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208,886贴子:1,245,723
  • 1回复贴,共1

宋朝羁縻州制及其统治下的贵州

收藏回复

安毅
摘要:宋时期在今贵州地区还没有独立的行政区划,但从宋朝统治者在这片土地上实行的羁縻统治就说明贵州自古以来就是联络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羁縻统治是封建统治者在其统治政策鞭长莫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民族高压政策,从“以夷制夷”的目的出发来加强、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从宋统治时期风平浪静的今贵州地区来看,羁縻州制度的推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
关键词:宋朝 羁縻政策 贵州 民族关系 统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民族融合和分离的交汇中发展、演变而成。历史的盛世和为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时代以及这一时代的帝王总不会轻易被人们所忘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嬴政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统一了中国,“车同轨,书同文”[1]及其团结各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给后世帝王们经营江山做出了模范,这在加强民族的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甚为重要,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地处祖国边陲的贵州作为中华灿烂文明古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同祖国荣辱与共,为祖国文化的繁荣添加光环,远古的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穿洞人、盘县人和观音洞文化、大洞文化等就是很好的佐证。
贵州虽地处在祖国的偏角,但和与之相邻的中原各省都存在融通,秦汉以来就逐渐地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贵州便由此步入到中原文化和中原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由于贵州距封建统治中心相对较偏远,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民族成分及民族关系复杂,因而开发较晚,以致到汉武帝派使者出使西南夷才有了“汉孰与我大”[2]这样的话语,且至今仍是笑谈贵州的一个话柄。
贵州作为中国版图的组成部分,始终与祖国同在,荣辱与共;同其它民族一道共同创造着悠久灿烂的祖国文化。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无论军事战略意义、经济发展潜力方面,还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积淀方面都拥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本文将试图以宋朝时期的羁縻统治来衍射出该时期今贵州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面貌以及当时人们对羁縻统治的接受程度,以求给人们对今贵州以重新的认识,同样也希望能给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浪潮和在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带来文化发展的反思.
一:羁縻政策统治方式在宋朝以前的发展简况
羁縻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的重要方法,“羁縻”一词最早见于《索隐》,史载“盖闻天子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3],其意为:“羁”指马笼头,“縻”指穿牛鼻之绳。封建王朝从大汉族主义立场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统治手段—-羁縻政策,但它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制度则是始建于唐代。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大都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王朝的统治权力很难得到完全实现,历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能更好地维系其在全国的统治,就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羁縻而治之。羁縻政策历经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发展,至北宋时发展到及至。
秦时统治者就用东瓯王摇统治瓯江流域的越人,据史载“王剪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嵇郡”[4]。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地域范围东达今中国的东南地区,南至今越南的一部分地域,为了统治的需要和实现其大一统思想,秦在这片地域内设置了会嵇、闽中、象、交趾等几个郡,所辖郡内的居民有百越族系的东瓯、西瓯、南越、骆越等几个民族。秦王朝对这些郡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不可能完全效仿按照中原地区,为了维护在这些郡的统治要求采取新的措施,于是羁縻思想便应运而生。秦亡后羁縻思想在汉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史料记载了闽越在楚汉之争中帮助汉的史实:“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5]。汉建立后,由于无诸、摇有功,遂封二人为闽越王和东瓯王,这样闽越和东瓯就成为汉的一个外诸侯国,外诸侯国除了由天子封爵和按时朝贡之外,国王以下的官员由诸侯王自行委命,其统治辖区内也可以不施汉法。这为最初的羁縻关系,汉王朝对于这些外诸侯国区域的羁縻统治也提出“羁縻而绥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6]的理论,这是羁縻思想在产生以后的第一次理论发展。



