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吧 关注:54,412贴子:1,458,632
  • 11回复贴,共1

也谈形意拳的六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才在吧里看了大家对“六合”的见解,说的都不错。我也谈一下我们支系的说法。
形意拳讲六合,既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讲的是精、气、神。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讲的是手、眼、身。内外相合,方可练拳制敌。
然而,在内三合之中,眼为心之苗,心之动即为意,气之表现是力,力之表现在四肢,而拳术的内劲又来源于身体,故眼要与心合、心要与气合、气要与身合。在外三合之中,身与手要合、手与脚要合、脚与胯要合。外三合中,肘与膝合为重,内三合中,气与力合为要。
练拳时,手一伸,肩催肘、肘催手,足一进,胯催膝、膝催足,各点遥遥相对,肩、肘、手在上,胯、膝、足在下,而人之一身下比上尤为重要,下为本,故胯一动而肩随之,膝一进而肘随之,足一趟而手随之。
练拳时,上下连而为一,无前仰后合、先后错乱之病即为整。然而,四肢之动是由心主宰,心之动是意为之,意之所发为气,气之所使任乎意,相关相生。当进退腾挪之时,必以心意主宰,以气行使,然而,气之表现是力,力之表现在四肢,当实战时不可胡乱使气,不可心慌意乱,手忙脚乱,否则,必败无疑。外三合中,肘与膝合为重,内三合中,气与力合为要,谚云:“合不合,看气如何”,气有督催之功,力有取舍之能,故有气方能有力。
其实,形意拳的六合实际上是“二合”,即内、外相合,二合为一,说白了就是一个“合”字。
很多练形意拳的人只着意于拳手的力量,但却忽略了意念的功能。
“形意本无手,出手便是手。拳打无形,方得其真。”形意拳的手法是因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常在不意之中出奇制胜。好拳师出拳之快,在意之先,谓之入化。


1楼2012-03-19 14:21回复
    您是那系的?


    2楼2012-03-21 18:32
    回复
      2025-10-15 21:32: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和我们这系理论完全一样,知音!
      弘武经常也看不惯那些神神道道的,我同样,一定要打假。


      IP属地:广东3楼2012-03-22 00:38
      回复
        河北,李老能——李太和——李喜顺——张奎进——张玉林——本人。


        4楼2012-03-22 08:14
        回复
          终于又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武术真言。用自己的亲身谈体会,这是需要实力与勇气的。


          IP属地:广东5楼2012-03-22 13:34
          回复

            所有的内家拳都需要六合。这不仅仅是形意拳的核心,也是所有内家拳的核心。
              六合劲是神马样子滴?
              你在家里肯定有墙,你狠命推它一下——对的,推墙——你的反应一定是这两个:一、墙不动,你也不动,你的手很痛;二、墙不动,你动了,向后倒退个一步两步,而且是一个脚一个脚地腿。这就是你没有六合劲的表现。有六合劲的人同样向你一样去推墙,会有神马反应呢?他会不由自主的双腿同时离地,向后跳一大段距离,六合劲越大,跳得越远,你要是自己往后蹦,故意演戏,也没办法
              机械点解释就是你脚下发力,手上立刻能有劲;反过来,手上受力,脚上立刻能有反应。普通人没有这种能力,因此,推墙的时候,墙给手的反作用力,首先手臂上的关节消化了一部分,跟着脊椎消化掉了大部分,到了脚,那几乎没剩下什么了。也就是基本上墙的反作用力,全部被你身体消化掉了,推一下猛的你就会觉得腰骨有点不适,肘关节肩关节都不舒服,甚至荡让你全身都不舒服。哈哈,可以说,你受了点小小的内伤了。而身上有六合劲的人,他的人体对外力的反应有点像个刚体,墙的反作用力点在他手上,但他几乎不用什么时间就能反映在脚上,他各处关节可不像普通人那样会不舒服。除了累他也不会觉得哪里不舒服。
            24法也好,九要也好,都是规范六合劲的。还有三体式。
               把墙换成人,如果人去推这个带六合劲的人,他也一样会有这个反应,从前面推,他就会不由自主往后面蹦,从左边推,他就不由自主往右边蹦,从右边推,他就不由自主往左边蹦,蹦完也许会为了消解动能走好几步,但第一下出去的情形是一定会这样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推得动他。
               这个现象很重要,也很有趣,会提升我们的眼界。因为它可以判断,推手的人有没功夫,有没六合劲。请大家去搜搜网上所有的推手视频
            对于推手,杨澄甫论述道:“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辩。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既如胶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也就是说,真的太极推手,手上看起来是轻飘飘的,好像丝毫不能受力,好像受了力必然变形一样,但对方想用力推过去,让它变形,偏偏就过不去,他的手偏偏就不变形,这就是所谓的轻灵,;放人时,有冷(突然性,冷不防),脆(迅速得好像瞬间,绝不拖泥带水);再说粘人,这个现在的视频上一般都没有,很少见,杨在论述里说得够白话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去判断:放人的,第一,如果需要很明显的蓄力过程,也就是你放慢镜头可以完整地看出他是怎么蓄力,怎么蓄完再推人的,这人就没功夫;第二,对方手推来,自己先明显软掉,再推人的,这人也没功夫。


