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3日漏签0天
李俊基吧 关注:707,502贴子:22,336,42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 130回复贴,共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0< 加载中...

回复 :回复 :【爱学】╬8.30╬中国哲学简史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对于公孙龙的“离坚白”之辩,后期墨家只从实际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具体的坚白石着 
 
想。所以他们主张坚、白同时存在于石中,认为“坚白不相外也”(《经上》),“必相盈 
 
也”(《经说下》)。“不相外”就是不互相排斥,“相盈”就是互相渗透。 
 
 后期墨家也批评了道家。《经下》篇说:“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说下》篇解释 
 
说:“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放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 
 
也,教,悖!” 

 
 这是批评老子的这句话:“绝学无忧”(《老子》第二十章 ),老子这句话认为学是无益 
 
的。照后期墨家所说,学和数是互相关联的,若要绝学,也要绝教。只要有教,则必有学, 
 
教若有益,学就不会无益。既然以“学无益”为教,这个教的本身正好证明学是有益的。 
 
 《经下》篇说:“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经说下》篇解释说:“谓,所 
 
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 
 
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这解释是说:说话的时候,人 

 
们所说的,不是相同,就是相异。一人说是“狗”,另一人说是“犬”,就是相同。一人说 
 
是“牛”,另一人说是“马”,就是相异。(这就是说,有相异,就有辩。)没有人获胜,就 
 
无辩。辩,就是其中有人说是如此,另有人说不是如此。谁说得对谁就获胜。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经下》篇又说:“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经说下》篇解释说:“以悖,不 
 
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审。”这解释是说: 
 
以言为尽悖,此说不可以成立。如果持此说的人,其言可以成立,则至少此言不悖,还是有 

 
些言可以成立;如果其言不可成立,则以此说为当者也就错了。 
 
 《经下》篇又说:“知,知之否之是同也,悖。说在无以也。”就是说,说知之与不知 
 
之是相同的,此说悖,理由在于“无以”,即没有凭借。《经说下》解释说:“知。论之, 
 
非知无以也。”就是说,只要有知识,就有关于知识的讨论。除非没有知识,才没有凭借来 
 
讨论。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3:2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经下》篇还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就是说,谴责批评,是悖谬的,理由在于 
 
“弗非”,即不谴责。《经说下》解释说:“非诽,非己之诽也。不非诽,非可诽也。不可 

 
非也,是不非诽也。”就是说,谴责批评,就是谴责你自己的谴责。如果你不谴责批评,也 
 
就没有什么可以谴责。如果你不能够谴责批评,这就意味着不谴责批评。 
 
 这都是对于庄子的批评。庄子以为,在辩论中,什么也不能够决定。他说,即使有人获 
 
胜,胜者未必正确,败者未必错误。但是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说这番话,正是表明他不同 
 
意于别人,他正是在和别人辩论。他若辩赢了,这个事实不就正好证明他错了?庄子又说: 
 
“大辩不言”。还说:“言辩而不及”(均见《庄子·齐物论》)。所以“言尽悖”。庄子还 

 
进一步认为,万物各从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见来看,都是正确的,这个不应当批评那个(同 
 
上)。但是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所说的就是“言”,其本身就是批评别人。如果“言尽 
 
悖”,庄子的这个言难道就不悖吗?如果一切批评都应当受到谴责,那么庄子的批评就应当 
 
第一个受到谴责。庄子还侈谈不要有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他这样侈谈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 
 
知识。若真地没有知识了,那就连他的讨论也没有了。 
 
 后期墨家在批评道家的时候,揭示出了一些也在西方哲学中出现过的逻辑悖论,只有在 

 
现代建立了新的逻辑学,这些悖论才得到解决。因此在当代逻辑学中,后期墨家所作的批评 
 
不再有效了。可是,我们看到后期墨家如此富于逻辑头脑,实在令人赞叹。他们试图创造一 
 
个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这是中国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本书第二章 说过,阴阳家出于方士。《汉书·艺术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 
 
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六种术数 
 
 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 
 
凶之象。” 
 
 第二种是历谱。《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 
 
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第三种是五行。《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第四种是蓍龟。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后一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 
 
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一个圆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烧灼。围绕着钻凿的地 
 
方,现出裂纹。根据这些裂纹。据说可以知道所问的事情的吉凶。这种方法叫“卜”。前一 
 
种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数的组合,再查《易经》来解 
 
释,断定吉凶。这种方法叫“筮”。《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就是为筮用的。 
 
 第五种是杂占,第六种是形法。后者包括看相术以及后来叫做“风水”的方术。风水的 

 
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得与自然力即风水协调一致。 
 
 周朝头几百年,封建制全盛的时期,每个贵族的室、家都有这些术数的世袭专家,以备 
 
有大事的时候顾问。可是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这些专家有许多人都失去了世袭职位,流散全 
 
