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张国荣吧 关注:2,628贴子:16,951

【转】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闲话关于张国荣的几大论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温故而知新
送给原文作者@lisachan716
转自母吧(张国荣吧)


1楼2012-05-30 11:43回复
    一日,众人闲来无事热议起哪个艺人的名字在网络中别字使用率最高的问题,一时众说纷纭难见分晓。争论中有同学随手在电脑上敲出三个大字“张国容”,顿时各派纷纷偃旗息鼓。其中一人道:“连名字都会写错还如何奢望能对其为人的了解?”想到这些年来张先生来时走后的漫天风雨真是不能不叫人感慨芸芸众口却容不下一个造物者的光荣,百感交集中难免对多年来各方人士的种种论调进行回顾汇总,也让身处象牙塔而涉世未深的我见识风雨,亲历江湖。
    一 一无所知、无知无畏的宏观论
    提示语一:“变态”。
    与此交相辉映的还包括“人妖” 、“不男不女”、“娘娘腔”等。
    每当闻此观点我都驻足流连,不忍远离,甚至来不及悲愤交加、血涌额顶就迫不及待地紧随其后准备洗耳恭听。首先,论者与我观点相悖可谓大相径庭,而我自知年纪尚轻又才疏学浅所以不会放过任何博采众长、兼听则明的机会,况且张先生早已有云“见仁见智”。其次,论者如此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想必定是对张先生其人其事了如指掌,知之甚深。联想到近代史上诸如梁启超、闻一多等仁人志士均是仗义执言、针砭时弊的雄辩之才更是对论者身上沿袭的狷狂之气寄予厚望。本着“八卦有理,娱乐无罪”的阴暗心态热切盼望论者能以行云流水的文字、铁证如山的论据佐证其论点的言之凿凿。或是独家野史爆料或是绝密丑闻公开我都满怀好奇、殷切期待。在下对“信不信有神”的回答一向唯物主义,故亟待有识之士早日打破坊间流传张先生真善美的传言,让执迷不悟的老荣迷和重蹈覆辙的后荣迷们早日迷途知返、改邪归正。我对论者醍醐灌顶式指教的迫切期待可谓天地为证、日月可鉴。不料,论者往往点到为止、一言以蔽之,三两句无不用其极的谩骂侮辱后便没了下文,看似歇斯底里、痛心疾首实则无事生非、无聊至极,犹如街犬狂吠,只闻其怒不知其详,令人徒增厌恶罢了。只是枉费了我不耻下问的虚心一片,哀哉,哀哉!
    


    2楼2012-05-30 11:44
    回复
      2025-08-02 05:30: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提示语二:懦夫
      这个词如果放在2003年的4月1号之前来形容张国荣恐怕出此言论者要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自从过了那一天就似乎恰如其分了。人们会说街头有乞丐,战争有难民,这麽多家庭破碎的,那麽多事业破产的,好像谁都比他有资格跳楼,他什么都不缺凭什么自杀?他是怨天尤人、死钻牛角尖的孱头鬼吧,他是没事找事、自找别扭的小心眼吧,他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无胆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先生自1977年出道,一路熬到1984年事业方见起色。期间,被人冷嘲热讽过、经历嘘声四起过、求婚被拒过、生活困窘过,可那时他活着。身处“谭张争霸”时代,他过节收冥币,寓所收蟑螂,汽车被刮花,生日遭诅咒,那时他也活着。跌宕起伏的1997,他为电影几乎客死他乡,复出个唱被渲染成三级表演,坦诚感情后大批追随者弃他而去,母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那时他依然活着。如此不堪一击、小肚鸡肠的懦夫为何等到事业如日方中,交际得心应手,感情细水长流,财富日积月累后才死?是不是有点太晚或者说已经没这必要了?
      他什么都不缺?那抑郁症是什么?医学上的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会肌肉剧痛,会消化异常,会幻想幻听,会抑制运动。既然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那是不是可以说张先生缺的是健康,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唯有这两个字才是使人生命得以继续的首要前提。


