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吧 关注:512,249贴子:12,826,589
  • 3回复贴,共1

陕西“小神农架”变矿渣山 被23口煤井“包围”

收藏回复


化龙山区下着哗哗的中到大雨。
  连日来的阵阵秋雨,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群山与森林,洗涤得苍翠欲滴。吸一口湿润的空气,感觉别样的惬意。陕南的“天然氧吧”,无处不在散发着绿色的诱惑。
  秋雨中,沿着207省道(又名岚皋公路),从陕西省平利县一侧的深山峡谷中穿行,盘山而至山顶的国有林界处,极目俯视镇坪县境内群山,只见山势险峻,烟雾绕顶,森林原始,峡谷幽深,水流湍急。素有“小神农架”之称、总面积28103公顷的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划定在渝、陕、鄂三省接壤地带,地处安康市东南部镇坪、平利两县交界处化龙山两侧林区。
  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遗产。令专家们喜出望外的是,它集生物区系的古老性、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森林植物的多样性、濒危物种的珍贵性、生态系统的原定性典型性于一身。2007年,国务院一纸明令,化龙山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外的投资者闻之纷至沓来。山区的农民喜上眉梢,原以为,即将到来的旅游大发展,会给他们贫困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然而,现实却将农民们的希望击得粉碎……
  “小神农架”,大自然的杰作
  作为巴山北部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库,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车子穿过山顶的层层雾气盘行而下,山中景致,不由令人喟叹起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化龙山俗称“小神农架”,是大巴山第二高峰,山脉延伸至湖北境内闻名中外的神农架。因身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等原因,这里的开发尚未起步。
  化龙山的四季,有着不同的色彩。当地人告诉记者:春天,叶上珠、海樱桃等野花开遍山野;炎夏,浓荫遮日,满目苍翠,尽享森林浴,人称“三秦皆炎热,清凉唯化龙”;金秋,红叶如火,山果累累,野趣无穷;冬季,青松挺拔,雪压枝头,形态万千,一片银妆素裹。
  这绿色来之不易。当地的一份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三线建设’、‘大炼钢铁’,化龙山的生态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森林在斧锯的进逼下向大山深处退缩。30多年里,镇坪县内林区被采伐的森林储积量达60万立方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森林覆盖率由1965年以前的90%下降到74%。天然屏障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8%,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滚滚泥沙涌入南江河,洪涝灾害使沿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从1998年起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后,化龙山的生态才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资源开始增长。
  诸多专家在长期的考察中发现,化龙山的野生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就达154科、751属、1731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占陕西全省45种的73.3%;有许多珍稀古老树种,如珙桐、黄杉、连香树、领春木、香果树等;有古生代的卷柏等蕨类植物114种。动物区系也较丰富,有昆虫608种;发现野生陆栖脊椎动物251种,其中重点保护动物39种。此外还有大型真菌169种,自然特色景观18处。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校长朱金兆在考察后下了权威性的结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巴山北部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库,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理想基地,也是旅游观光、度假避暑的好地方。”
  可在人类聚焦与关注生态保护的今天,随着记者在化龙山镇坪境内的深入采访,沿途所见的众多小煤窑,使记者的心情开始产生了急剧变化。一个疑团在脑中升起,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或区旁,这种让生态环境再次付出沉重代价的小煤窑的开采被允许吗?


1楼2011-12-03 09:12回复

    处处有小煤窑,青山满目疮痍
      堆矿渣的地方以前都是山里最好的庄稼地,如今全废了。雨水冲刷后一股股黑水,流入了竹溪河。
      从207省道行驶到何家湾垃圾处理场沟口,成百上千只乌鸦在低空中哀鸣。
      远处盘山公路一侧,出现了一幕与化龙山自然保护区极不和谐的“景观”:一排排矿工的简易房建在了崖边,门前停放着施工机械和车辆。简易房后,由于矿渣长期顺着山坡泻入谷底,出现了泥石流般的“黑瀑布”,半个山坡的树木被荡平。
      眺望中,山那边传来了几声爆炸声,回响在山谷中,这是采矿工在爆破。这爆炸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接下来的两天中,记者坐着车,在207省道的化龙山区内走了几个来回,沿途所见,令记者颇为震惊,决意留下暗访。
      车出镇坪县城,到了323公里处,沿途的山体下便出现了一个个小煤井口。这些小煤井,门前悬挂着“安全第一”的标语牌,洞口却停着拉煤的农用拖拉机,堆放着简易的开采设备。车继续前行,记者留意着公里数,走了10公里左右,公路边竟然裸露出七八个小煤井。苍翠的山体被挖得“遍体鳞伤”。
      在保护区的山口上,记者惊见一座坍塌的山体,塌方形成了一个巨大创口,泥石裸露,与周围葱茏的青山格格不入。好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出现了一处致命的败笔。举目向山顶上张望,隐约可见一些民居。原来,山顶上有个建于晚清时期、已有百年历史的古寨。当时为了防土匪侵扰,村民在此修了寨子。现在,寨子已经成了历史遗迹。
      不堪入目的情景还在眼前发生。一路走来发现,公路一边,每隔三五百米,便有堆得小山般高的黑色矿渣。记者下车拍照。一个老农见状走上前来问:“是记者?”然后警觉地环顾一下四周。他压低了嗓门告诉记者:“这些堆矿渣的地方,以前都是一类土地,是山里最好的庄稼地。如今成了矿渣山,嗨,这些地全废了!”
      化龙山区,数十条河流勾勒出峡谷中的水域风光,尤以竹溪河、浪河及洪石河三条河流最为壮观,落差在1930米以上,山水浑然一体,是南水北调工程汉江的水源地,当地人以“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为豪。而今的竹溪河,只见大量废弃的矿渣被倾倒在河边,黑色的渣石一经雨水冲刷,形成了一股股黑水,流入了竹溪河中。
      煤层很浅,挖几米就见岩石
      当地有人说,这里的煤,煤质好的不多;绝大多数的煤,连烧锅炉都不行。
      眼见众多小煤窑,记者心生疑窦,化龙山的煤资源储量究竟有多少,是否具有开采价值?记者查阅了2004年7月出版的《镇坪县志》。县志称:“煤,俗称‘石煤’,分石炭、砂碳和无烟煤三种。本县各乡均有分布。历年来开采点约140余处。……上竹乡和瓦子坪乡地质储量达3303万吨,占安康地区总储量的51%……谢家坡砂碳,见煤三层,呈透镜状,似层状,长40-70米,厚1-2米,作雁形状排列。董家堡无烟煤,见煤一层,厚约0.5米,其他有的厚7米。刘家湾无烟煤,有煤二层,主煤一层,厚0-3米,长150米……”
      也就是说,地处化龙山区内的上竹乡,地下的煤,满打满算也就是近两千万吨,与陕北神府一带的大煤田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况且这里是“串珠形鸡窝煤”状,煤层往往很浅,挖了几米后就见岩石。当地有人说,这里的煤,煤质好的不多,不是电煤。绝大多数的煤,连烧锅炉都不行。
      可这山上的石头,表面呈褐黑色,看上去像块煤,很容易给人假象:地下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煤层,似乎一挖就能挖出煤来。令人费解的是,那些梦想发“黑金”财的外来投资者们,不知有没有经过地质咨询,知不知道这里是否具有开采价值?
    


    2楼2011-12-03 09:13
    回复
      2025-08-14 08:23: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希望有良知的老百姓回帖顶.......


      4楼2011-12-03 09:20
      回复
        艹 村民不会写一个联名举报信啊 国家卫星科技不那么发达,难道勘察不到吗?还是国家本来就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呢 发人深思


        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02-23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