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遍看《成均馆绯闻》,自2012年年初翻出这部10年的片子来看,20天内看过了3遍。第一遍沿着大物的视角去看,正如剧中所设置的,由大物牵引出这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事;第二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看,看女林的机智,找佳郎睫毛闪动的镜头,还有佳郎父亲的字字珠玑;第三遍终于跟随佳郎走了一遭,却不想这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世界,每每驻足、豁然开朗。一说佳郎的信仰可以说有信仰是佳郎与大物、女林、桀骜最大的不同。这个信仰是佳郎多年学习的结果,剧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所以给了这个人思想的力量。而其他3人则不同,向青驴亲所说,大物是有才华,但没有思想,遇见佳郎前的大物是苦苦挣扎于生存的女子,父亲之于她,是白面书生,说明父亲还没有在思想上和她的交流,毕竟父亲见在时她还只是个躲在门外偷学知识的小女孩,父亲去世后,社会环境也让她没有上学的机会,也就是说她没有思想升华、形成信仰的机会。至于女林和桀骜,则更有意思一些,桀骜的信仰是哥哥,以哥哥为准则,以哥哥的信仰为信仰,但是哥哥死的时候他还太小,哥哥在思想上的信仰、在政治上的理念还不是小小的他所能完全记住和理解的,因此桀骜主张的是正义,他可以在具体事件中显现他的同情心和正义,如偷窃事件中,他可以去感动“窃贼”,但是却不能适时的屈伸,导致他每每拿自己的身体去冒险,纠结于小节,无法着眼于大义,如两次真假红壁书交锋事件,他急着去证明红壁书的正义性,把自己身陷囹圄后红壁书将不复存在、谁来实现哥哥的理想这件事情看的太轻,所以结局中桀骜去当了“**”,实在是很妙的处理。桀骜的信仰是哥哥,女林的信仰则是桀骜,女林想要摆脱父亲的世俗,但是身份的束缚使他无力,他戏谑着,藏在成均馆里,不求出仕,也不回到市场,成均馆啊,对他可真是个逃离的好地方,这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孩聪明的令人心疼,而十年同窗的桀骜,不仅是自己喜欢的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依赖,如果没有桀骜,他是否还能坚持着对人对物存着一份真,值得商榷,因此他怕失去桀骜,所以在桀骜以身犯险时,女林说那在你身边的我算什么?在受金滕之命时,女林说桀骜我相信的是你;在桀骜爱恋大物时,女林没有妒嫉,而是为桀骜化烦解忧。回头说佳郎的信仰。佳郎的信仰在他和父亲的对话及他和大物的几次交谈中体现的最为清楚,形成这种信仰的脉络也在这样的交谈中逐渐清晰。先是雨中,大物说我不觉得这样的朝鲜有那么伟大,而佳郎说出仕吧,去改变这样的世界。佳郎初始即摆明了自己的态度,我知道有很多不公正,我要去改变它,而这个方法就是出仕。而后佳郎在考场探测王的心迹后,对父亲说对王既不是合格,也不是不合格,再一次表明我有自己的信念,而这个信念现在与王一致还是对立尚不好说。而父亲的答复也恰到好处,儿子啊,你在为父我这里也同样是既不是合格,也不是不合格,你能否出仕成为老论的中坚,只有这份计谋心智还不够,你是否领悟了士大夫在朝鲜社会中的位置呢?父亲给佳郎的理念始终是士大夫改变了朝鲜社会,因此首要的稳住士大夫的位置,而如何稳呢?那就是民心。这个在左相和兵判的对话中,说得极为清楚。这理念到了佳郎那里逆转了,因为士大夫才是朝鲜改变的推动力,所以为了争取民的利益,必须出仕。在左相,士大夫是充分条件,民心是必要条件;在佳郎,民心是充分条件,士大夫是必要条件。这一点在左相生日当天佳郎和父亲的对话中也得到了印证。左相说你现在和王对敌是没有好处的,佳郎说您的意思是我总有一天要和王对敌?左相问你怕了吗?佳郎回答我怕这一天会早日到来,随后是左相关于士大夫在朝鲜的作用的一番解释。这次谈话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是佳郎并不是孤立在左相的政治生活外的,他跟父亲是有历练的,因此他知道出仕即意味着党争的存在,跟随着父亲的脚印,他也不怕党争;二是佳郎与左相的信仰有所不同,他不在意与王、甚至和其他任何一派站在一条战线,而党争正是他的信仰中要改变的东西之一,如他所说至少在成均馆不应该有党争,在成均馆不该有,出仕后的这些儒生们也才能够打破党争的隔阂,共图朝鲜发展大事。何以跟随父亲脚步的佳郎在信仰上会和左相有所偏差呢?在此后的几次谈话和事件中,也是有迹可寻的。第一,左相在佳郎的成长过程中,给了佳郎自由的空间,可以说他能够容忍儿子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甚至有些鼓励的、赞许的,例如大射礼中佳郎的党平接,儿子的表现出乎意料,但是他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虽然他想到的原因和实际的原因有差距;第二,左相的教育方式是身教为主,佳郎总是在困惑的时候找父亲请教,但是父亲没有直接的灌输和说教,甚至在佳郎替大物档了掌议的黑棒之后,左相也没有直接问儿子,而是找了大司成了解大物的情况;第三,左相始终用士大夫的标准要求着儿子,这个标准在中国近代总结为思想之独立、自由之精神,左相需要的不是儿子来当左右手,而是儿子成为当时朝鲜的脊梁,这在旬头殿讲前夜父子二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佳郎说他从父亲那里学到是书生最重要的事信念,即便是家人也不能够阻挡,左相虽然不能马上理解儿子话后的深意,停下了手中的笔,但他还是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用“你白跑一趟了”来回答儿子您是否一直会这样想的问话,可见左相对佳郎的教育不是让他成为自己的附庸,而是自己有信仰、会思考、能解决问题的真正的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