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两部唐剧《贞观之治》与《开创盛世》,一部穿越剧《贞观长歌》,外加一部现代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特别推荐《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很久没有看到考证这么严谨、细致,努力复原初唐历史风貌的电视剧了。看这部剧,久违的唐风扑面而来。有可能一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沉闷,因为基本没有爱情,没有过多的宫闱争斗,没有华丽的布景。有的只是初唐的朴素与沉郁。很多人诟病于《贞观之治》一剧的画面色调、用光、以及镜头。但这恰恰是我喜欢该剧的原因。《之治》一剧的色调并不华丽,并不是唐朝就一定要像《黄金甲》那样金碧辉煌、波涛汹涌,乍一看,你会觉得《之治》有点日本风,而且还很不习惯。但是你仔细的去观察、考证、欣赏,你就会相信它“是可以相信的历史”了,而且很美。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日本确实是从唐朝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从建筑、礼仪、服装到生活习惯。
我喜欢《之治》的用光,大量的侧光运用,有明确的明暗阴影变化,显得很真实,象真实中的生活场景。我不喜欢过多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那种滥俗的光线造成一种虚假的感觉,莫名其妙的灯光滥用正是当下电视剧的通病,尽管那种滥俗的灯光可以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看上去就像婚纱照一样的“美”,但我却觉得脱离真实太远。《贞观之治》在用光方面来说,是很独特的,没有流俗,而且很鲜明,你很少看到电视剧中这样用光,或许在一些电影中,你会看这种用光。其实很讲究,很会营造色调与画面。如果你看过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你会知道荷兰画家维米尔。《之治》一剧在用光上没有“维米尔侧光”的柔和细腻效果,但它的光线推移却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伦勃朗光线的力度与维米尔的层次过渡。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该剧体现了画面素养,因为那种浓烈的唐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阎立本、周舫、张萱的画。即使用侧光也依然没有违背东方人的审美趣味,依然保留有清晰明确的形状与色彩的对比,而这种平面性的力度正是东方式画面的特点。独特的用光造就了《之治》不同于一般电视剧的画面,也不同于一般电视剧的色调。并不是金光闪耀就代表了皇家富贵,初唐的沉着、简洁恰恰通过《之治》朴素、隽永的画面传达出来,从每一个悉心的道具的讲究到服装到生活的细节,诚意让人感动,高贵在于精微,而不在浮华。
如果你看过黑泽明的影片,如果你喜欢黑泽明的影片,相信你也能接受《贞观之治》镜头的运用。我很喜欢黑泽明长镜头的运用。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贞观之治》的镜头太沉闷,长时间的对话,长时间不动的镜头。尽管说《贞观之治》长镜头的运用还做不到黑氏切割画面那么讲究,但它在镜头上体现的出的精神是可贵的。我比较反感好莱坞式的商业运镜方式,动不动就营造强烈的动感,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动不动就启用多重运镜。观众是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与震撼,但留下来反思的东西很少,留给观众永恒的画面也很少,使用得越多已经泛滥,更何况中国当前还没有这种技术力来营造这种大制作的视觉效果,模仿也是很幼稚。我喜欢黑泽明式的安静,画面的作用是服务于内容。当内容需要观众悉心去领会时,就不能采用浮躁的镜头。《贞观之治》显然是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让形式服务于自己的内容。而且这种安静的镜头是东方式画面意境得以体现的最好方式。当然欣赏这种镜头需要画面的素养,就象长时间看一幅绘画作品一样,因为它可以是不动的,甚至可以长达数分钟。我喜欢看这样的镜头,只要画面做到了足够的讲究,他会让人安静、凝神,当然也有可能会让人打瞌睡,呵呵。
艺术最优秀的品质首先就在于不媚俗,而看得出来《贞观之治》是这样去努力的。导演的诚意让人感动,这种尝试为中国当前的历史剧拍摄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尊重历史,祛除焦躁、匠心独运,尽管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观众为之赞赏。