            IP属地:安徽6楼2012-03-22 17:36
            回复

              力为局部所发,劲为整体而生。整体劲,就是六合劲。
                我身边有很多练有六合劲的人,他们的功夫从高到低,处在不同的阶段。我观察他们的受力表现,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受力反应细节就是:当手上受力时,肘关节首先会变形——尾椎会有拉扯感——膝、踝关节变形——蹦出去。这个过程是很快的,除了练的时间短的人,肘关节变形明显,会迟滞一下再出去;练的时间长的人,功夫越好,这个过程越快,几乎在同一瞬间。打个比方,就好像从手到脚安装了左右两个弹簧,一受外力,立刻自己有个反弹的反应。普通人,绝对不会有这个反应。 但是太极拳、内家拳,你想真正练它们,确实你首先就要变成一个人体弹簧。具体来说,从上到下:你的肘关节要练到如同“安装”了一个弹簧,你的肩关节要练到如同“安装”了一个弹簧,你的脊椎每一节之间,脊椎和盆骨之间,盆骨和大腿骨之间,膝关节,踝关节,都要练到如同“安装”了弹簧一样。而且,他们必须是同时的,少了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行。当手上一受力,所有的“弹簧”都会给出传力的反应和反弹力。说到这里,我们去对照一下张三丰的太极拳经,就十分容易理解:“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这就是所谓的“贯串”,有很多人把这篇拳经解释成气功,抓住“气宜鼓荡”四字不放,多荒谬啊!


              IP属地:安徽7楼2012-03-22 17:38
              回复

                三、六合劲有什么用?
                   在这个小节里,我们不再假设练有六合劲的人如何受力,我们要发力了。
                   如果你认真看了我的前文,哪怕你再不相信太极拳可以练出来一个人**簧,也请你假设一下,假设是有人把自己练成了一个人**簧,而且这个弹簧要是很聪明,不挨你打,而且想用拳头打你,他会怎么做?如果是我这个人**簧,我会蹬一下地。
                   你们看武侠电影电视,看拳经,都会接触到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力从地起”。我觉得,精确点说,是劲从地起。但普通人无论怎么大力蹬地,表现在拳头上的东西,根本没变化。但对于一个人**簧,力从地起,那绝对是必然的。只要他蹬地,蹬地的时间和作用力大小,直接就可以反映在他的拳头上。练了六和劲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只要你的弹簧练得够强,关节之间传力损失够小,这种“发力”会非常迅速、干脆,第二,你可以发得很短促,并且可以在任何一个点,无须回收蓄力,直接发完再发,看前文杨班侯所说的“劲似雷雨闪电,随发随止”,随发随止,你就不至于一拳打空,自己一个踉跄。第三,这种方式发的“力”,由于蹬地时发力者一般都有“拳架子”,小腿和地面是有角度的,因此蹬会造成人体躯干的位移,加上“弹簧”的“弹性作用”,这就使发出来的“力”有很强的穿透性。这种穿透性,一般表现为被击中的人有一种被打前胸,却痛到后背的感觉。这个也就能理解,某形意名家,善站三体式后南下,打人前胸,后背发紫


                IP属地:安徽8楼2012-03-22 17:41
                回复
                  2025-10-15 21:26: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贴


                  9楼2012-03-22 17:53
                  回复
                    然而,如果一个练出六合劲的人只能这么用,蹬一下地,打一拳人,那也未免太浪费了。我上面讲的,都是直线性思维去理解六合劲。但这是下面所讲的一切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是否可以在技击中做更多的事情呢?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后人,我们可以加上旋转!旋转哪些部位?旋转我们大脑所能控制的部位:转脚,转腰,转手臂。
                       学陈氏太极拳的人喜欢讲“缠丝劲”,有人说了,你讲的这个不是缠丝劲,哎,其实直拳都是缠丝劲,这个不是我说的,是陈家沟的陈沛菊老师说的。陈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扌朋)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讲那么长那么复杂,一言蔽之就是在具有六合劲的基础上的各种旋转。加了旋转的六合劲,也叫螺旋劲,我不知道杨氏太极拳是不是这么叫的。为什么叫螺旋劲,也涉及到前面所说的蹬腿造成的躯干位移,位移当中的旋转——假如你只转手,最明显的,拳头上任何一点的轨迹就是螺旋线。注意了,我还是要强调一下,什么螺旋劲、缠丝劲,都要在六合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螺旋劲、缠丝劲,你没有六合,根本没法把地上的反作用力传上来,东施效颦,越旋转,越傻得冒烟。
                    


                    IP属地:安徽10楼2012-03-23 10:22
                    回复
                      谢谢前辈!


                      IP属地:安徽12楼2012-03-23 15:52
                      回复


                        


                        IP属地:广东13楼2012-03-24 07: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