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佐贤讲述 赵书整理
清朝康熙年间满族出了一位大词人叫纳兰性德,他的爸爸叫明珠,武英殿大学士,是朝中的一品大官,父子两人名动朝野。同时也出了一位大诗人,名叫曹寅,是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爸爸是江宁织造,名叫曹玺,因为曹寅的母亲曾是康熙爷的奶妈,所以父子二人也名动朝野。两人家世显赫,年龄相近,又都文采超群,相貌英俊,同时担任康熙御前侍卫,均受到康熙的宠爱。因此二人经常诗歌往来,关系非常密切。
纳兰性德与曹寅同为御前侍卫,虽然彼此仰慕,但各有职责在身,不能经常交往。有一次他们随康熙去东陵,住在蓟州盘山。一个住在名刹天成寺,一个住在水月观,虽然相距不算远,可是分别属于两个山头。真是彼此看得见,相聚需半天,如果大声喊,连说话声均听得见。有一天,纳兰性德写了一首好词,很想让曹寅指点指点,可是怎么送去呢?虽然康熙皇帝对他二人不错,但伴君如伴虎,二人私自往来太密切,一旦点名不到,误了公事,那罪名就大了。
二人在各自山头彼此相望,难消寂寞军营生活的烦闷,就想诗歌唱和,何况纳兰性德正有一首好词想让曹寅看呢。于是纳兰性德就想了个好法子,他让自己养的一只小黄狗熟悉曹寅的声音,分辨曹寅的气味,知道曹寅所在位置的大体方向,用手一拍,小狗就到对面山上去了。经过几次试验,这只小黄狗还真认识路了。这次他把词稿写好,又附上了一首小诗,装进了一个小布袋,系在小黄狗的脖子上,站在天成寺的门前向对面的水月观一指,小狗就摇着尾巴向曹寅驻守的方向跑过去了。曹寅见纳兰性德的小狗来了,非常高兴,马上打开小狗脖子上的布袋,首先看到的是加写的那首小诗:“相望一峰隔,相呼恐不闻。寄诗凭小犬,好去度深云。”曹寅立即提起笔来,写了一首代替收条的小诗放到布袋中,让小狗给纳兰性德带回去。纳兰性德见小狗回来了,打开布袋见到了曹寅的回条,上面写着:“昔有鸿传信,今凭犬送诗。相隔千峰远,与君常相知。”小犬传诗的事传开了,连康熙皇帝都知道了,让纳兰性德把小狗带到御前,没想到小狗见到皇帝竟然也做出下跪的样纳些性德与曹寅子,惹得康熙皇帝大笑,说了句:“狗通人性。”并未阻止他们诗歌往来的行动。
后来,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埋在了海淀山后皂甲屯,以后曹雪芹落魄后也住到了健锐营的正白旗黄叶村,也是相隔一座山,这也是缘分吧。传说曹雪芹住在香山脚下时,也养了一只小黄狗,可惜纳兰性德的后人无有写诗之人,无法与之黄狗传诗了。总之,曹雪芹的祖上和纳兰性德交往很深,他写《红楼梦》是会受到纳兰性德和曹寅的诗词影响的。
流传于镶黄旗。
录自赵书,常利民,崔墨卿主编《八旗子弟传闻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
附:鲍珍《稗勺》:纳兰户部慎斋,尝寓盘山天城寺,与水月庵僧然西以诗往还,系于小犬之项。云:相望一峰隔,相呼恐不闻。寄诗凭小犬,好去度深云。僧答诗有:昔有鸿传信,今凭犬寄书句。盖不知陆机黄耳、千岁宝掌白犬故事也。但犬寄诗则古未有者,可为廖融添一诗奴。
录自(清)铁保辑 《熙朝雅颂集》(峻德)
纳兰慎斋名峻德,字克明,号慎斋,满洲人,官笔贴式。乾隆丙辰荐博学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