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craft吧 关注:9贴子:495
  • 2回复贴,共1

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意义简介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意义简介
各位家长、老师、各位来宾: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向大家说明“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我想,大家初次接触这个题目,心中都有个大问号。就像一首诗描写的情景: “一阵乌
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
毕念神童。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一大群孩子在那里死记硬背。经典的含义
孩子根本就不懂,非要逼他们囫囵吞枣。这不是硬拿棍子往孩子口里塞吗?这个办法也太笨
拙了,能有什么用,还耽误孩子学功课。
在这里我念一封信的几段,请大家听听一位老师的心声:
钟积成,马来西亚全国华校教师总会幼教组主任
西班牙有句名言:“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打从初二那年我就对之熟记,至今叫我
一生受用不尽。它警戒我务必虚怀若谷,切忌妄自尊大。
然而,在儿童古典文化导读(简称“儿童读经”)这件大事上,我又摔了跤,以至于两
年前它就擦身而过,与我结不上缘。
当时朋友满腔热情地向我推介,还送了我一些读经材料。我以自己一点皮毛学识,便想
当然地断言;“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理解四书五经这些深奥的学问,去背诵它干么?最多也
不过提高其机械记忆能力罢了。与其如此,倒不如让他们去背诵一些他们还能理解的优秀儿
歌,不是一箭双雕吗?”今天想来,真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汗颜!许多不像我这般中毒已深,
因而抱着空杯心态,老从零点出发的“无知”朋友,比“偏见”的我早几年起步,他们的孩
子也多受了几年读经的恩惠。想到此,真愧对我幼儿园内和自己的孩子们。
这位老师他意识到了什么呢?“儿童诵经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
归纳起来,它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大巧若拙”,最高明最巧妙的办法往往看上去很笨
拙。二是“蒙以养正”,孩子在启蒙时期最适合培养他的人格。下面我具体汇报自己对这两
点意义的心得领会,与大家分享。
大巧若拙
先从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谈起。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几年去世了。他生前对
我国语文教育成绩非常不满,他说他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学时教语文,学生的语文水平那么
差,有的学生写的作文让人笑破肚皮,甚至连一些常见的字词意思都搞不懂。他怪罪于老师
们没有尽心。实际上,吕先生不明白自己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之一。他提倡主语、谓语、
宾语之类。一篇文章一拿出来就是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之类。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开了、
揉碎了,告诉你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据
说毛主席当时就有意见:我们不懂这一套,还不是写出好文章来了?吕先生不以为然,这样
教学可以让孩子的思维明明白白,句子怎么编、文章怎么编,蛮好呀!结果呢?适得其反!
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偏见。儿童主要是感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的灌输扼杀了他们的灵感、
悟性和创造力。再看看那些白话文学的开山祖师们:施耐庵写了《水浒传》,曹雪芹写了《红
楼梦》,都是流芳万世的白话文学经典之作。近代提倡白话文学的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一
大批人,他们的白话文学成就,也使今人无法望其项背。但这些先辈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谁也没有进过一天白话文的学堂。非常奇怪。根本不学那一套语法、文章解剖之类,反
而语文好。使劲去学,语文竟然很差。我们都从学生阶段过来的,可能大家都碰到过一些学
生,几乎没有看见他正经学过语文课,他的语文成绩却一直拔尖。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很多
的成名作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觉得语文课没用,在小的时候有很多受家庭影响背诵了
一些古诗文。从这些情况看来,这里面有大道理。语文教育根本不是目前这种搞法,是在误



1楼2012-01-31 09:34回复
    文老师也不过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文思罢了。在小学三年级超前读了一些古文,根本就不
    太懂,反而奠定了作文乃至人生的根基。这就是“大巧若拙”。
    蒙以养正
    这个词出自《易经》,原文是“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在启蒙教育的时候注意
    培养孩子的人格,就是把孩子往成为大器的路上领。一般人的性格在 6 岁到 12 岁就基本定
    型了。不在这个时候塑造孩子,往往悔之晚矣。十三四岁以后,您就将痛心管不了自己的孩
    子。儿童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品格。学习、功课之类其实很不紧要,就算
    从 13 岁追都来得及。
    怎样去培养孩子的人格呢?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一味激励和束缚孩子都有很大的
    弊端,甚至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孩子诵读经典,是高明的办法,经典在孩子脑海里扎根
    后,无形中就成了孩子最好的导师。就这个诵读活动的本身而言,首先,它可以有助于培养
    孩子的定性和记忆力。其次,孩子在诵读过程中会自然形成温柔敦厚的性情。“诗之教也,
    温柔敦厚”,意思是说读诗会使人温柔敦厚。诗本身有韵律,加上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风格,自然就会同化孩子进入那种温文尔雅的感性氛围。这种同化作用真实有效。反之,
    就算你天天叮嘱、告诫孩子要温柔敦厚,效果也非常有限。这个活动直接的收效是看得见的,
    看不见的间接收效就太大了。今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对人生会有感触,很多答案就
    藏在经典里。他一旦有所心得领悟后,就会经常尝试在经典里寻求答案,无形中就会形成反
    省自己、领悟世界的良好品格,同时也会从圣贤那里获得很多智慧。他将终生受益无穷。假
    如你望子成龙,那就应该及早送给孩子这颗龙珠。
    “蒙以养正”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蒙昧的状态有利于培养身心的正气。孩子在很小的
    时候,不要轻易用各种黑白是非打破他们蒙昧的状态,那样有利于孩子涵养精气神。有些家
    长拔苗助长,小孩还没有几岁就百般灌输知识,结果“神童”遍地,长大了却没有几个真正
    有才能的,到了青年时代个个失去了上进的势头。我听过一些大学老师直言,现在的学子一
    届比一届明显不如,差距就像退潮一样看得见。累积起来,能够分明地感觉到现在的毕业生
    与以前的老毕业生简直不能相提并论。“蒙以养正”,在孩子很小时,关键是要养足他的精神、元气,才能立下一生的根基。早早发腾他,就不能饱满成熟。我们知道,东北的大米比四川的要香、要养人。因为四川勤耕的土地一年四季没有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东北的土地却能在
    冰冻中养足地气。儿童诵读经典,不求甚解,听任他自然去慢慢领悟,滋润身心,正是增养
    孩子正气的有效途径。
    有很多父母以前不知道这个核心问题,把力气用在旁枝末节上。有的督促孩子的功课太
    严格,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心理出现了畸变。心理危机目前已经出现在校园。这在过去是没
    有的现象。过去的人们读书压力、上进心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他们的人格、心理
    就不发生畸变呢?很简单,他们那时背诵的是警句和格言,有经典、诗文中的正气为其提供
    力量。现在的孩子背诵的则是教条和俚语。如果不给他们好的东西背诵,他们就会背熟“帅
    呆了”、“酷毙了”之类的东西,想不变坏都难。
    儿童诵读经典活动的两大现实意义就向大家介绍到这里。我国现在已经有上百万的孩子
    受益。台湾、香港、东南亚都在迅猛推广。这个活动是由几十位学界名师共同倡导发起的,
    充分体现了上乘的教育智慧。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古代两千年教育实践进化而成的结晶。
    活动推广以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转变了观念,从怀疑到赞叹,成了积极的支持者。
    孩子参加活动后,记忆、理解、阅读、作文能力都有明显提高,气质也在潜移默化。我们收
    到的感谢信很多。“读经的孩子不会变坏”,我衷心祝福各位的子弟受益多多!谢谢!


    3楼2012-01-31 09:34
    回复
      2025-09-12 18:20: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楼2012-04-05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