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你无礼,我不征
朱元璋听到使者被斩时的怒火,不亚于当年的忽必烈。
那么,要不要派兵“直抵其国,缚其王”呢?
思前想后,朱元璋忍了。
又过了若干年,日本终于来使者了,但都是借朝贡之名做生意的,上表称臣的还是没有。朱元璋从他们口中,得知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大为失望。于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遣使送国书给“日本国王”,依然以开战相威胁:
“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如吴大帝,晋慕容瘣、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
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同样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而没有到达北朝。当时北朝大兵压境,南朝节节败退,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敢斩使,只是回了一封绵里藏针的国书: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文章,论武有孙武韬略之兵法。又脚下选股陈梢,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 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节选)
这封国书在中日历史上很有名。虽然怀良亲王自称“臣”,但言辞犀利,强直豪壮,“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的豪言,实在是才子手笔。
堂堂天朝之主,却受到夷狄小邦如此奚落,“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话说,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都被朱元璋赶回漠北牧羊,日本如此无礼,朱元璋为什么不兴兵征讨?
天下初定,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然深知休养生息的重要,从政治上考虑,他自然不愿再起干戈。从军事上考虑,北方的蒙古残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虽然不臣,但远在大洋深处,劳师远征,胜败难料,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当然,如果朱元璋能预知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后世屡遭倭寇侵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出动百战之师,不惜一切为子孙拔掉这根荆棘。
既然不主动进攻,只能被动防御了。朱元璋先是发布禁海令,“诸番国使臣、客旅不通。”又让已经告老还乡的元戎汤和重新出山,负责海路防倭,汤和一口气在浙江、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修筑了59个卫所,驻了三十万大军警卫。
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忍下了恶气,不过“怒日本特甚”,从此对日本使者一概乱棍打出,朝贡也一概拒绝接受,宁愿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同时,朱元璋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动挑衅,不许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