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保护月 保护了谁又逼退了谁
水母网7月24日讯 (YMG记者周芳)
“人家是7月8月暑期档,我们是7月8月在家躺。”这种类似的牢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虽然引进大片在国内延迟上映也可能有翻译、制作和审查等原因,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热议。
“国产电影保护月”———中国电影界的这个特有名词已经存在好多年了,而且它通常是在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中旬“活动”。只是今年暑期档引进大片被不停地延后,最近甚至开始流传“国产电影保护月”要再延续一个月的消息,这让很多人又忍不住地重提这个话题。
本期深度解读,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国产电影保护月”究竟是什么,它究竟保护了什么,又逼退了什么。
“保护月”是什么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利用行政权力为国产电影谋取权益的行为,它在一段时间内屏蔽进口大片的引进或上映,以保证此期间内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国产电影保护月”通常为每年的6月20日至7月20日,有时会在一年里出现两三次(如国庆档等)。
一篇发表于2006年名为《“国产电影保护月”沈阳遇冷引发议论》的文章中曾提到,“‘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国家确实未曾明文发布规定,只是“口头建议”,所以任何的官方文件中都未曾出现过相关信息,而且“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名词是由“媒体和业界”共同创造的。也曾有文章透露,第一个“被保护月”的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当年,为了保证该片的顺利上映,广电总局规定,在《十面埋伏》上映期间,不得上映其他进口大片,最终《十面埋伏》一片创造了1.6亿的票房奇迹。此后,“保护月”就延续了下来:每年一般都会有某一段时间(一般是暑期档、国庆档或贺岁档,为期1个月),影院不会上映进口大片,而是以放映华语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