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大清江山岌岌可危,作为江山主子的光绪帝与西太后应该说是利益共同体,在力保江山不变色这一点上,应该没有大的分歧。否则一旦江山易主,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部分赃式的权力斗争还有什么意义?这不是连局外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吗?但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宫廷权力斗争并没有因为清政府局势的败坏而有一天停止过。回顾一下这段人们所熟知的历史,真正让人感叹不尽。高贵者最愚蠢,此之谓欤?
光绪帝是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行成年及大婚典礼后,真正成为皇帝的。当时西太后是迫于“祖制”,只好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去“颐养天年”。但此时的西太后年仅五十有三,掌权已逾二十年,权欲之心与日俱增,岂肯甘心退休赋闲?所以她虽然表面退居养老,实则仍在颐和园作祟弄权。她一方面限制光绪的权力,重要军国大事均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派亲信暗中监视光绪帝的举动,竭力要使光绪帝就范成为傀儡。但年青的光绪帝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他不愿受制于母后,又在他的汉人师傅及具有改良思想的朝臣们的影响下,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所以在他亲政后不久,就一心想改革政治,富国强兵,振兴朝政。西太后深恐光绪帝改革政治的成功会威胁她的弄权;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也怕光绪帝在改革政治中危及他们的地位,于是纷纷投靠西太后并竭力挑拨他们的“母子”关系。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所以,光绪帝亲政的十年,是他与西太后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斗争日益尖锐化。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在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主张变法的“帝党”朝臣被杀被逐,光绪帝本人亦被囚禁瀛台,失去了自由。西太后重新出而训政,多方凌辱折磨光绪帝。起初有加以谋害之意,而后又想废立。光绪帝亦知其险恶用心,日夕惊忧而又无可如何,只能提心吊胆,任人处置,坐以待毙,因而曾哀叹:“朕并不如汉献帝也!”(见《崇陵传信录》)
最后,在西太后死前一天,光绪帝终于以38岁的盛年满含悲恨地离开了人间。虽然有人猜测,光绪帝的死或许还有蹊跷?但历史学家认为,经过如此政治打击的光绪帝的确已经心力交瘁,病入膏肓,不可能起死回生了。
历史是不可假设的。否则,危机当前,西太后与光绪合力同心,锐意改革,既得利益集团虽然因改革受损,想必也无可奈何,新政如果得以推行,清朝江山或许还可以延缓几年乃至几十年。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西太后只见权力不见江山,实在是妇人之见。清朝的垮台,这位妇人难辞其咎。从光绪帝来说,如果不是光绪而是康熙,他的宏大气魄,必将让西太后莫可奈何。新政的推行也一定无可阻挡。因此,从这方面而言,光绪帝的优柔寡断,也是他遭遇悲剧的必然。将他们两人合而观之,才能明白什么才叫历史的必然。它的确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光绪帝的悲剧,其实就是清朝的悲剧,也是西太后的悲剧。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一切挡历史车轮者,是不可能自动推出历史舞台的,即使眼前危机重重,即使不久洪水滔天,即使大厦摇摇欲坠,他们也一定不肯善罢甘休,直至他们所赖以争权夺利的大厦一起倒掉。
--- 辣椒城 ---
光绪帝是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行成年及大婚典礼后,真正成为皇帝的。当时西太后是迫于“祖制”,只好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去“颐养天年”。但此时的西太后年仅五十有三,掌权已逾二十年,权欲之心与日俱增,岂肯甘心退休赋闲?所以她虽然表面退居养老,实则仍在颐和园作祟弄权。她一方面限制光绪的权力,重要军国大事均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派亲信暗中监视光绪帝的举动,竭力要使光绪帝就范成为傀儡。但年青的光绪帝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他不愿受制于母后,又在他的汉人师傅及具有改良思想的朝臣们的影响下,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所以在他亲政后不久,就一心想改革政治,富国强兵,振兴朝政。西太后深恐光绪帝改革政治的成功会威胁她的弄权;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也怕光绪帝在改革政治中危及他们的地位,于是纷纷投靠西太后并竭力挑拨他们的“母子”关系。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所以,光绪帝亲政的十年,是他与西太后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斗争日益尖锐化。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在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主张变法的“帝党”朝臣被杀被逐,光绪帝本人亦被囚禁瀛台,失去了自由。西太后重新出而训政,多方凌辱折磨光绪帝。起初有加以谋害之意,而后又想废立。光绪帝亦知其险恶用心,日夕惊忧而又无可如何,只能提心吊胆,任人处置,坐以待毙,因而曾哀叹:“朕并不如汉献帝也!”(见《崇陵传信录》)
最后,在西太后死前一天,光绪帝终于以38岁的盛年满含悲恨地离开了人间。虽然有人猜测,光绪帝的死或许还有蹊跷?但历史学家认为,经过如此政治打击的光绪帝的确已经心力交瘁,病入膏肓,不可能起死回生了。
历史是不可假设的。否则,危机当前,西太后与光绪合力同心,锐意改革,既得利益集团虽然因改革受损,想必也无可奈何,新政如果得以推行,清朝江山或许还可以延缓几年乃至几十年。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西太后只见权力不见江山,实在是妇人之见。清朝的垮台,这位妇人难辞其咎。从光绪帝来说,如果不是光绪而是康熙,他的宏大气魄,必将让西太后莫可奈何。新政的推行也一定无可阻挡。因此,从这方面而言,光绪帝的优柔寡断,也是他遭遇悲剧的必然。将他们两人合而观之,才能明白什么才叫历史的必然。它的确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光绪帝的悲剧,其实就是清朝的悲剧,也是西太后的悲剧。它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一切挡历史车轮者,是不可能自动推出历史舞台的,即使眼前危机重重,即使不久洪水滔天,即使大厦摇摇欲坠,他们也一定不肯善罢甘休,直至他们所赖以争权夺利的大厦一起倒掉。
--- 辣椒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