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阁煮酒论历史吧 关注:63贴子:1,248
  • 6回复贴,共1

【南阁煮酒论历史】陆逊的历史形象与小说文学形象的比较(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陆逊本名陆议,后改名逊,字伯言,三国时期东吴人,是与周瑜、鲁肃、吕蒙齐名的四大都督之一,也是吴国的五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之一。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攻取荆州,赤壁一战,被孙刘联军击败,造成了曹操、刘备、孙权鼎足三分的局面。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六年(280)派杜预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三国鼎立期间,吴国能保有较大的优势,并使他国不敢随意入侵东吴,这跟陆逊个人的威慑力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但这一千七百多年以来,陆逊的功绩以及历史地位好像并没有为多少人所知道,在人们印象当中他似乎也只是三国时期一个不大显眼的人物。究其原因,这也许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三国演义》中描述陆逊的内容并不多,除写“彝陵之战”时对陆逊有过重点刻画之外,其它章节只是以寥寥数语匆匆带过。与《三国演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正史《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却给陆逊非同一般的待遇——不仅独立一传(其子陆抗附于传末),而且介绍详尽,远非吴国其它将领所能企及。
笔者由于对陆逊在历史与小说文学中形象的疑惑,所以特将他在历史系统中的形象与小说文学中的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陆逊人物形象的不同表现。


1楼2012-12-31 15:46回复
    (二)政治军事才能
    陆逊不仅是一个武将,而且还是一名治国能臣。纵观陆逊的一生,其实从他刚进入幕府担职不久,他以民为本、以百姓为重的为政思想就已经显现出来了。陆逊在担任海昌县都尉时,海昌县连年亢旱,他就打开粮仓救济贫民,还鼓励百姓种桑养蚕。陆逊后来虽身在朝廷之外,但仍一心想着国事。由于吴国国内法令过于严厉,只罚不恕,陆逊就上表孙权提出应该广施恩德,放宽刑罚,认为法令不仅仅是用来惩戒人的,对于只是犯了小错或不是惯犯都是能被宽恕赦免或以戴罪之身为国效力的(因当时吴国也处于用人之际),圣明的君王应忘记臣下的过失而记住他们的功劳,如此还可以吸引外来的人才。虽说陆逊是打战的行家,但他并不是穷兵黩武之人,在孙权要夺取夷洲、朱崖以及北上讨伐公孙瓒时,陆逊都是高举反对大旗的,在上书中不仅言语恳切,而且说之以理、晓之以利害。孙权曾将兴利改作之事交于陆逊,但陆逊表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④]所以应先安定和救助百姓,等过几年,国家的采用丰足了,然后再作打算。
    陆逊以民为本,将百姓排在首位,接着是国家,再者是君王,所以相对于崇尚法术的魏蜀两国,王夫之曾这样评论吴国“自汉末以来,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生养休息,唯江东也独”。[⑤]能得到如此评价,这与陆逊崇儒,重礼轻罚,爱民恤农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军事才能上,镇抚山越是陆逊指挥才能的最早展现。接着在袭取荆州中,陆逊利用关羽轻敌自傲的性格弱点,装懦弱,创造攻打荆州的最佳时机。“彝陵之战”则是陆逊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打得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石亭之战”是陆逊配合周鲂的“骗局”,调兵遣将于中途伏兵夹击取得的胜利。



