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演讲的另一大特点,便是直白,这一点是针对他的文辞和内容而言的,匆匆翻览他的作品,这一点在他写的书中也得到了验证。貌似中学生作文的文笔也着实被不少人诟病。我想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莫言先是有了那么多的生活的经历,加之他从小被说书人式的叙述方式熏陶、影响,在成年之后才动笔开始写作的经历有关。他的文字首先是为了服务于他的情感的,在演讲中“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这一句意即在此。他并不属于从小就接受正规的文字训练,在无数次的练习中将文笔锤炼得珠圆玉润、华美无比的那种。况且他所写的是东北农村的故事,朔方的风沙,男性的粗犷使得他的文字愈加有粗豪气,而决无转向温柔细腻的可能。有人直接批评莫言的演讲内容太肤浅,无理论深度。“不知西方各大学的文学理论家听了今天的莫言演讲会作何感想,这样的一个诺奖获得者居然在西方宫廷给大家普及中学水平的现代文学理论,西方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情何以堪?”莫言给自己的有一个定位是“现代说书人”,可见只要他写出来的故事足够吸引人,便会有市场。作家分好多种,有偏向哲理性的,有舒服地写些生活散文的,还有的是讲故事的……莫言是属于第三种的作家。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固然是惊世奇才,然而能在一个方面有较大的建树,也已是难能可贵,实是不必苛求太多。理论人人能讲,情感却独一无二,如果一个作家不谈感情,而是先陷在文辞、理论深度的怪圈里,那么,其不成为当世腐儒、八股文人也鲜矣。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