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毅
摘要:宋时期在今贵州地区还没有独立的行政区划,但从宋朝统治者在这片土地上实行的羁縻统治就说明贵州自古以来就是联络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羁縻统治是封建统治者在其统治政策鞭长莫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民族高压政策,从“以夷制夷”的目的出发来加强、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从宋统治时期风平浪静的今贵州地区来看,羁縻州制度的推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
关键词:宋朝 羁縻政策 贵州 民族关系 统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民族融合和分离的交汇中发展、演变而成。历史的盛世和为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时代以及这一时代的帝王总不会轻易被人们所忘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嬴政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统一了中国,“车同轨,书同文”[1]及其团结各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给后世帝王们经营江山做出了模范,这在加强民族的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甚为重要,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地处祖国边陲的贵州作为中华灿烂文明古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同祖国荣辱与共,为祖国文化的繁荣添加光环,远古的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穿洞人、盘县人和观音洞文化、大洞文化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贵州虽地处在祖国的偏角,但和与之相邻的中原各省都存在融通,秦汉以来就逐渐地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贵州便由此步入到中原文化和中原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由于贵州距封建统治中心相对较偏远,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民族成分及民族关系复杂,因而开发较晚,以致到汉武帝派使者出使西南夷才有了“汉孰与我大”[2]这样的话语,且至今仍是笑谈贵州的一个话柄。
贵州作为中国版图的组成部分,始终与祖国同在,荣辱与共;同其它民族一道共同创造着悠久灿烂的祖国文化。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无论军事战略意义、经济发展潜力方面,还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积淀方面都拥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本文将试图以宋朝时期的羁縻统治来衍射出该时期今贵州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面貌以及当时人们对羁縻统治的接受程度,以求给人们对今贵州以重新的认识,同样也希望能给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浪潮和在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带来文化发展的反思.
一:羁縻政策统治方式在宋朝以前的发展简况
羁縻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的重要方法,“羁縻”一词最早见于《索隐》,史载“盖闻天子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3],其意为:“羁”指马笼头,“縻”指穿牛鼻之绳。封建王朝从大汉族主义立场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统治手段—-羁縻政策,但它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制度则是始建于唐代。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大都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王朝的统治权力很难得到完全实现,历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能更好地维系其在全国的统治,就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羁縻而治之。羁縻政策历经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至北宋时发展到及至。
秦时统治者就用东瓯王摇统治瓯江流域的越人,据史载“王剪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嵇郡”[4]。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地域范围东达今中国的东南地区,南至今越南的一部分地域,为了统治的需要和实现其大一统思想,秦在这片地域内设置了会嵇、闽中、象、交趾等几个郡,所辖郡内的居民有百越族系的东瓯、西瓯、南越、骆越等几个民族。秦王朝对这些郡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不可能完全效仿按照中原地区,为了维护在这些郡的统治要求采取新的措施,于是羁縻思想便应运而生。秦亡后羁縻思想在汉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史料记载了闽越在楚汉之争中帮助汉的史实:“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5]。汉建立后,由于无诸、摇有功,遂封二人为闽越王和东瓯王,这样闽越和东瓯就成为汉的一个外诸侯国,外诸侯国除了由天子封爵和按时朝贡之外,国王以下的官员由诸侯王自行委命,其统治辖区内也可以不施汉法。这为最初的羁縻关系,汉王朝对于这些外诸侯国区域的羁縻统治也提出“羁縻而绥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6]的理论,这是羁縻思想在产生以后的第一次理论发展。
摘要:宋时期在今贵州地区还没有独立的行政区划,但从宋朝统治者在这片土地上实行的羁縻统治就说明贵州自古以来就是联络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羁縻统治是封建统治者在其统治政策鞭长莫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民族高压政策,从“以夷制夷”的目的出发来加强、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从宋统治时期风平浪静的今贵州地区来看,羁縻州制度的推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
关键词:宋朝 羁縻政策 贵州 民族关系 统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民族融合和分离的交汇中发展、演变而成。历史的盛世和为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时代以及这一时代的帝王总不会轻易被人们所忘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嬴政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统一了中国,“车同轨,书同文”[1]及其团结各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给后世帝王们经营江山做出了模范,这在加强民族的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甚为重要,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地处祖国边陲的贵州作为中华灿烂文明古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同祖国荣辱与共,为祖国文化的繁荣添加光环,远古的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穿洞人、盘县人和观音洞文化、大洞文化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贵州虽地处在祖国的偏角,但和与之相邻的中原各省都存在融通,秦汉以来就逐渐地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贵州便由此步入到中原文化和中原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由于贵州距封建统治中心相对较偏远,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民族成分及民族关系复杂,因而开发较晚,以致到汉武帝派使者出使西南夷才有了“汉孰与我大”[2]这样的话语,且至今仍是笑谈贵州的一个话柄。
贵州作为中国版图的组成部分,始终与祖国同在,荣辱与共;同其它民族一道共同创造着悠久灿烂的祖国文化。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无论军事战略意义、经济发展潜力方面,还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积淀方面都拥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本文将试图以宋朝时期的羁縻统治来衍射出该时期今贵州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面貌以及当时人们对羁縻统治的接受程度,以求给人们对今贵州以重新的认识,同样也希望能给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浪潮和在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带来文化发展的反思.
一:羁縻政策统治方式在宋朝以前的发展简况
羁縻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的重要方法,“羁縻”一词最早见于《索隐》,史载“盖闻天子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3],其意为:“羁”指马笼头,“縻”指穿牛鼻之绳。封建王朝从大汉族主义立场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统治手段—-羁縻政策,但它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制度则是始建于唐代。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大都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王朝的统治权力很难得到完全实现,历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能更好地维系其在全国的统治,就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羁縻而治之。羁縻政策历经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至北宋时发展到及至。
秦时统治者就用东瓯王摇统治瓯江流域的越人,据史载“王剪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嵇郡”[4]。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地域范围东达今中国的东南地区,南至今越南的一部分地域,为了统治的需要和实现其大一统思想,秦在这片地域内设置了会嵇、闽中、象、交趾等几个郡,所辖郡内的居民有百越族系的东瓯、西瓯、南越、骆越等几个民族。秦王朝对这些郡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不可能完全效仿按照中原地区,为了维护在这些郡的统治要求采取新的措施,于是羁縻思想便应运而生。秦亡后羁縻思想在汉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史料记载了闽越在楚汉之争中帮助汉的史实:“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5]。汉建立后,由于无诸、摇有功,遂封二人为闽越王和东瓯王,这样闽越和东瓯就成为汉的一个外诸侯国,外诸侯国除了由天子封爵和按时朝贡之外,国王以下的官员由诸侯王自行委命,其统治辖区内也可以不施汉法。这为最初的羁縻关系,汉王朝对于这些外诸侯国区域的羁縻统治也提出“羁縻而绥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6]的理论,这是羁縻思想在产生以后的第一次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