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811贴子:1,286,236
  • 10回复贴,共1

【考据】从阳都故城考古论证诸葛亮家族的新问题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


1楼2011-09-28 17:19回复
    作者徐淑彬,来源成都大学学报1990年
    关于诸葛亮成年后的生平, 史籍已有详载, 但对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活动及其父诸
    葛硅的研究则较少, 文献记载亦零星, 本文仅就山东阳都故城考古调查中发现的与诸葛亮家
    族有关的新问题讨论于左, 就教于方家。
    一、文献中记载的诸葛亮
     重点摘录
    《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载# “ 诸葛亮字孔明, 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 字君贡, 汉末为太山郡垂。亮早孤, 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 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 往依之。玄卒,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从他二十七岁作“ 隆中对” 出山辅佐刘备, 至建兴十二年八月病逝于汉中, 年仅五十四岁。
    二、阳都故城考古调查
    《后汉书》志第二十一载# “ 琅邪国秦置。建武中省城阳国, 以其县属
    。洛阳东一千五百里。十三城, 户二万八百四, 口五十五万九百六十七。开阳· ·一阳都故属城阳”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版图中, 阳都县属城阳国。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志, 阳都故城从西周时期就有∃% 日” 国, 为齐之附庸, 至西汉时为“ 阳都” , 西晋仍以阳都为县, 但晋以后则无。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 虽然有一些关于阳都故城的记载, 但多是考证其地理位置等, 如清道光年间修纂的《沂水县志》便是一例。由于阳都故城遗址旧属沂水县治, 解放后新建沂南县时又划归沂南县治。 ! & ∋ 年曾一度将其划归临沂县, 所以, 近年来许多学者就该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曾提出质疑, 认为它可能在今临沂市或沂水县或沂南三市、县内。
    因为阳都故城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故乡, 近年来对诸葛亮研究的学术讨论会较多,许多学者迫切要求临沂地区文化部门搞清这一问题
    。本来, 这并非难题。在1982年, 阳都故城就被沂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立标保护, 只是外界不了解的原因才造成许多误会。
    1986 年7 月上旬, 为迎接“ 山东临沂诸葛亮研究会首届年会” 的召开, 临沂地区的文化局、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考察小组对诸葛亮出生、少年成长的阳都故城进行了考察, 并在孙家黄瞳村从事有关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民间传说访问、座谈。为了进一步搞清阳都故城的范围及其主要古文化的遗存时代, 同年7月中旬, 笔者与王军、郑跃武一起对阳都故城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古调查, 对故城的文化遗存、古城的范围及沿革有了初步的认识。


