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11-01-20
点击量:139
李昉是北宋名臣,曾三入翰林,两登相位,深得宋太宗的信任。不过,李昉主政之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他的优秀,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和文学上,他是个学者型领导,曾牵头编撰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三部大书。当然,更主要的则是表现在做人做官上,李昉曾与卢多逊友好,李对卢肝胆相照,而卢却经常说李的坏话,甚至在皇帝跟前也嘀咕,宋太宗告诉了他,他却对卢不记旧恶,照常来往。这说明李昉品行端方,心怀宽广,是个有利于团结与和谐的好部下。
皇帝的内忧不外乎两件事,一是部下不和,天天起内讧;二是部下不忠,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要保持江山姓宋、万世为君,必须坚决打击窝里斗、窝里反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宋太宗考虑评标兵、树榜样,让手下向先进看齐。
李昉退休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宋太宗率文武大臣上乾元门城楼上观灯。他邀请了李昉,并单独在现任宰相座位的上面、靠近自己的地方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位子给他,还亲自给李昉斟酒,极尽尊敬。皇帝会向谁极尽尊敬呢?当然是对标兵、榜样之类有标杆意义的人物。
宋太宗树榜样分三步走,一是总体评价。君臣坐好之后,皇帝看着李昉,无限感慨地对下面这些臣子说:“李某可谓善人君子矣,服侍朕二十年,两在相位,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余可知也。”李老绝对是道德楷模,是领导干部的好榜样。
二是深情铺垫。在银色的月光下,君臣二人回想往事,皆感慨万端,说到动情处,李昉忽然站立起来,一口气背诵了皇帝的70多首诗作,不仅流利,而且无一处差错。宋太宗忙问,怎么记得这么清楚?李昉答:“不瞒您说,我每天清晨起来,洗漱完毕,就端坐于‘道室’,焚香诵诗,您的诗我每天背一遍,天长日久,都能倒背如流了。”领导的诗文能倒背如流,领导咋会不喜欢呢?君臣对话就像在上演一出戏,皇帝是主角,李昉是配角,百官是观众。皇帝就是要把这出戏演给百官看,“预防为主,教育为先”嘛。当然,戏还没进入高潮。
三是当场封赏。皇帝看李昉能把自己的诗倒背如流,非常高兴,便对他说:“我也把你的诗作,单独用一个匣子装着呢。”又问:“我十分喜爱你的翰墨小楷,如今你的字还是那么隽秀吗?”李昉是何等人物,他立马就顺着皇帝的意思回答:“我素来不善书法,那些送给您的诗作,都是犬子宗讷帮我书写的呀。”于是,皇帝立马抛出了自己的“橄榄枝”,当场封李昉的儿子李宗讷正六品官职,终于把这出戏推向了高潮。
皇帝这招有来头,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匠心独具。你想,皇帝对于一个天天在身边给自己写奏折、拟文件的翰林、宰相的字都不认识吗?李昉难道不知道皇帝是明知故问?非也。他们君臣演的不仅是戏,而且是“双簧”,皇帝不过是要找一个封赏的由头,李昉不过是给皇帝一个封赏的机会,而封赏亦不仅仅是封赏,目的是教育百官:只要时时顺皇帝的意、听皇帝的话,那么皇帝就会对你珍爱有加,就会给你封妻荫子,就会让你高位善终。文武百官还能不“从善如流”地向榜样学习吗?
当然,皇帝也只有两样法宝,胡萝卜和大棒,听话就给胡萝卜,不听话就抡大棒,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