特别推荐《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很久没有看到考证这么严谨、细致,努力复原初唐历史风貌的电视剧了。看这部剧,久违的唐风扑面而来。有可能一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沉闷,因为基本没有爱情,没有过多的宫闱争斗,没有华丽的布景。有的只是初唐的朴素与沉郁。很多人诟病于《贞观之治》一剧的画面色调、用光、以及镜头。但这恰恰是我喜欢该剧的原因。《之治》一剧的色调并不华丽,并不是唐朝就一定要像《黄金甲》那样金碧辉煌、波涛汹涌,乍一看,你会觉得《之治》有点日本风,而且还很不习惯。但是你仔细的去观察、考证、欣赏,你就会相信它“是可以相信的历史”了,而且很美。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日本确实是从唐朝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从建筑、礼仪、服装到生活习惯。
我喜欢《之治》的用光,大量的侧光运用,有明确的明暗阴影变化,显得很真实,象真实中的生活场景。我不喜欢过多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那种滥俗的光线造成一种虚假的感觉,莫名其妙的灯光滥用正是当下电视剧的通病,尽管那种滥俗的灯光可以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看上去就像婚纱照一样的“美”,但我却觉得脱离真实太远。《贞观之治》在用光方面来说,是很独特的,没有流俗,而且很鲜明,你很少看到电视剧中这样用光,或许在一些电影中,你会看这种用光。其实很讲究,很会营造色调与画面。如果你看过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你会知道荷兰画家维米尔。《之治》一剧在用光上没有“维米尔侧光”的柔和细腻效果,但它的光线推移却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伦勃朗光线的力度与维米尔的层次过渡。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该剧体现了画面素养,因为那种浓烈的唐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阎立本、周舫、张萱的画。即使用侧光也依然没有违背东方人的审美趣味,依然保留有清晰明确的形状与色彩的对比,而这种平面性的力度正是东方式画面的特点。独特的用光造就了《之治》不同于一般电视剧的画面,也不同于一般电视剧的色调。并不是金光闪耀就代表了皇家富贵,初唐的沉着、简洁恰恰通过《之治》朴素、隽永的画面传达出来,从每一个悉心的道具的讲究到服装到生活的细节,诚意让人感动,高贵在于精微,而不在浮华。
如果你看过黑泽明的影片,如果你喜欢黑泽明的影片,相信你也能接受《贞观之治》镜头的运用。我很喜欢黑泽明长镜头的运用。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贞观之治》的镜头太沉闷,长时间的对话,长时间不动的镜头。尽管说《贞观之治》长镜头的运用还做不到黑氏切割画面那么讲究,但它在镜头上体现的出的精神是可贵的。我比较反感好莱坞式的商业运镜方式,动不动就营造强烈的动感,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动不动就启用多重运镜。观众是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与震撼,但留下来反思的东西很少,留给观众永恒的画面也很少,使用得越多已经泛滥,更何况中国当前还没有这种技术力来营造这种大制作的视觉效果,模仿也是很幼稚。我喜欢黑泽明式的安静,画面的作用是服务于内容。当内容需要观众悉心去领会时,就不能采用浮躁的镜头。《贞观之治》显然是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让形式服务于自己的内容。而且这种安静的镜头是东方式画面意境得以体现的最好方式。当然欣赏这种镜头需要画面的素养,就象长时间看一幅绘画作品一样,因为它可以是不动的,甚至可以长达数分钟。我喜欢看这样的镜头,只要画面做到了足够的讲究,他会让人安静、凝神,当然也有可能会让人打瞌睡,呵呵。
艺术最优秀的品质首先就在于不媚俗,而看得出来《贞观之治》是这样去努力的。导演的诚意让人感动,这种尝试为中国当前的历史剧拍摄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尊重历史,祛除焦躁、匠心独运,尽管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观众为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