    2楼2011-09-28 17:24
    回复
      2025-08-28 13:1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阳都故城的地理位里与文化遗迹
      阳都故城位于今山东沂南县驻地界湖镇南14公里, 东汉河与沂河交汇处南的任家庄与孙家黄瞳村之间。
      故城遗址座落在沂河西岸的第一阶地上, 北、西、南三面是开阔而肥沃的冲积次生的平原, 沂河东岸 公里有南北走向的土岭。远处西、南方向有低山。由于千余年来沂河的摆动故城遗址上覆有一层厚厚的粉砂, 文化遗迹物就埋在其下的砂质土内。在孙家黄瞳村东北角沂河西岸粉砂质土断崖底部, 见有少量新石器时代晚期之龙山文化陶片, 其上的地层中见有西周至汉代的文化遗迹。西周的遗迹主要是灰坑、成片的烧土块等, 灰坑内出土有残陶扁、陶罐、陶豆、蚌刀等, 估计这些遗迹是西周时期村落遗址的生活区。除龙山文化和西周遗存外, 阳都故城所见的古文化遗存以汉代为主。其中以墓葬遗迹建筑遗迹、和文化遗物为主。
      1。墓葬遗迹
      目前发现的墓葬, 有三种形制。一是画像石墓, 二是砖室墓, 三是瓮棺墓。瓮棺墓地见于上文西周文化层之上, 南北排列, 呈东西向放置, 应是儿童墓地。砖室墓在故城内外都有发现, 多为残墓, 墓砖上常见的花纹以菱形几何纹为主, 还有竹节纹、牙壁纹等。
      汉画像石墓葬, 是阳都故城附近的重要汉代遗迹, 集中或散见于故城周围。依保存情况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封土保存较好的墓家, 在故城东北沂河东岸大官庄以北的+ 座墓即是多二是封土保存较差露出画像石的残墓, 见于孙家黄瞳村南与高家黄瞳村北池塘边, 该墓为砖石结构, 墓门上横额已暴露, 三是画像石及墓室全部被挖出或经清理的墓, 如任家庄、向阳庄、双凤庄三座墓如是, 多因农田建设或民房建筑而由农民挖掉, 仅个别残墓由文物部门清
      理。此次调查, 共获得画像石 块, 计 & 画, 内容以双凤鸟衔联珠、车骑人物、动物为主。
      在雕刻技法上, 线条以粗壮古拙为主, 仅双凤庄一地的画像石采用凹细线刻。这些画像石墓多是中、小型画像石墓, 都是汉代阳都县的氏族墓地, 墓主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太高。其与以北 ∋ 公里沂南北寨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及神墩村画像的发现, 表明今沂南县是鲁南汉画像石墓分布较集中地区之一。
      2。建筑遗迹与阳都故城的范围
      这次调查仅是地面宏观踏查, 没有钻探, 又因沂河近两千年来的摆动与改道,将汉代建筑深深覆盖, 所以, 建筑遗迹发现较少。在任家庄村东南树林里、故城范围内, 有一条任家庄村民任永春等人挖的东西向深沟,沟内见有石砌房基的一部分, 长) − & 米, 可能是民房墙基, 周围土内有许多挖出的汉代碎瓦片。
      在孙家黄瞳村和任家庄果园内, 有几个地点有集中、成堆的汉代碎瓦片及残瓦当, 估计应是当时城内的主要建筑群。瓦当上的纹饰以卷云纹为主。
      在孙家黄瞳村北树林靠河的堤坝外侧, 见有一段石砌的护坡, 时代不明, 当地人认为是阳都县的东城墙基、墙基的北段, 任家庄村东有一地名叫“ 城东楼” , 孙家黄暄村西北一农田名曰“ 城南头” , 大汪庄村南有一地名曰“ 城西头” 。从地面散见的汉代文化遗物的分布范围和当地流传的古地名来看, 汉代阳都故城的城内面积约有8万平方米。
       二 文化遗物
      在阳都故城遗址上采集的文化遗物, 其时代包括西周至唐宋, 但以汉代为主。西周时期的遗物, 除发现在黄瞳村东北角河边断崖外, 还发现于任家庄果园内, 多为残破的陶扁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多为村民种地零星发现, 据说多出自墓葬, 现在被发现者收存, 部分散失。另有青铜戈、齐刀币等文物散存民间。秦汉时期的文物, 几乎遍及遗址的地表, 以瓦片最多, 俯拾皆是。在生活用具方面, 以灰色泥质陶制品多见, 尤以盆形器类较多, 有鼓腹敛口和斜直壁敝口等数种。盂形器也常见。罐形器则多出于墓葬。
      还有一些大型陶制器皿和小型陶制品。货币方面, 有“ 半两” 、“五株” 、“ 大泉五十” 等。
      西晋时期的遗物发现较少, 仅七十年代于遗址西南方向不远处发现过一座晋墓, 阳都故城中的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 曾出土几件瓷器, 唐宋时的的墓葬, 也在故城内屡有发现亦多瓷器皿和青铜币。
      三 小结
      通过对阳都故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可以看出,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 该地就有人类居住, 至西周时期及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人类居住。其中尤以汉代文化遗存丰富, 诸多汉代瓦当的发现可以断定该遗址即是秦至晋代的阳都县。其地理位置同《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所标注的方位基本吻合。
      通检了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地名, 当时也只有一个阳都县, 是亦即本文的阳都故城。