    3楼2012-12-31 15:50
    回复
      2025-09-02 07:01: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孙权对陆逊的态度
      讲到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可以分成两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两种极端,由利用到全力打压——利用陆逊,将他推至人生的至高点,接着又开始打压。
      最初,孙权通过一系列手段拉拢陆逊,来得到他身后整个陆氏家族对孙氏政权的支持,接着在发现陆逊非同一般的才能后,就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权服务。一直将陆逊视为自己手中的棋子加以利用的孙权,最后因“彝陵之战”不得不改变对陆逊的看法,“彝陵之战”的完胜,不仅使陆逊在东吴百姓中,而且在官场中声望直线上升。这些因素的变化,迫使孙权不能继续将陆逊当作一颗简单普通的棋子而利用了。从某个方面来说,陆逊已威胁到了他的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孙权潜在的敌人。
      虽然如此,但在当时的情势中,陆逊对孙权乃至整个东吴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他是东吴的一面旗帜,对魏蜀两国有非常大的威慑作用。所以对于孙权而言,陆逊还是要呆在那个位置为己所用,而且还要委以重任,授以高位,一方面用来表明自己对他的赞赏与恩德,另一方面是为了打消他心中的疑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依旧还是一种试探。“彝陵之战”结束后,西蜀主动与东吴修好,常有书信往来,孙权不仅经常让陆逊过目,叫他修改回信,甚至还刻了印章放置在陆逊处。孙权此举表面上看来是对陆逊的信任,实质上是试探,在观察他是否会私自拿着自己的印章用于与别国的联系或其它事。
      “石亭之战”,陆逊大败魏国司马曹休,之后陆逊出入宫门,孙权令左右用御盖覆之,所赐之物也均是御物。当孙权东巡建业,他就让陆逊董督军国,辅佐太子。顾雍死后,孙权又让陆逊代丞相之职,总领三事。不知道是孙权真的对陆逊如此信任,还是一而再的试探,或是为了让陆逊放松警惕,使他沉醉在这自己为他构筑的权力的宫殿中,也不清楚陆逊是否是真的因为这层层陷阱而忘了,还是他本来就不懂政治游戏中的规则——君臣之间只有利用与被利用,作为君王是没有感情的,“情义”二字不存在于君臣之间,君与臣永远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所以最后陆逊也应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这句话。当一切威胁都消失后,陆逊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由于陆逊过高的声望与功业,又不能随随便便治罪赐死,所以需要等待一个时机。太子与鲁王之争恰好是导火线,也给了孙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又不能“光明正大”的流放或赐死陆逊(陆逊在东吴的威望过高,贸然流放或赐死会引起不必要的后果,何况这只是小罪)。既然如此,那就只好采取冷处理以及训斥责备,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生性耿直而忠诚的陆逊来说却是最难以接受的,所以最后陆逊在孙权不招见与谴责声中愤懑离去。


      4楼2012-12-31 15:51
      回复
        小说文学系统中的陆逊形象
        (一)官职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陆逊总共在十二次地方出现过,其中从他人口中提到的有三处,有八次是以简单的几句话带过,就只有在“彝陵之战”中,对陆逊的描写最为集中、最为出彩。
        陆逊首次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在这一回中,对陆逊的描述也仅以一句话带过——“吴郡陆逊,字伯言。”在赤壁之战中,起先陆逊听命周瑜,同董袭带第五队出征,后来又直接受命于孙权出任先锋。在吴魏的濡须一役中,陆逊又以孙策的女婿的身份出现,并射退曹兵,力挽狂澜。但在此期间陆逊的官阶均是较低的。
        袭取荆州,陆逊代替吕蒙镇守陆口,他才晋升为偏将军、右都督。但夺回荆州后,陆逊就又沉寂了,直到刘备为了给义弟关羽报仇,挥军杀来江东,而且节节胜利。而此时,在周瑜、鲁肃、吕蒙都相继去世的东吴国内,于无人能出来应战之际,才再次想到那个曾在袭取荆州中初露锋芒的年轻书生——陆逊。而这时陆逊在上流荆州,担任镇西将军一职。因而,孙权急忙将他召回都城,而且为了让他统率大军,抵御刘备,孙权又授予他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加封娄侯。直到此时,陆逊家世、相貌才真正被详细的介绍出来。
        陆逊成功阻止刘备征吴,逼退魏兵后,孙权又封他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吴国军权皆归于陆逊。不久孙权授予陆逊上将军之职,于武昌辅佐太子,自己则回都城建业。在《三国演义》中,这已是陆逊最高的官阶,他没有如同历史中那般出将入相,而是一名手握兵权品阶最高的武官。