      5楼2012-05-30 11:46
      回复
        提示语二:宿命论
        从“无脚鸟”寓言的一语成齑到虞姬自刎的注定结局,世人眼中的张国荣似乎是自演艺生涯开始就有的放矢而刻不容缓地向着自己的人生悲剧疾驰而去、马不停蹄。他孤独寂寞的童年、离经叛道的爱情和人戏不分的表演犹如写满了宿命的预警暗示着他作为悲剧注脚的必然结局。人们认可他的美丽也认定了他美丽得脆弱,就像各类媒体大肆渲染于他哀怨凄绝的角色却吝啬于捕捉他笑靥飞扬的神色。既然他生命的终点是团阴霾的黑又怎能叫人承认他人生的过程叫做绚烂的红呢?他离开后人们方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却要摆着一副明察秋毫、先知先觉的了然历数他自我毁灭与其悲剧性格暗合的种种。我不禁哑然失笑,他既是忧郁迷惘、人戏不分,人们就早该想到无脚鸟终要落地、虞姬难逃一死,既是结局如此意料之中、顺其自然为何还有难以置信的震惊,难于接受的恸坳?
        他待人以诚,懂得感恩,偶尔没心没肺地开别人善意的玩笑,时常心直口快地拿自己开刀。他有一张忘记了时间的脸,有一颗忘记了衰老的心,一个无邪的孩子?一个优雅的男子?哪个是他?哪个都不是完整的他。他不是不忧郁却不是只有忧郁,他不是不快乐只是没能永远快乐,他从来不是个完美喜剧却也不是注定的悲剧,在一切人生的宿命与冥冥的注定面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敬畏。
        


        12楼2012-05-30 11:51
        回复
          肝肠寸断的一天几乎抹杀了他神采飞扬的二十六年,对生活他是那样肆无忌惮地大笑过,对未来他也曾那样眉飞色舞地憧憬过。我早已厌倦了旁人谈起他时或一脸凝重或闪烁其词,口口声声爱着他的人不是心如刀绞就是泪水涟涟,如果一个人留给你的伤痛比快乐多那结论是要么这个人不值得你爱,要么你不配爱这个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曾对2003年的愚人节不以为然,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之后的每个四月一号无能为力。他身前你一无所知或无从帮助,他身后你懊恼追悔或痛哭流涕。他生前你就不曾看见一个真真切切的他,他死后别人却从你眼中看见一个宿命悲剧的他。他把人生最美的年华和最好的日子留给了无数与他无缘亲见或无缘相交的人,有那么多动人的歌声与经典的影像交织在温暖的记忆然后凝练成一句淡淡的“感激天意碰着你”,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庆幸让你欣慰吗?
          生命的最后他留给自己问号,留给世界叹号,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长长的省略号,他不曾真的离去是因为他用一生的给予装点了太多人的青春路里,每段泛黄的往事都有历历在目的甜蜜得以让每段温馨的回忆都能常驻心里。如果生病也是一种宿命那至少让我们在拥有这种宿命之前还能对某个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回应……
          


          13楼2012-05-30 11:52
          回复
            提示语三“比较论”
            张国荣唱歌与XX、演戏与XX孰高孰低、孰优孰劣的争论犹如一块彰显艺人实力的试金石被人反复使用并屡试不爽。对于个体价值的认同好像非要通过比较方能得以实现,不争个你死我活誓不肯罢休。作为曾经桑普拉斯的忠实球迷我同样庆幸当年天之骄子阿加西的出现得以让二人联手缔造了一个属于网坛的伟大时代。如今独步天下的费天王真的是实力旷古烁金了吗?曾经纵横F1的迈克尔•舒马赫难道没有一丝孤独求败的惆怅吗?回头看着如今娱乐圈的尘嚣甚上、尘土飞扬倒真是向往乐坛曾经廖若晨星、灿若星河的时代。说几个代表性的歌手:
            许冠杰在粤语歌坛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如今解读香港流行音乐他已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醒目符标写入香江歌曲文化发展史,其个人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作为Leslie的良师益友,粤语歌坛的一代宗师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甚是淡泊低调,时常让我感念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泊情怀。相信很多人对他的敬仰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因为年龄和机缘的关系我听谭咏麟的歌不多,但丝毫不影响其大名的如雷贯耳和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粤语流行歌坛极具影响和号召力的人物而存在。不曾亲历“谭张争霸”时代的硝烟滚滚自然让我平和了许多,时光真是一剂使人健忘的药,曾经水火不容的积怨争斗如今还剩几多?斯人已逝,校长也难复当年之勇,想想很多人曾拥有过那样一段星光璀璨的回忆,有些该散的就散了吧。到头来时光洗礼,惟有风采会留低。


