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吧 关注:17,060贴子:215,348

转载《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刘习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
刘习文
最近有人撰文谈杨派太极拳各派系繁衍情况,感触良深。笔者生于邯郸,长于北京,1958年,十五岁师从杨门四世弟子张虎臣先生,学习太极拳。愿将所习练、知道的杨派太极拳情况道出,以飨读者。
吾师张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京东通州人,解放前任河北省通州市(今北京通州区)国术馆长,毕生从事武术事业。先生传教的太极拳,始学于许禹生,继学于杨少候,民国十三年(1924年),又在北京致美楼磕头拜师,从学于少候三弟杨澄甫。民国十六年(1927年),澄甫师应陈微明邀,南下上海。所以先生言:他从杨澄甫学艺,拳技又多得自许禹生和杨少候。
杨派太极拳的三趟拳架套路
吾师张虎臣先生传教的太极拳套路有三趟:第一趟为太极拳养生架,门内称太极正路(以下称正路);第二趟为太极拳功力架,门内称太极家手(以下称家手);第三趟为太极拳技击架,门内称太极小式(以下称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定式名称、姿态、顺序为揽雀尾、单鞭、提手……等同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但式与式连结过程中的变化、劲道、速度及要求,却大不相同。吾师言:三趟拳架中,家手是杨派太极拳的基础架,正路是家手的简化架,小式是家手的应用架。
三趟拳架套路的来由及大概情况,据吾师所述,回忆如下: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许禹生功不可殁。许精通多门拳技,身兼几家之长,太极拳师从杨门二代嫡传杨健候,八卦掌得自董海川高足刘凤春,武术界中辈份较高;任职教育部主事,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不菲。自1912年起,许相继发起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著述《太极拳势图解》,并主编《体育》季刊。身为北平国术馆长的许禹生,理论与实践并重;行健会面向社会各界教授武术;《体育》季刊进行舆论宣传。是时,兆熊(字梦祥、号少侯)、兆清(字澄甫)杨氏昆仲应许聘,同在体育讲习所、行健会任教,但所授太极拳的形式、内容、方法及效果,全然不同。少侯得技于二伯父班侯,不善交际,所教家传太极拳难度极大,推手又哼哈作声,搭手即打即放,学者如坠雾中不知所措,虽喜其技却生敬畏之心,多不敢问津,这可能是少侯技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澄甫恰刚过而立之年,如其父健侯,温和谦恭,善于通达权变,他接受长兄教训,在教学中,不像少侯那样不问对象青红皂白,一味地“我学什么便教什么,我怎么学的便怎么教”,而是将家传太极拳的高难动作,或舍去或简化,进行改造,以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各种身体状况的学者。由于方法得当,故人人愿意学,乐意学。
杨澄甫生前只留下一趟太极拳套路,这趟套路不是杨氏的家传太极拳,而是杨澄甫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造架,或称简化架、养生架。杨氏家传的太极拳套路哪里去了?杨澄甫没传下来,只能去找杨少侯。少侯技缺少传人,不是没有传人,据资料记载,少侯弟子有田兆麟、尤志学、马润之、乌拉布、东润芳等人(见吴图南《国术概论》),但吾师言,得少侯枝最多者当仍属许禹生。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谈及太极拳源流时也说,“许禹生亦从少侯学。”身为杨健侯弟子,辈份上与少侯、澄甫是平列的,发现少侯有非常技艺,也要执弟子礼去讨教,千方百计学到手,这就是名高、位高、技高,仍能虚怀若谷,不断进取的许禹生的大家风范。
吾师张虎臣先生传教的第二趟太极拳—家手,得自许禹生,矫正于杨少侯。
家手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架。家手的揽雀尾,棚手去掉“三环”,
捋手去掉“套月”,即是传统套路的揽雀尾;家手的提手,去掉“左顾右盼”,只取“中定”,即是传统套路的提手;家手的倒撵猴,去掉“采挒肘靠”变手,即是传统套路的倒撵猴;家手的左右分脚,去掉“挂树”,即是传统套路的左右分脚。如此类推,将家手与传统套路,式式对照,杨澄甫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造、简化痕迹,处处可见。因此,吾师言:传统套路是家手的简化架、养生架,家手才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架。