        6楼2012-12-31 15:53
        回复
          (二)政治军事才能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粗粗看来陆逊自出场以来到最后去世,担任的职位都是武官,而且和他有关的也多是战争与用兵谋略方面的,纯粹的能与治国思想或政治才能画上关系的内容似乎没有。
          若非要扯上关系,那就只有在陆逊带兵抵御刘备时有所体现。在与有资历的老将以及皇亲的“较量”中,陆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最终逼退蜀军,大获全胜。他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自身利益次之的品质,闪现了他朴素的爱国情节——自己的忍辱,换来了军队内部的团结与大战的全胜,使吴国避免遭受大创。
          相对于历史,小说中陆逊的军事才能更加显著。陆逊军事谋略的首次体现是在荆州问题上,他见吕蒙托病,就去“探望”吕蒙,以关羽的弱点为缺口道出全盘计谋,既解了吕蒙夸下海口的难堪,也为吕蒙回都“养病”期间,提供了镇守陆口的最佳人选,陆逊本人的才能也得到了吕蒙的认可与赏识。“彝陵之战”的功绩是陆逊指挥才能的一大战果。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之初,由于他名微望轻,受到各方的压力与质疑,部下也不服他的命令。起初他以不变应万变等待时机时,更受到部下的严重误解,待到蜀兵士气低落,放松警惕,屯兵也破绽大露之时,陆逊才迅速果断地决定用火攻,将蜀军几乎全歼,为自己扳回了有利局面,不仅没辜负孙权的重托,也得到各方的重新认识与尊重。“夹石之战”,陆逊与周鲂相互配合——周鲂诈降,陆逊调兵遣将。陆逊率三路兵于石亭包抄曹休,打得曹休落荒而逃,回到洛阳不久后即去世。“吴魏‘石亭之战’,陆逊以速战而制胜;吴蜀之战‘彝陵之战’,则凭持久而克敌,可见兵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⑦]
          魏约吴攻取西蜀,孙权咨询于陆逊,陆逊分析道:“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诸葛亮约吴伐魏,陆逊分析道:‘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袭陈仓武侯取胜)。陆逊总能从事情的表面中抓住实质与要点,从而为吴主孙权做出有利的决定提供建议,不让吴国深陷其中,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有谋略的军事指挥家的毒辣的眼光与奇特的避险思维。


          7楼2012-12-31 15:54
          回复
            (三)孙权对陆逊的态度
            《三国演义》在历史上被戏称为封建社会的草根们领导起义时,拿来学习行军布阵以及作战方式的非常实用的宝典,作者罗贯中则是“平民军事指挥家”。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描述的是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某些重要战略地段的争夺,所采用的解决方式也多以战争为主。然而涉及各自国内政治方面有关朝廷内部利益冲突的不多(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不做算,仅仅指朝廷内的利益冲突)。如此,书中关于孙权与陆逊间潜在利益和矛盾冲突的内容,就没有出现。
            孙权与陆逊两人间的直接接触多是关于国家利益和战争方面的。陆逊被引荐给孙权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与接触。在接下来的出现的数次中,孙权与陆逊虽有接触,但均是在战争的场景中,也多以一两句话带过,如“却说孙权差使命持兵符至,说已差陆逊为先锋,直抵蕲、黄地面进兵,吴侯自为后应”(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不想孙权在合淝路口,望见江中火光,知是我军得胜,便教陆逊举火为号”(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等等。在袭取荆州时,出现了两人间的单独对话,不过也仅仅涉及吕蒙是装病还是真病,如“陆逊进言曰:‘吕子明之病,乃诈耳,非真病也。’权曰:‘伯言既知其诈,可往视之’”,“
            陆逊回见孙权,具言前计”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这些都无关乎利益。“彝陵之战”时,则出现“权曰:‘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权从之,命人连夜筑坛完备,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候,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吴王嘱之曰:‘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在“石亭之战”中,孙权不仅对他信任有加,更像是对待自己的兄弟般如“权亲自与逊执鞭”,“吴主孙权,领文武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御盖覆逊而入”
            (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陆逊过世则以一笔带过——“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带给人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如同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般。

            以上对孙权与陆逊间关系的描述只关乎国家利益问题的探讨,带给人的感觉与历史中的差异很大。历史上孙权对陆逊的态度有很明显的转折,从恩宠至极到极力打压,但在小说中孙权对陆逊的态度没有波折与转变,即使他去世了,也是在几章后以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


            8楼2012-12-31 15:55
            回复
              五、结语
              综上分别从官职、政治军事才能、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史家和小说家对陆逊的看法几个方面,对陆逊在历史系统与小说文学系统中的形象的分析比较,我们了解到陆逊的小说文学形象虽与事实基本相符,但在这两个系统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人物在小说中的比重较少,陆逊的身份也从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变为了小说文学中的侧重于其军事才能的书生大将的身份。现在的陆逊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多,希望今后,在在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下,使我们对陆逊这一人物形象有详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卢弼著:《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3、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5、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张大可等著:《三国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
              8、马植杰著:《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9、关四平著:《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0、张其骈译注:《陆逊陆抗》,中华书局,1983年。
              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95页
              ②〔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98页
              ③〔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01页

              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00页
              ⑤清‪)王夫之、舒士彦点校:《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7页
              ⑥〔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99页
              ⑦李景琦:《一门将种三世元戎——三国名将陆逊及其子孙》,《文史知识》1996年08期
              ⑧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8页
              ⑨张大可等著:《三国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
              ⑩王永平:《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1楼2012-12-31 15: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