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乾隆《河间县志》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始置瀛州,即宋代所称“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瀛州曾割让于辽国,后于周世宗显德元年(957年)收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于瀛州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十州军事,赐瀛海军。自此成为与太原、中山齐名的三镇之一。由此推断,可以肯定当年的高阳关不在现在的高阳,而是原瀛州城。在乾隆《河间县志》中还提到了“高阳台”,此台为宋代曾布镇守高阳关时所筑,在原县城东北角一带,高几十米,与瀛台南北相对,成为河间的旧景。1052-1053年,包拯曾任高阳关安抚使、瀛州知州,留下著名的《论瀛州公用》疏。2006年10月包公第三十四代孙包遵亮与副研究员李良学、包公祠文化顾问程如峰等来河间寻访包拯在河间的遗迹,《河间县志》主编赵景春、副主编张守平、文化局局长田国福一同接待了来访者,并就包拯有关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
据乾隆《河间县志》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始置瀛州,即宋代所称“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瀛州曾割让于辽国,后于周世宗显德元年(957年)收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于瀛州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十州军事,赐瀛海军。自此成为与太原、中山齐名的三镇之一。由此推断,可以肯定当年的高阳关不在现在的高阳,而是原瀛州城。在乾隆《河间县志》中还提到了“高阳台”,此台为宋代曾布镇守高阳关时所筑,在原县城东北角一带,高几十米,与瀛台南北相对,成为河间的旧景。1052-1053年,包拯曾任高阳关安抚使、瀛州知州,留下著名的《论瀛州公用》疏。2006年10月包公第三十四代孙包遵亮与副研究员李良学、包公祠文化顾问程如峰等来河间寻访包拯在河间的遗迹,《河间县志》主编赵景春、副主编张守平、文化局局长田国福一同接待了来访者,并就包拯有关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