            14楼2012-05-30 11:52
            回复
              张学友应该算是华语歌坛中备受专业人士肯定和歌迷推崇而争议最小的实力派唱将了。个人认为其最大的贡献是在“后谭张时代”将粤语歌曲继承发展的同时对国语歌曲的贡献,这也很大程度上扩大提升了其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歌神”称号当之无愧。另外,很负责任地说我很赞同Eason当年对“四大天王”那番备受争议的评价。
              我始终认为听歌者的好恶与个人成长际遇有很大联系,喜欢上的往往是种缘分,就像爱情一样,恰是在合适的年纪遇见了对的人。歌曲原本就是一个个或喜或悲、调和情感的故事,歌手也只是个讲故事的人。听得入耳或许是喜欢其讲述方式或者仅仅是因为其中恰好诉说了属于自己的心事。那不如就恣意地徜徉在这份共鸣里,何必为故事之外的高低贵贱喋喋不休呢?厌倦了不妨离开,如果爱,用心爱。
              


              15楼2012-05-30 11:53
              回复
                至于电影,毕竟演员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作为暴露于这个复杂整体外部的关键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却也不是成败的唯一。所以我最大的遗憾是张先生没能亲自掌舵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即使原是近在咫尺。那样我们或许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修为、精神诉求和艺术理念……就此打住,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演员。
                周润发 他身上有股扑面而来的王者风范和巨星气息,台上的神话台下的典范,荧幕上呼风唤雨生活中平易近人,做人和做戏一样有口皆碑。他对张先生我一直有种长兄如父的错觉,一个是峰峦之巅的伟岸,一个是木秀于林的恬然。前段时间看了《黄石的孩子》,发哥霜染的白发让我恍惚他与哥哥已是一代人的遥远,蓦然想起当年风继续吹时,天高云淡、纵横四海……
                梁朝伟 最具奖项号召力的文艺片旗手。既然获得如此众多的专业肯定也无须我再赘述。只是感觉梁朝伟的忧郁是黑暗中触不到底的迷惘,叫人感伤,而张国荣的忧郁是绚烂中如影随形的脆弱,让人心疼。而王家卫之于二人,对前者是一衣带水,对后者只是……眼光够毒辣。
                周星驰 窃以为他是香港演员中把一类影片演到登峰造极并自成一派的唯一一个,够癫狂,够无厘头,够周星驰。但坦率地讲不是太对我胃口或者说我不太会欣赏,所以不敢妄论。只是偶尔猜测被冠以“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名号是否也曾是他的初衷?
                梁家辉 一杯陈酿的酒。他可以悠然调和各种角色的味道又不失自己的甘醇,没有让人惊艳的外表却有让人沉醉的底蕴。镜头前千变万化着,镜头外含蓄内敛着,主观地认为其个人魅力不逊于演艺才华。
                另外,黄秋生和刘青云也是我很欣赏的全能型老戏骨,尤为钦佩黄秋生在表演以外的文化造诣,他们欠的似乎只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扛鼎之作。


                16楼2012-05-30 11:54
                回复
                  2025-08-02 05:24: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对张先生电影的感情主要源自他所塑造的某些荧幕形象的不可复制性。就像李小龙之后会有成龙、李连杰,有些东西会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你总能在后继者身上看到来时人的影子。而随着张国荣的乘风而去他所独有的某些风格也将随风而逝,他不是个例而是个特例。人总是会格外珍惜失之不返的东西,绝版、孤本莫不如此,何况有些是留也留不住的。
                  对于张国荣人们可以嫉他才华横溢、妒他卓尔不群、怨他宁折不弯、恨他绝世独立;可以唾他十八年的挚爱是个男人,笑他功成名就后难逃纵身一跃的命运;可以为商业利益凭一知半解在他生时胡乱吹捧,为市场需要而闭门造车在他身后鞭尸炒作,偶尔我也会困惑但凡与张国荣做比人们往往会忽略其歌艺、演技而大谈对其私生活的嗤之以鼻。好像很少有人对比张国荣与周瑞发、梁朝伟等人的歌艺,与谭咏麟、张学友等人的演技,对于显而易见的人们往往无暇顾及,对于难解难分的却总是争斗得乐此不疲。对一人赞誉有加就要对另一人破口大骂是何道理至今我仍百思不得其解,对于我来说只有张国荣的娱乐界是不现实的,没有张国荣的娱乐界是不理想的。
                  谈及张先生就会不可避免地提及一些与他同时代或同级别的艺人。每逢此时莫不瞻前顾后、诚惶诚恐,既怕言多必失招人忌恨又怕言不由衷违背良心。“粉丝行为,偶像买单”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着实不想惹是生非。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倒真让我好生羡慕那些一无所知、无知无畏的宏观论者。不顾事实、不理责任、专为挑事、只图泄愤。文人墨客的雅号不是人人当得,跳梁小丑的丑态可是个个扮得。那样我也可以逞一时之意气,图一时之痛快,刷屏狂呼“张国荣谁能代替你地位!”然后下线关机狂笑而去,所谓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


