静,以防惊动元神。如能安定身心,不为所动,又可以炼性。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悔,迅雷震于耳而不动,正合修养之旨。一念住定,不受物扰。
7、气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决无魔境之患。
8、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9、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10、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吾入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11、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气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12、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13、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14、功夫入门,先须炼已还虚,降去后天伪火,方显先天真如。
15、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何见。
16、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17、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可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18、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19、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20、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于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21、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而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22、静到妙处,万物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23、梦中闻言:“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24、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25、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
7、气动之时,极易入魔,见到各种奇异境象。此乃炼性不定,意动念萌,故成幻化。倘能炼得性住,心地纯净,决无魔境之患。
8、初学做功,易生躁妄,难以持久。必须死心塌地,一切放下,彻底磨去火性与惰性,方显清静本性,而获自如。
9、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到我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悟入此境,心无挂碍。世间万象,触目皆空。更有何事不可静者?则不必求静,而自在静中矣。
10、心中若无一念,万事万物皆归虚无,自然外缘无从干扰我心,吾入空洞之境,无往而不可也。
11、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只有静心之时,神气内敛,方能使自己属于本来真我,而获生命之真实。
12、只要活着没有病魔来扰,永保乾健之躯,精神充实,身心愉快,即为现实之神仙。
13、尘缘愈重,愈难见修持效验;定力愈深,愈能够放下尘缘。
14、功夫入门,先须炼已还虚,降去后天伪火,方显先天真如。
15、清夜静寂,自己也仿佛与天地万物融合了。天人同一体,于此何见。
16、入于静境,周围万象悉归销溶。即使处于喧闹之所,亦能听之不闻,不受干扰,觉其声音如在百里之外。
17、混沌之中,有时出现魔境,欲撼我心:或声色来诱,或恐怖之境,或故惹嗔怒,可示以物利……此时后天心识已泯,不能做主。能够战胜魔障与否,全仗个人智慧根基,及平日炼性之功。过得此关,方证真性不迷,内景自得,而道功精进矣。
18、静则意灵,动则意乱。
19、修持境界的感悟,自心与外物没有分别。心物一源,物我一体。
20、中者静也,一也,道也,无也,虚也……悟到彻底,都有同等含义,守中曰静,静曰得一,一合于道,道归于虚无。于是文字可破,得其意而忘其言。
21、静,非一团死寂之谓,非固定不变之谓,乃在有动与无动之间状态。静而欲动、欲动而未动之状态谓之静,不动不静、动静兼容之状态亦谓之静。
22、静到妙处,万物与我心心相通,万物与我皆有情,而我独超乎世俗凡情之上矣。
23、梦中闻言:“老子讲退死,讲良知化形,讲外生死,有离俗之方,以化生死。”醒来记之。
24、梦闻:“积阳而动,积阴而返。”
25、静到妙处,空洞畅快,无边道力,来自清静。有何理由不能一切放下,弃却尘累,归入清静,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