      3楼2011-09-28 17:58
      回复
        三、诸葛亮少年在故乡居住地及相关问题探析
        陈寿为诸葛亮作传时, 只记他是“ 琅邪阳都人也” , 并未说明他住在哪里。
        其他早期文献也均未见记载。从他“ 卧龙” 出山时, 才见有较细的记述。至于诸葛亮少年时期是否居住在阳都城内, 目前尚无直接证据。
        尽管如此, 仍要指出诸葛亮少年时期在故乡所受的教育对他后来成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是应有重要关联的。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诸葛亮诞生于徐州刺史部琅邪国阳都县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诸葛丰是西汉元帝时期的司隶校尉乡史称他“ 特立刚直” , “刺举无所避” 。其父诸葛硅约在汉灵帝初年时期任太山郡垂, 与著名儒学家应劲任太山郡守约同时, 他二人关系甚密。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 虽居住阳都, 却素与袁术、刘表等达官贵人有旧交, 足以证实诸葛亮在故乡的家庭社会地位很高, 应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比诸葛亮年长七岁的诸葛瑾, “少游京师, 治《毛诗》、《尚书》、《春秋左传》” ,受到良好的教育, 绝非布衣子弟所能为。在这种情况下, 诸葛家族不可能居住在乡下。有人曾认为诸葛家族随诸葛硅居住太山郡, 但早期文献并无记载。所以, 诸葛亮少年时代应可能就居住在阳都县城, 至于他有可能去过太山郡, 探望父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足以作为在太山郡居住的理由。
        东汉末年, 阳都县以西相邻今之蒙阴县出了一位天文、历算学家刘洪, 他发明了珠算。徐州、青州一带是著名儒学大师郑玄及名“ 八俊” 、勺、及” 、
        勺、顾” 的王畅、羊涉、刘表、孔显、孔触等“ 清流派” 主要人物的故乡。这些儒家学术思想与浓厚的伦理道德观, 是后来诸葛亮思想体系中“ 教化” 、“德治” 儒家思想产生的渊源。尤其对洪的天文、历算学, 极有可能对诸葛亮成年后熟悉地掌握运用天文地理知识, 运筹帷惺, 起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吧。
        阳都县在周代称“ 阳” , 是齐之附庸小国。秦汉时期, 阳都设县。这一地区盛传《孙子兵法》和《孙殡兵法》及《六韬》、《管子》、《晏子》等先秦著作。1972年4月在临沂银雀山一、二号汉墓出土的汉武帝时期抄写的先秦简书, 就有四千九百余枚竹简, 代表着十几部著作, 其中就有失传一千七百余年钓《孙子兵法》、《孙腆兵法》、《六韬》等军事的著作, 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诸葛亮在蜀辅佐后主刘禅时, 曾特地为其手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 表明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熟读过这些先秦著作, 而故乡阳都县很可能就是他学习诸子百家著作的启蒙地之一。诸葛亮所著的其他军事著作及其军事的思想, 也都体现了《孙武》、《孙殡》等军事思想,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木牛流马法” 与“ 八阵图” 更是创造性的发展了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从诸葛亮出生的公元181年至公元193年间, 阳都一带基本趋于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其间, 除公元184年发生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和公元187年黄巾再次起义外, 未见其他大型起义。而这两次黄巾农民起义, 重点在当时的颖川、南阳、汝南、东郡、巨鹿、扬州及今北京地区的广阳等地, 未见有波及阳都一带的记载。即使有冲击, 时间也很短。且献帝初年,尽管关洛大乱, “徐方百姓殷盛, 谷食甚丰” 《晋书· 食货志》。
        在这一段时间内, 诸葛亮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很有可能, 在其兄诸葛瑾的陪同下, 在其父、叔的关怀指导下,熟读了四书五经。这对生长在名门望族家庭的诸葛亮来讲, 是自然的事。
        公元193年秋, 曹操东征陶谦, 攻陷徐州地区十余县, 涂炭徐准。约年这年的下半年,诸葛亮随父诸葛玄前往豫章赴任, 时年13岁。同行的还有其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其兄诸葛瑾未随叔父南下, 而留在阳都看管家产, 侍奉继母, 守护父亲坟墓, 至第二年才南下避难江东。


        4楼2011-09-28 18:17
        回复
          靠,好不容易贴完了。这个坑爹的PDF,怎么转换都是图片,直接复制黏贴又全是乱码,好容易搞定了。。原谅我这个渣排版吧。。。


          6楼2011-09-28 18:18
          回复
            诸葛硅
            诸葛挂
            好欢乐……OTL


            IP属地:北京7楼2011-09-28 19:01
            回复
              占座=w=


              IP属地:贵州8楼2011-09-28 19:08
              回复
                辛苦了 可是通篇看下来全无内容啊 果然是成都大学学报风格 = =


                IP属地:北京9楼2011-09-28 19:10
                回复
                  2025-08-28 13:0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TO 7楼焚大…那个硅不是念gui吗……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1-09-28 20:31
                  回复
                    各种乱码啊。。。
                    其实我是觉得最后那个汉墓有点价值,有图就更好了


                    11楼2011-09-28 21:17
                    回复
                      俺三国迷到高峰时没事儿去图书馆过刊阅览室泡着
                      有几家学报比如川大 成都大学和许昌师专几乎每期都有和三国沾边儿的东西
                      当时感觉就是川大的水平不错但是寡淡之极;成都大学的水准不靠谱之至但是地方史志小说戏曲乃至民间说唱之类段子极多,倒是好看。
                      这篇东西有成大的水准但没成大的看点……


                      IP属地:北京12楼2011-09-28 2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