1楼2011-11-07 15:36回复

    作者:五日京兆
    4位粉丝
    2007-03-01 18:48
    回复此发言
    3
    宋朝羁縻州制及其统治下的贵州
    二:宋时期今贵州地域内各民族的基本概况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一些有独立称谓的少数民族,他们已是以前那样归属于某个民族群体,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民族特性,尽管有些称谓是汉民族给的,但足以证明他们具有更多的民族独立性。在贵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则与古代的“百越”、“氐羌”、“南蛮”等族系有渊源,因此简单了解北宋时今贵州地域上各民族的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越”这一民族群体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商汤时正东有“符娄、仇州、伊虑、瓯、越沤、沤深、九夷十蛮”[15]。史学家历来都认为其中提到的“瓯”、“深沤”、“越沤”就为越民族群体的一部分,其分布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期逐渐分化为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越裳、夜郎等七个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其中被称为“夜郎”的这一部分就分布在今贵州的境内。“夜郎”这一称谓在汉成帝二年(公元前27年)时因其首领被诛杀后就消失了,而在同一地区内却出现了被称为“僚”的人们共同体,据此分析夜郎的后裔应是被转称为“僚”。据记载:“自今巴蜀以东、历湖南、北桂、岭南、云、贵数千里,溪洞山箐之中,有曰佬、曰伶、曰獠、曰徭、曰撞之类,凡数十种,……在古类实多,故有百越之名”。[16]又据史料记载:“平南事论,牂牁兴古獠种复反”[17],从以上材料可知在三国时今贵州境内的古百越民族确已被称为“獠”,这一名称一直持续到唐宋时。唐宋时期,“僚”这一人们共同体处在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之中,古代百越的后裔逐渐形成了一些单一的民族,这些单一的民族一般都认为他们是后来布依、壮、傣、侗等民族的先民,这时期分布在今贵州境内的僚族有:南平蛮(渝州蛮),“渝州蛮者,唐南平獠也。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大小播州(川、黔、湘、鄂四省连接之地),部族数十居之”。[18]根据文献分析,南平僚主要分布于今川、黔、湘的连接地区延至广西玉林一带,被称为渝州蛮;葛僚,主要分布于今四川宜宾市和泸州市南部以及贵州毕节地区、遵义地区相连地带,而分布在辰州(包括今川、鄂、湘、黔部分)的葛僚至宋代被称为犵狑;守宫僚,分布在今贵州三都、榕江、雷山、台江、剑河等地,后守宫僚逐渐发展成为了布依族的先民。同时僚族中分化出来的新人们共同体也有分布在贵州的,如分布于今湘、黔、桂连接地带的溪洞蛮。
    苗蛮族群是在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发展而来。至先秦时期时史书中已有诸多对南蛮族群的记载,“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19]“自古诸侯不用王命,有三苗”[20];“苏秦曰:‘黄帝伐涿鹿而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21]等。这一族群起源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分布在北至淮水南抵今两广的广大区域内,发展至秦汉时开始衍生出一些新的民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崇拜盘瓠的民族,另一类是以崇拜廪君的民族。前者主要分布于今西至重庆东南、南至今湖南怀化、邵阳、衡山一带、东至今武汉、北至今襄樊的广大地域内,这时汉王朝在这片区域内设有多个郡,以武陵郡面积最大、人口最为集中和最多,因此多将此区域内苗蛮族系的民族统称为“武陵蛮”。后者大致分布在川鄂相接之处,多以板凳蛮为主,后经秦汉两朝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在原武陵蛮中逐渐分化出一个独立的民族群体—莫徭蛮,唐宋时称为徭人。在唐宋时期被称为苗人的人们共同体已经出现,据载:“黔、涪、夔、巴四邑苗众……祖乃盘瓠之后”。[22]又据记载“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性然也。……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同。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23]从前述苗蛮族系起源的地点以及该族群的发展演化我们可以推断在宋时今贵州境内已经有了苗族这一民族存在,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原始的一些社会组织,例如“鼓社”、“讲方”和“议榔”,而在另一方面与汉族有接触的部分却出现了招受封建领主压迫剥削的现象,如在今湘西、黔东南地区生活的苗族是在大姓彭氏的统治之下,向封建领主提供实物和劳役地租,居住在深山地区的苗族未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仍然过着各自营生的生活,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主义阶段。
    


    3楼2011-11-07 15: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