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他变成那些年◆◆
若没有《那些年》,是否有这张专辑的诞生?是否还有你在看的这篇文,是否还有这么多人在此讨论燃点的温度,顺便把对他的期待倾诉?不是没实力,不是不努力。但有实力又努力的人,世界上何其多?并不是凭借努力加实力就能脱颖而出。说是狗屎运么?太粗俗~说是命运么?又太玄乎~
这时候,唯有轻轻的说一句,C‘est la Vie!
其实从整体看来,胡夏已经足够幸运了。这么年轻,2张专辑在手,有热门歌曲,也获奖频频,多少人艳羡不及。谁还没有点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呢,总陷入苦逼的追忆似乎也太过矫情。
但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对这个小孩的期望真的很高,总觉得他还可以更好些 再好些。超星时期的味道,仿佛是遗失很久的美好,也许跳脱了比赛期的简单纯净,商业化途中很难停下脚步思考;唱片公司对他的打造,可以定位得更清晰明朗或者说更加大胆些,不必总是拘泥与小情小爱情歌纯爱的桎梏,将抒情歌一路进行到底。但这对sony这家过于商业化的唱片公司的要求会不会又太高了呢?除了几个创作型歌手,我真心看不到它对其他歌手的清晰定位。
有太多期望,自然会有更多求而不得的失望。作为产业链终端的我又能改变什么呢?
买几张专辑自己听听顺便送给也喜欢他的朋友,在豆瓣上啰嗦几句勉表支持,仅此而已。
只求在这个声音还未盛放之前,别让他变成那些年。
========================end =========================
没有专业的耳朵和优美的文笔
只是个普通歌迷不装X的一篇又臭又长的伪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