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年华吧 关注:350贴子:14,830
  • 7回复贴,共1

【手写年华】有感于《讲故事的人》(莫言诺奖演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2-29 17:21回复
    有感于《讲故事的人》(莫言诺奖演说)


    2楼2012-12-29 17:22
    回复
      2025-09-09 00:46: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BY:莫酽
      前不久,一个令全中国人欣喜,乃至惊讶的消息从天而降: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从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知怎的,我却是笼罩在一片迷迷糊糊的感觉之中,觉得这个消息来得太出乎意料,以至于有一种不真实感。这大抵是因为中国在诺奖的舞台上沉寂了太多太多年了,以前也并非没有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大都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而且当他们获奖的时候都已经加入了外国国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莫言倒确乎是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了。


      4楼2012-12-29 17:31
      回复

        随即便在网上掀起了一股“莫言热”,有喜爱追捧的,同样也有拍砖挑刺的,各种言论层出不穷,大家争论得热火朝天。这其实是个好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显示出中国的舆论氛围日渐轻松,大家不再一味地迷信权威,而能够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因为此前没有接触过任何他的作品,所以仅就他的诺奖演说而论,难免会一言以蔽之,只能够尽力做到客观,从他五六千字的演说中捕捉到些许的关于他的人、他的作品的特点。
        从这篇演说来看,莫言的文字非常得坦诚、真实、质朴,绝少雕饰,处处洋溢着他对母亲、对故乡的深沉而热烈的爱。我想他在写作的时候,心中一定是被某种感情充实地包围着的,他笔下的人物和他在同一片蓝天下自由地呼吸,他们的身上共同流淌着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血液。他的文字深深地扎根在故乡的土壤之中,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种因时间和空间阻隔而生的一种美丽。有批评认为,他的作品有太多中国味道和中国特色背景的东西,连一部分中国人读来都会觉得陌生,外国人又怎么听得懂呢?其实,人类身上总有对未知的、神秘的、遥远的事物的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天性。因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在陌生之余,莫言的文字还会有一种非常奇妙的魅力吸引着西方人。打个或许有些不恰当的比喻,中国人在读《希腊神话》时所产生的那种阅读时的感受或许就是西方人在读莫言文字时的感受,文化、种族、地域等等的差异会勾勒出一幅奇异无比的画面,莫言的文字是西方人的“《希腊神话》”。


        5楼2012-12-29 17:32
        回复

          莫言的演讲的另一大特点,便是直白,这一点是针对他的文辞和内容而言的,匆匆翻览他的作品,这一点在他写的书中也得到了验证。貌似中学生作文的文笔也着实被不少人诟病。我想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莫言先是有了那么多的生活的经历,加之他从小被说书人式的叙述方式熏陶、影响,在成年之后才动笔开始写作的经历有关。他的文字首先是为了服务于他的情感的,在演讲中“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这一句意即在此。他并不属于从小就接受正规的文字训练,在无数次的练习中将文笔锤炼得珠圆玉润、华美无比的那种。况且他所写的是东北农村的故事,朔方的风沙,男性的粗犷使得他的文字愈加有粗豪气,而决无转向温柔细腻的可能。有人直接批评莫言的演讲内容太肤浅,无理论深度。“不知西方各大学的文学理论家听了今天的莫言演讲会作何感想,这样的一个诺奖获得者居然在西方宫廷给大家普及中学水平的现代文学理论,西方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情何以堪?”莫言给自己的有一个定位是“现代说书人”,可见只要他写出来的故事足够吸引人,便会有市场。作家分好多种,有偏向哲理性的,有舒服地写些生活散文的,还有的是讲故事的……莫言是属于第三种的作家。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固然是惊世奇才,然而能在一个方面有较大的建树,也已是难能可贵,实是不必苛求太多。理论人人能讲,情感却独一无二,如果一个作家不谈感情,而是先陷在文辞、理论深度的怪圈里,那么,其不成为当世腐儒、八股文人也鲜矣。
          an>


          6楼2012-12-29 17:32
          回复

            最后,不得不说的一点,我很欣赏莫言淡然处世、淡然写作的态度。盛名之下,有两种人,一种为名所累,一种是一笑置之。为名所累倒不一定是说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被世俗之流无奈裹挟的同样也是。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的川端康成,终其一生的安静恬美的文字城堡,却于他获奖之后在蜂拥而至的记者采访大军的铁蹄摧残下轰然倒塌,不堪盛名所累的川端康成最后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一切。莫言虽然在各种好评和差评的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却很潇洒地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听说他已经婉言谢绝了春晚的邀请,他无疑是个睿智的人。
            写了这么多,感叹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就让我有了那么多的感想,不由得让我有一种要继续听他把故事讲下去的念头。莫言在演讲中说,如果能感受一个作家,那么就算只读了几页他们的书,就能够明白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不知道当我读了他的一些作品之后,对于今天的文字又会作何评论呢?


            7楼2012-12-29 17:32
            回复
              任何一位获诺贝尔奖的文学家,都有其不同的生活背景与处世态度。作品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眼中的世界,或幻化,或纯粹,也许由来已久的美学作品在今天看来那是太文学了,当莫言真诚,质朴的语言文字出现时,当身边的一个个故事由其娓娓道来时,平凡的描述便也是真实世界里人们真实的内心了...
              我并不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仅仅知道《红高粱》,再就是他的演讲稿。
              感悟:带着乡土气息的朴实的平凡的故事一样可以吸引你那高高的眼球!


              8楼2013-01-14 21: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