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月吧 关注:1,924贴子:48,712
  • 3回复贴,共1

【文化思想】著名学者、哲学教授 何中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楼2012-03-09 15:26回复
    人与动物的差别在德性还是理性? (2011-12-25 18:25)
    何中华博客文章
    中国文化把有无德性作为人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而西方人大都信奉“人是理性的动物”,把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区别。
    (原载《齐鲁晚报》2011年5月31日第B01版)


    2楼2012-03-09 15:27
    回复
      2025-10-09 19:49: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万物一齐”与人生如月
      □何中华
      ------------------------------------------------------------------------------------
       有些时候,人生的种种不如意,生活的缺陷和落魄,恰恰是值得我们过下去的理由和诱惑。一个人的生命太过圆满,往往是乏味的开始。
      ------------------------------------------------------------------------------------
        《庄子 秋水》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意思是从道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是无所谓高低贵贱的。因为无论何物皆有其道,只要自适其性,都是自我实现,都是一种圆满。所以,它又曰:“万物一齐,孰短孰长?”拿道的眼光来看,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的,说不上谁短谁长,亦没有什么贵贱高低。“以道观之”“万物一齐”―――这是庄子给我们的教训。倘若拿这种观点审视人生,能够让我们悟出怎样的生命道理来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苍无论对谁都很公平,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说到底皆不过是个常数。老子说得好:“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人生如月。苏东坡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总有适意之时。关键在于一个人失意时不要过于沮丧、不要绝望;而得意了也不要忘形、不要轻狂。这就是所谓的胸怀和器量。
        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告诫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导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看到希望,不要丧失信心,不可气馁消沉;在顺利的处境中,也不可忘乎所以。当时的我们都不以为然,觉得这不过是句空洞的套话而已。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感到这句话的分量与深意。难怪黑格尔说:同样一句话,从儿童嘴里说出来,和从老人嘴里说出来,其味道是大不相同的。因为在老人那里是浓缩和积淀了一生的人生历练之后的一种倾诉,而在儿童那里不过是缺乏内涵的鹦鹉学舌罢了。
        人生在世,总是会有顺境也有逆境。人生的艰辛和磨难,应该被积极地看作是对人的一种考验,它是一个人得以成熟的必要步骤。其实,对于单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看待人生的态度,似乎让人觉得有点儿“阿Q”的味道,其实不然。因为它并不试图让人达到一种虚幻的自满和自欺欺人式的陶醉,而是使人在逆境中和落魄时拥有足够的信心,其取向依然是积极向上的。这同那种“阿Q精神”所固有的颓废和虚假自大,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时候,人生的种种不如意,生活的缺陷和落魄,恰恰是值得我们过下去的理由和诱惑。一个人的生命太过圆满,往往是乏味的开始。已故历史学家周谷城曾在《所谓意境》一文中举过一个真实的例子,颇值得回味。周先生20世纪30至40年代在暨南大学教书时,遇到过这样一个悲剧事件:有一位读大学的华侨独生女在参加完期末考试后,回到厦门她母亲那里,有一天突然无故投海自尽。大家纷纷揣测自杀原因,结果却一无所获。因为这位女大学生的各个方面在外人眼里都圆满俱足,没有任何缺憾。她很富有,她有美满的爱情,她的母亲特别地宠爱她,世上没有人比她更幸福、更愉快的了。周先生说:“我恍然大悟,对大家说,她的自杀,由于她的生活太无聊了,太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太无聊”,为什么“太没有意义”呢?就是由于“人家的生活总有些缺点,克服缺点得到快乐,于是生气勃勃,趣味横生。她则从来没有享受过克服困难之后的快乐”。如此一来,“她的为人已成了毫无意义的块然一物,她的生活已成了毫无波澜的死水一泓”。于是乎,“人家以为她是生活无缺的,其实她是根本没有生活的”!一个人生活得太圆满、太幸福,其人生反而会变得味同嚼蜡和无聊。圆满的极致便是虚无,一切意义、意味、意境都在这圆满中被“无”掉了。没有一点儿缺憾,正好构成了不值得过下去的原因。这的确十分地吊诡,却又是真确无比的辩证法则。这真是应了先哲的那句老话:“物极必反,两极相通!”
        现代社会给每个人都创造了走向成功的机会,也给每个人准备了陷入失败的风险,两者就像影之随形般地难以剥离。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高收益总是意味着高风险。人生的起伏跌宕,在今天变得特别地显豁而突出。如何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调适,以增加人们心理的柔韧性,从容地应对来自生存的各式各样的挑战,是现代人面临的紧迫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在人生的种种际遇中多一份豁达和洒脱,是离不开庄子智慧的。
