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本名陆议,后改名逊,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人,是与周瑜、鲁肃、吕蒙齐名的四大都督之一,也是吴国的五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之一。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攻取荆州,赤壁一战,被孙刘联军击败,造成了曹操、刘备、孙权鼎足三分的局面。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六年(280)派杜预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三国鼎立期间,吴国能保有较大的优势,并使他国不敢随意入侵东吴,这跟陆逊个人的威慑力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但这一千七百多年以来,陆逊的功绩以及历史地位好像并没有为多少人所知道,在人们印象当中他似乎也只是三国时期一个不大显眼的人物。究其原因,这也许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三国演义》中描述陆逊的内容并不多,除写“彝陵之战”时对陆逊有过重点刻画之外,其它章节只是以寥寥数语匆匆带过。与《三国演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正史《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却给陆逊非同一般的待遇——不仅独立一传(其子陆抗附于传末),而且介绍详尽,远非吴国其它将领所能企及。
笔者由于对陆逊在历史与小说文学中形象的疑惑,所以特将他在历史系统中的形象与小说文学中的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陆逊人物形象的不同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