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二章 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的、形
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 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 还要讲到。这一章 我
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是实际
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
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
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
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
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第十二章 说过,《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到后来,儒家为它作出了宇宙论的、形
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构成了“易传”,附在现在通行的《易经》后面。
“易传”的宇宙论学说已经在第十二章 讲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 还要讲到。这一章 我
们只限于讲“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学说。
《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传统的说法是。《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是实际
上它的大部分是较晚的著作。“易传”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
们的形上学兴趣确实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当作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
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
本人是佛教徒,也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过这样的
注,标志着新儒家的开端。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