国,在民众中继续操业。这时候他们就被称为“方士”。 
 
 当然,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 
 
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于 

 
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 
 
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 
 
 阴阳家对于中国思想的贡献就是如此。这个学派力求对自然物事只用自然力作出积极的 
 
解释。所谓积极的,我是指实事求是的。 
 
 中国古代,试图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的思想中有两条路线。一条见于阴阳家的著作, 
 
一条见于儒家的无名作者们所著的“易传”。这两条思想路线看来是彼此独立发展的。下面 
 
我们要讲的《洪范》和《月令》,它们强调五行而不提阴阳;“易传”却相反,阴阳它讲了 

 
很多,五行则只字末提。可是到后来,这两条思想路线互相混合了。到司马谈的时代已经是 
 
如此,所以《史记》把他们合在一起称为阴阳家。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月令》 
 
 阴阳家第二篇重要文献是《月令》。最初见于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吕氏春秋》,后来又 

 
载入《礼记》。《月令》的得名,是由于它是小型的历书,概括地告诉君民,他们应当按月 
 
做什么事,以便与自然力保持协调。在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这个结 
 
构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又是时间结构。由于位于北半球,古代中国人十分 
 
自然地以为南方是热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于是阴阳家就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夏季 
 
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 
 
的方向。阴阳家还认为,昼夜变化是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从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 

 
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现,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现,夜间是冬季的小型表现。 
 
 南方和夏季都热,因为热在南方、在夏季“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因为在北方、 
 
在冬季“水德盛”,冰、雪都与水相联,都是冷的。同样地,“木德盛”于东方和春季,因 
 
为春季万木生长,而东方与春季相配。“金德盛”于西方和秋季,因为金与秋季都有肃杀的 
 
性质,而西方与秋季相配。这样,五行(五德)有四样都说到了,只剩下土德还没有确定方位 
 
和季节。可是《月令》说了,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于四方的中央,在季节上居 

 
于夏秋之交。 
 
 阴阳家试图用这样的宇宙论,既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还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 
 
与人类行为密切联系。所以《月令》作出规定。天子应当按月作哪些事,才符合名义。 
 
 《月令》告诉我们;“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是月也,天气下降, 
 
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人的行为必须与此协调一致,所以在此月,天子“命相 
 
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 
 
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如果天子在每月不按适合本月的方式行动,就要造成异 

 
常的自然现象。例如,“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 
 
大疫,飙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均 
 
见《礼记·月令》) 
 
邹衍 
 
 公无前三世纪阴阳家主要人物是邹衍。据司马迁《史记》,邹衍是齐国(今山东省中部) 
 
人,在孟子之后不久。他著书十余万言,都已经失传了。可是司马迁对于邹衍的学说作了颇 
 
详细的说明。 
 
 《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 

 
垠”。他的兴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 
 
 关于地理,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 
 
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 
 
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 
 
焉。”(同上) 
 
 关于邹衍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写道:邹衍“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 

 
衰,因载其吉(无字:ocr)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 
 
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同上) 
 
一套历史哲学 
 
 以上几行引文,表明邹衍建立了新的历史哲学,以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这个哲学的 
 
详细内容司马迁没有记载下来,可是《吕氏春秋》的《有始览·应同》篇讲了,不过这篇也 
 
没有提邹衍的名字。《应同》篇说: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 
 
胜。士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可能是在公元前 
 
298一前238年之间。 
 
 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人。《史记》的《孟子、荀卿列 
 
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 
 
家。《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笔所 
 
写的。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 

 
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 
 
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 
 
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人的地位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 
 
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 
 
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 

 
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正如荀子所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夫是谓之能参。”(《荀子·天论》)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性的学说 
 
 人性也必须加以教养,因为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 
 
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照他看来,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人 
 
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种一致,使得有些 
 
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不同。事实上不然,尽管这一点表面上相同,本质上大不相同。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 
 
人。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 

 
中,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 
 
能,可以使人向善。用他自己的话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 
 
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可见,孟子说人皆可以 
 
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道德的起源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因为,每个人如果生来就是恶 
 
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个方面,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这是因为,人们要生活 
 
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 
 
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荀子·富国》)还因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 
 
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 
 
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这 

 
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讲到礼的起源,荀子说:“礼起于何 
 
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 
 
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 
 
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荀子在此指出 
 
的,正是人类的根本烦恼之一。如果人们所欲与所恶不是同一物,比方说,有人喜欢征服 

 
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 
 
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 
 
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 
 
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 
 
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这是荀子所作的一个方面的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 

