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见孩子笑得这么开心了”
12岁的盲童阮婧看不到精彩的世界,看不到丰盛的年夜饭,却能感受到爱心使者带去的浓浓的关爱之情
12岁的盲童阮婧昨天很开心。爱心小使者暖暖不仅随记者送去了年夜饭、自备的年历,还和婧婧交上了朋友,两个孩子不时开怀大笑。阮爸爸感慨地说,好久没见到女儿这么高兴了!
婧婧和本报之间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这孩子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忽,造成婧婧双眼失明、双手不灵活、双脚无法走路。为了给女儿治病,一家人花光了积蓄,负债累累。本报记者徐斌2000年报道了这一家人面临的困境,并为婧婧呼唤明天,在深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爱心企业和热心市民纷纷捐款,资助婧婧治病或读书。
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婧婧经过治疗能自己吃饭、刷牙、洗脸了。同时,深圳市元平特校敞开大门接纳了婧婧,让婧婧圆了读书梦。2003年10月,在中国残联举办的“全国文艺录像评比”中,婧婧独唱的《我爱妈妈的眼睛》获广东赛区二等奖;2003年12月12日在深圳元平特校举办的第十届展能节上,婧婧作为主持人主持了近40分钟的节目……
昨天,记者眼前的婧婧显得略微有些早熟。当我们递上沉甸甸的年夜饭时,她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地说:“谢谢!其实,我从没想过要什么新年礼物,别人送的公仔我玩不了,过年也没想过去哪里玩。我最大的心愿是下学期自己的数学成绩能好一点。”只比婧婧大一岁多的暖暖蹲了下来,两只小手拉在了一起。“其实,数学并不难。”暖暖轻声地说起了自己的学习心得,立刻吸引住了婧婧。当聊到“超级女声”时,两个孩子都兴奋不已,暖暖是刘力扬的铁杆“粉丝”,而婧婧最喜欢的是张含韵。
“这孩子前几年很自闭,把头发全都剃光了。好久没见她这么开心了!”看着女儿,阮爸爸眼睛里满是怜爱。可说到家里还欠着20多万元债务,阮先生又愁上心头,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不是深圳晚报送来了这份年夜饭,明天晚上还不知道吃什么呢。家里有米、有油,就是没有菜。”阮先生反复地道谢:“当年,深圳晚报是婧婧的救命恩人。现在,你们又送来了温暖。太感谢了!”
1慰问家庭:胡女士
对贫困的生活充满信心
“谢谢你们、谢谢深圳晚报社……”昨天上午,当记者和热心读者一起把年夜饭送到住在华强花园的胡女士家中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昨天早晨5时多,家住宝安的热心读者龙先生就把7岁的女儿叫起床,简单地洗漱之后,连早饭都来不及吃,父女俩就乘公共汽车赶到本报,参加送年夜饭的活动。龙先生对记者说,带着女儿来参加报社组织的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她的爱心,让她从小就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上午9时左右,记者和龙先生一起抬着年夜饭敲开了胡女士的家门,她十分激动地接过礼物,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深圳晚报社!”坐下之后,胡女士与记者、龙先生拉起了家常。她说,自己一个人带着9岁的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差,只好与父母、哥哥挤住在一起。由于没有丈夫,自己又没什么技术,靠做临时工把孩子拉扯大。尽管非常辛苦,但胡女士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说,猪年即将到来,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她还笑着对记者说,今年可能会住上廉租房,还得感谢政府。
2慰问家庭:范先生
“今年是最丰盛的一次年夜饭了”
昨天一早,热心市民胡小姐与先生一起,开着自家爱车赶到报社参加送年夜饭活动。胡小姐是中国电信的一名员工,每年都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刚刚搬到福田区的她,最近还报名参加福田区的义工联,先生也经常陪同她一起献爱心。
经过几次问路,上午9时许,夫妻俩到达第一站—新沙路10号的范先生的家。看到记者和热心市民送来的年夜饭,范先生高兴地说:“今年是最丰盛的一次年夜饭了。”因为企业倒闭,范先生夫妇两口子都下岗几年了,属于低保家庭,儿子在新洲中学就读,学校给减免了学费。由于范先生患有糖尿病,家里只能靠妻子打零工挣点钱。“家里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班里学习成绩排前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