      (作者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3楼2012-03-09 15:34
      回复
        人与动物的差别在德性还是理性? (2011-12-25 18:25)
        □何中华
        中国文化把有无德性作为人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而西方人大都信奉“人是理性的动物”,把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区别。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同动物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儿,普通人不在乎它,而有道德的人却坚守着它。那么这个微小的差别是什么呢?孟子认为,这种差别就是唯有我们人类才有良知良能,而动物则没有。的确,就饮食男女而言,人同动物了无差别;人也得渴了喝水,饿了吃饭。着眼于这些生理机能,就不可能把人同动物真正区分开来。在这方面,人没有丝毫优越于动物的地方。有道是“天地之间人为贵”,可是人究竟凭什么才高贵呢?中国的先哲认为,只有道德才是人之为人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标志。
        既然按照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观念,一切都应顺其自然,按照其本性实现自己,那么人也应该自适其性。而人的本性就是道德,因为只有它才能凸显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内在理由。所以,差别虽小,意义却十分重大。它能否在人的所作所为中被体现出来,将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能否被证立。我们常常斥责那些败德之人“禽兽不如”、“衣冠禽兽”,其实就隐含着中国文化对于“人”的这种理解。
        孟子说:人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仅仅知道满足衣、食、住的需要,这不过是人的生物学本能罢了;若不懂得培养人的道德伦理,则人同禽兽就相去不远了。所谓“教”,在孟子看来,就是“圣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话当然是就传统社会而言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是他讲的道理却有其超越时代的意义。
        人同动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分别在于,动物不需要“做”动物,而人却不然,人需要“做”人,且必须“做”人。因为动物只有唯一的可能性,那就是它所属的那个物种赋予它的生物学本能决定的轨迹。人就不是这样了。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都面临着两种可能性:究竟是沉沦还是拯救?人把自己从肉体存在中提升出来,就是拯救。这就像逆水行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必须逆生物学本能而行。但是,倘若向动物式的存在沉沦则非常容易,它就像顺水推舟,一不留神就堕落了。当人屈从于肉体原则的支配时,就是沉沦,就是堕落。当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时,就是拯救,就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足以感天地、泣鬼神。如何“做人”的问题,使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必须时刻慎乎其微。
        中国文化把有无德性作为人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这迥异于西方文化。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人大都信奉“人是理性的动物”,把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区别。它们体现了东西方人的自我意识类型的分野,即德性与理性。其实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怎样理解自我,就会怎样塑造自己。按照中国人的自我理解,我们历史地生成了一种悠久的伦理本位主义的文化传统,强调道德的优先性。这种文化偏好养成了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人格品性。西方人自古希腊开始就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理性”。这种自我观照深刻地影响并塑造了西方文化传统。尽管西方有其悠久的宗教历史,但是也无法摆脱理性的宰制,中世纪神学试图寻求上帝存在的逻辑证明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个背景下,科学理性主义文化成为西方的主流。科学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巨大进步,无不是这种文化传统孕育的结果。
        由上述分野决定了“西方人走的是知识的道路,东方人走的是道德的道路”(熊伟先生语)。如果说中国人相信“德性就是力量”,那么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从东西方的实际历史看,与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相比,中国人更有资格说“德性就是力量”。事实上,一个民族也像一个人一样,不能没有科学理性,也不能没有德性良知。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交融,这类仅仅固守于单个方面的偏颇,倒获得了矫正和补充的机会。关键在于,在借鉴和弥补的同时,我们千万要警惕不能把自己原有的优势在不经意间轻易地葬送掉。
        (原载《齐鲁晚报》2011年5月31日第B01版)
        


        4楼2012-03-09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