                  17楼2012-05-30 11:55
                  回复
                    三 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理想论
                    提示语一:“绝世美男子”、“美丽尤物”。
                    写下这句话不能不说冷静中带着残忍。他理所当然的可以衬起诸如“风华绝代”“艳与天齐“等华丽的修饰但终究这等形容不是因他诞生或者说他的价值不仅仅源自一副美丽的皮囊。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全神贯注于《霸王别姬》心无旁骛,不是每个人都全能情投入在《春光乍泄》心平气和。所以有人会说“荣迷”喜欢夸大其词,有人会说张国荣长得不过如此。我会说前半句是片面的,后半句我是勉强同意的。当他蓄起须茬、驳起长发摘下偶像的面具与歌迷以思想对话,当他描淡眉毛、画出眼袋露出变态杀手的一脸萧煞张国荣就不再是一个让人垂涎三尺、可供把玩的花瓶。当他再不会有新唱片问世,再不能有新电影上映,报纸杂志再不出现他的新闻,大街小巷再不贴满他的海报,你认为一个仅仅是美丽的张国荣能被人永远记得吗?


                    18楼2012-05-30 11:55
                    回复
                      不承认张国荣演艺水准的大有人在,以他的长相与舞台扮相当个绣花枕头还是绰绰有余的吧,可奇怪的是确实显有耳闻“张国荣就会耍酷扮帅,完全是个美丽花瓶”诸如此类的言论。这样一来,偶像派没提名,实力派未当选,如此身份模糊的一代巨星着实罕见。那我可否这样理解,把他单单定义为偶像派确欠缺公允、有失全面,把他定义为实力派又实在让人醋浪滔天、心有不甘,凭何一人独占其美?既然美丽是显而易见的,实力是莫衷一是的,那不如省略前者强调后者。所以张先生难得地偶像实力兼备却无奈地提名、当选皆失。实际上我对此人对事业不专一的不满由来已久,做好唱歌本行不算还要去电影届分一杯羹,这边在乐坛拿奖那边电影颁奖礼也有提名,这让人家演一辈子戏还没出过一张唱片的怎么办?这让人家唱一辈子歌还在客串演戏的怎么办?这让人家无线科班出身号称影视起家的怎么办?无怪乎他遭人嫉,有人恨,还一腔热血地想做导演,可否有人畅想过王家卫饰演何宝荣是何景象?所以他在电影届屡遭暗算,个人形象频遭打击,导演梦想功亏一篑是不无道理的。
                      丐帮帮主洪七不也仰天长叹过嘛,“天妒英才“啊!


