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永乐年间,洞庭湖一带,有个不知名的小村,名唤云庄。这里民风淳朴,景色如画。但离县城甚远,平日所需物件,由货郎带来,否则路途遥远,村人便不轻易去县城那繁华之地。各家农耕圈养、织布纺纱,倒也过得逍遥自在,仿若五柳先生笔下桃源仙镜一般。
云庄常往来的,有个顾姓货郎,平时就在这周围几个村庄,来回跑动,做些小本生意。他住在隔壁的小村,当年从外地而来,带了个五岁的娃娃。他久在四处漂泊,不忍再让娃娃受流离之苦,来到这里后,见民风朴实,便在此安顿下来,也顺带做起了这营生。
后来顾货郎年岁渐大,这挑担跑货的营生便交了他儿子。这娃娃当年才五岁,叫顾小九,十二岁开始接过他老父的扁担,而今已是三载。因他爹是货郎,村里人便唤他作小货郎。小货郎生得白净可爱,与他那爹倒是不像,却似那清俊的江南小生。一双眼睛,乌黑灵动,眸子上的睫毛又长又密,看上去,倒若剪水秋瞳一般。
听村上人说,小货郎是被老货郎拣回来的。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这老货郎已经年近六十,小货郎才十多岁。据闻老货郎当年行至江南,一日傍晚,见石头上放着个布包包,走过去一看,是个刚出生的男娃。布包里面放着几张银票和一张白纸,上面写着生辰八字。
老货郎叹了口气,又是哪家的小姐珠胎暗结,却不曾出阁,怕人指点却生生糟蹋了刚出生的娃娃。
再看怀里的小婴儿,已经饿得晕过去了。这晚来风急,指不定有个什么豺狼猛兽的把个娃娃叼了去。老货郎已经四十有几,老婆死后便大江南北的走货,不再续弦。
于是便拣了小娃去。带着小娃走街串巷的,用针线饰物央奶水足的婶子婆子喂得一口,再不就把米用木棒掺水浆成米糊,喂了孩子。
老货郎原本不指望孩子能活下来,可是这小婴儿却一天好过一天,瞪着双黑黑亮亮的眼睛骨碌碌盯着老货郎看,平常也不哭,只是饿急了才叫唤出声。老货郎看着孩子白玉可爱,越发不舍,便给孩子起了个“小九”的贱名。指望着骗过阎王老爷,见着前面已经有八个孩子放过小九。
春去秋来,转眼已经是七年。小九已经长大,这孩子生得极为干净讨喜,就是偏瘦,不过倒看着让人怜爱几分。平日撒着脚丫跟在老货郎后面,学着老货郎挑着扁担四处走。
却说黄梅时节,初夏光景,雨水不断。乡间小路泥泞不止,行道险滑,偏偏时日接连,这雨倒像个没完。这日,天气刚刚放晴,替顾老爹留好饭菜,张罗一切,小货郎便赶忙背了扁担上路。这生意人,关键讲得是信誉二字。虽是小本买卖,但乡里乡亲的,大家托付的东西得赶快送到,否则耽误了人家事情下次做买卖可难了。
结果行至云庄叶府的时候,路上泥泞,小货郎挑着担子急急忙忙走,没看清被杂草遮得的一块虚地,脚下踏空,一下子滑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