 
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3:22: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 
 
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 
 
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 
 
 这里荀子指出了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作的天与人的区别。禽兽有父 
 
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 
 
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 

 
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 
 
为人应当具备它。这方面的论证又与孟子的论证更其相似。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 
 
但是在上述论证中,它还有第三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人要满足欲 
 
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这种 
 
意义上,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对于后者的解释。荀子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礼、乐的学说 
 
 儒家以为,丧礼和祭礼(特别是祭祖宗)在礼中最为重要。丧礼、祭礼当时普遍流行,不 
 
免含有不少的迷信和神话。为了加以整顿。儒家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注入新的观念,见于 
 
《荀子》和《礼记》之中。 
 
 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一部是《仪礼》,是当时所行的各种典礼程序实录。 
 
另一部是《礼记》,是儒家对这些典礼所作的解释。我相信,《礼记》各篇大多数是荀子门 
 
人写的。 

!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亲爱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没有理 

 
由相信灵魂不灭。如果只按照理智的指示行动,也许就没有丧礼的需要。但是人心的情感方 
 
面,使人在亲人死了的时候,还希望死人能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 
 
界。若按照这种幻想行事,就会以迷信为真实,否认理智的判断。 
 
 所以,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 
 
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解释的, 
 
丧祭之礼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说过,这些礼本来含有不少迷信和神话。但是经过儒家 

 
的解释,这些方面都净化了。其中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所以它们不再是宗教的了,而单纯 
 
是诗的了。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 
 
教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作假的来说。诗所说的不是真事,它自己也知道不是 
 
真事。所以它是自己欺骗自己,可是是自觉的自欺。它很不科学,可是并不反对科学。我们 
 
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照儒家所说,我们行丧祭之礼的时候,是在欺骗自己,而又不是真正的欺骗。《礼记》 

 
记孔子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 
 
(《檀弓》上)这就是说,我们对待死者。不可以只按我们所知道的,或者只按我们所希望 
 
的,去对待。应当采取中间的方式,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去对待。这种方式就 
 
是,对待死者,要像他还活着那样。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荀子在他的《礼论》中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好人之道而背 
 
叛之心也。……放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致重其亲, 

 
于是尽矣。”“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 
 
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 
 
 《礼论》中还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 
 
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 
 
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 
 
文。”照这样解释,丧礼、祭礼的意义都完全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 

 
 除了祭祖先的祭礼,还有其他各种祭礼。荀子用同一个观点对它们作了解释。《天论》 
 
有一段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 
 
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 
 
神则凶也。” 
 
 为求雨而祭祷。为作出重大决定而占卜,都不过是要表示我们的忧虑、如此而已。如果 
 
以为祭祷当真能够感动诸神,以为占卜当真能够预知未来,那就会产生迷信以及迷信的一切 
 
后果。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荀子还作了《乐论》,其中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 

 
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 
 
而不思(无此字:ocr),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 
 
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所以在荀子看来,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这一直是 
 
儒家奉行的音乐观。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3:1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逻辑理论 
 
 《荀子》中有《正名》篇。这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老题目。“正名”是孔子提出来的, 
 
这一点在第四章 讲过。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孟子也 
 
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子、孟子只对伦理有兴趣,所以他 

 
们应用正名的范围也基本上限于伦理。可是荀子生活在名家繁荣的时代,因此他的正名学说 
 
既有伦理的兴趣,更有逻辑的兴趣。 
 
 在《正名》篇,荀子首先叙述了他的知识论的理论,它与后期墨家的相似。他写道;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就是说,人所有的认识能力叫做“知”,认 
 
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做智”,即知识。认识能力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他所谓的“天 
 
官”,例如耳目之官。另一个部分就是心。天官接受印象。心解释印象并予之以意义。荀子 
 
写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 

 
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同上)就是说,心将意义赋予印象。它将意义赋予印 
 
象,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凭耳朵知道声音。可以凭眼睛知道形状。五官虽能记录某物而 
 
不能辨别它,心试图辨别它若未能说出意义,在这个时候,人们还只好说是没有知识。 
 
 关于名的起源和功用,荀子说:“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同前)就 
 
是说,名的起因部分地是伦理的,部分地是逻辑的。 
 
 至于名的逻辑功用,荀子说,名是给予事物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知异实者 

 
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同上) 
 
 关于名的逻辑分类,荀子进一步写道:“万物虽众,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 
 
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 
 
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同上)荀子这样地区分名为 
 
两种:共名,别名。共名是我们推理的综合过程的产物,别名是分析过程的产物。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 130回复贴,共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