                      19楼2012-05-30 11:56
                      回复
                        好像喜欢了很多年的曼联,过去是放肆张扬的红色如今是激情澎湃的老特拉福德,对张先生的欣赏以前是扮演角色时的他现在是角色之外的他。抛开“艺人”身份的先入为主对张国荣或许会有更深的感悟,姑且称之为人格力量吧。因为他我会听听Elton John虽然一直比较偏爱Johnny Cash,因为他我会看看Moore Henry即便平日关注Henri Matisse多些。知道他对“任白”粤剧的痴迷,对黄铭昌、吕寿琨等画家的推崇,对Lalique水晶的钟爱和对Art Deco风格的欣赏。然后听闻他怎样孜孜不倦的投身工作,怎样尽心尽力的提携后辈,怎样全心全意地热心公益,怎样义无反顾的突破自我。通过他你可以触及艺术乃至生活领域一个更为广阔的外延而通过这些外延人们才能看到一个不只深谙于流行娱乐的张国荣。虽然每个人的欣赏眼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还会背道而驰但这并不妨碍你去了解一颗清雅高贵的心。知之而无畏地说,与张国荣的演技相比,张国荣的长相不值一提,与张国荣的人品相比,张国荣的演技不值一提。想到他家中曾挂有“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香”的对联,或许对他的认识只需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21楼2012-05-30 11:57
                        回复
                          提示语二: “本色演员”、“人戏部分”
                          颇感无奈的是持此论调者多半还是对张先生的电影作品略知一二,甚至往往还会摆出一副专家学者的姿态由张先生的电影角色深入到其个人精神内核,由他对角色的演绎方式上升到其本人的做人哲学。一番浮想联翩、天马行空后得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张国荣是个本色演员。
                          何为“本色演员”?依我愚见即精神层面上的特型演员。比如某些扮演伟人的特型演员要求在外形举止上与原型相近相似而本色演员则是在思想内涵、性格气质上与剧本角色契合统一,简而言之就是演来演去都是演自己,不过是委婉地形容戏路狭窄,演绎方式单调罢了。
                          所以,因为张国荣气质的忧郁疏离才诞生了阿飞,因其内心的妩媚阴柔才塑造了虞姬,因其性格的孱弱怯懦才符合常骚,因其情绪的颓废绝望才造就了罗医生。它使我大彻大悟到原来好演员不是取决于创作者是否苦心钻研剧本、深入体验生活而是由演员个人性格命运与角色人物的特质特征是否如出一辙决定的。也就是说黑社会头目演绎《教父》最合情合理,传媒大亨出演《公民凯恩》最恰如其分,只有联邦特工才是“007”的最佳人选,唯有智障人士才能让“阿甘”名副其实。做完以上分析我的死党得到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身为数学系高材生又自诩为科学狂人的他明显比Russell Crowe 更具扮演数学天才的本色,显然《美丽心灵》的选角并不成功。支持我下此结论的是我身后一言九鼎的金马奖评委们,他们曾用毋庸置疑的理由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同志身份的张国荣理所当然地可以演好“同性恋”的何宝荣。


                          22楼2012-05-30 11:58
                          回复
                            至于说到“殉道”,首先涌入脑海的不外乎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既是舍生取义的悲壮惨烈又有回天乏术的无可奈何。难道唱片有销量,电影有票房,既有人文价值兼备娱乐效应的张国荣也到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地步?我也时常矛盾这等言论究竟是抬高了他还是看轻了他。纵然他作为艺术先驱义无反顾地走在文化探索的前沿但其也同样是香港流行娱乐工业下的产物,脱胎于此并在商业化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他的“道”虽未必一呼百应却不致无人问津,何以用“殉”?况且他尚有未灌好的唱片,等开拍的电影、酝酿中的舞台剧甚至是一步之遥的导演梦,如果不是饱受疾病折磨难道他不知“护道”远比“殉道”有意义得多?他也曾提到过“Aged gracefully”,不曾亲历他青春肆意时代的我曾多么渴望亲见优雅着老去的他,甚至一如《廊桥遗梦》中的Clint Eastwood ,再不是摄人心魄的惊艳却满载岁月凝重的洗练。时常感怀于陈淑芬女士的一句话“那不是他的决定。”
                            “传奇”也许永远是镜中月、水中花,每个人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拼凑起来却又不再是全部。我们只能在一知半解、偏听偏信中兜兜转转、自以为是。欣赏太遥远的人往往是因为他(她)的人生历程与你生命有过的交集,不曾心灵相通并不代表他(她)奉献给这世界的不曾影响过你清淡平凡的生活,淡淡地欣赏一个心在咫尺身在天涯的人也是种与爱情无关却同样美丽的缘分。


                            25楼2012-05-30 12:00
                            回复
                              2025-08-02 05:18: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寒假时去北海道,在一个下午坐在靠近小樽运河的酒吧打发时光。只记得那个午后有个黯唖的男声一直在嘶吼着,从《Never grow old》到《Forever young》。朋友突然说他其实很想知道我究竟想舆论如何看待张国荣,我说你不妨试试看。
                              于是,问“你希望别人怎样评价张国荣?”
                              答一:“哦,我不太了解,不过你能说给我听听吗?”
                              答二:“我想他是个好人。”
                              ……
                              空气中一直有副沧桑而激烈的声音伴着厚重的金属乐轰鸣,“Do you really want to live forever, forever young……”
                              (全文完)


                              26楼2012-05-30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