1楼2013-02-17 16:03回复
    前文(《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下同)曾言,虎臣先生传教的太极拳有三趟拳架套路:一曰太极正路,二曰太极家手,三曰太极小式;正路得自于杨澄甫,家手、小式得自于杨少候、许禹生。现就个人所知,辩证、补遗如下:
    1927年,国民党政权完成了国家名义上的统一,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由北京南移。同年,张之江在南京创办“中央国术馆”,引发了原在北京的一大批武术家南迁浪潮。杨少候、杨澄甫、吴鉴泉、孙录堂等太极拳名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纷纷南下的。“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革,贯穿于杨澄甫的一生”,1927年杨澄甫南下前,在北京传教的太极拳改革(造)架,今人称之谓杨式老架;1927年南下后传教的太极拳改革(造)定型架,今人称谓杨式大架。老架拳照刊于陈微明《太极拳术》,大架拳照刊于杨澄甫自著《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
    吾师传教的太极拳第一趟拳架套路——太极正路(门内俗称正路子),是在北京同杨澄甫学的,属于杨式老架。笔者初学拳时,虎臣老师是以(1925年中华书局的出版的)陈微明《太极拳术》为范本,对我进行训练的。当时年少无知,并未深究细问,待年长执教后,才发现师门传教的太极正路,架高步小、腰圈多、姿势较为复杂,和杨式老架、大架并不雷同,只是近似相象而已。这显然是吾师受许禹生所传(杨健候的)中架,和第二、三趟拳架套路——杨少候所传小架(太极家手、太极小式)的影响,已形式了自已的独特风格所致吾师传教的太极拳第二趟拳架套路——太极家手,前文介绍较详,无须重述。
    吾师传教的太极拳第三趟拳架套路——太极小式,“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前文谈太极小式时说,“套路各式的名称、姿势、顺序及练法,基本上等同于家手,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类似孙式太极拳的独特步法(笔者按:这种步法,门内称为‘开合步’)”容易使人误解成:“太极小式的开合步,源于孙式太极拳”。于此,笔者补遗为,“杨少候与孙录堂,是同龄人,少候练家手、小式时,孙式太极拳尚未问世”,就经纬分明、不做解释了。
    关于杨派太极拳的名释,吾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说:
    广义的杨氏太极拳,名太极十三势。意为:手演八卦——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足踏五行——进退顾盼定;八门五步,合为十三,故名太极十三势。
    狭义的杨氏太极拳,名太极拳108势。意为:天罡36,地煞72;天罡地煞合而为之,故名太极108势。
    杨派太极拳姿态定势的名称、顺序,杨班候有拳诀曰:“太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留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杨澄甫晚年,进一步定性为:“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见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故虎臣先生言:“凡杨氏太极拳,姿态定势名称、顺序的定性,均须如此。如姿态定势名称有别,则为另造,不一定是杨家拳。”
    吾师传教的三趟太极拳拳架套路——正路、家手、小式,姿态定势的名称、顺序依次为“揽雀尾、单鞭、提手、亮翅、搂膝……”均等同于传统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是严格按照班候、澄甫的定性命名的,尽管三趟拳架套路,式与式连结过程中的变化、劲道、速度及要求并不相同。篇幅所限,仅将三趟拳架套路的第一节(起势到十字手)姿态定势名称、顺序列出,比对如下:
    太极拳第一趟拳架套路——太极正路第一节
    1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左搂膝 7手挥琵琶 8左搂膝 9右搂膝 10左搂膝 11手挥琵琶 12左搂膝 13撇身搬拦捶 14如封似闭
    15十字手
    须要说明的是:太极正路姿态定势名称、顺序,完全等同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其姿态及变化也相似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太极拳第二趟拳架套路——太极家手第一节
    1太极起式(正路含添太极抱球)2揽雀尾(正路含添三环左棚、三环右棚、套月捋、车轮挤、按加截气圈)3单鞭(正路含添U字型横三环、套月钩、回身挥鞭掌)4提手上式(正路含添左顾、右盼、中定)5白鹤亮翅(正路含添左手推山掌、右手抄水捞月式)6左搂膝(正路含添猫洗脸、右掌加截气圈)7手挥琵琶(正路含添右顾、左盼、中定)8左搂膝(同正路,右掌加截气圈)9右搂膝(正路含添回身搬拦进步猫洗脸、左掌加截气圈)10左搂膝(正路回身搬拦进步猫洗脸、右掌加截气圈)11手挥琵琶(正路含添右顾、左盼、中定)12左搂膝(同正路,右掌加截气圈)13撇身搬拦捶(正路含添抽身坐蹲搬拦式、右捶加截气圈)14如封似闭(同正路,按手加截气圈)15十字手(同正路)


    3楼2013-02-17 16:04
    回复
      2025-09-11 14:51: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篇该给个精品!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2-17 19:55
      收起回复
        北京王秀田师承张虎臣,得真传加手和小快架,有视频。王秀田弟子据传未有学会小快架的!传深圳苏学文曾往而求学,我看苏某拳架,未得真意。


        6楼2013-02-17 20:04
        收起回复
          不过,文中所言杨露蝉改拳创拳的说法,本人以为是想当然尔!杨露蝉从陈长兴学的就是王宗岳的太极拳,与现在叫陈氏太极拳的炮捶完全没关系!杨与武禹襄共创拳法也无根据,武氏后人有文字讲述两家的渊源。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2-17 20:19
          收起回复
            养生和技击是太极拳的两个方面,为什么非得分个养生架和技击架呢?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2-17 20:39
            收起回复
              好,精品!


              IP属地:辽宁9楼2013-02-17 21:39
              收起回复
                mark


                10楼2013-02-18 10:17
                回复
                  2025-09-11 14:45: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在加手已经有出版物了,可供大家参考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2-19 22:43
                  收起回复
                    哦,什么时候能看些家手的东西。不过,总觉得年龄不行。有点大,学练大架就足矣。


                    IP属地:新疆12楼2013-03-02 19:31
                    收起回复
                      关于杨露禅学拳陈家沟之说以及后来发生的故事,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非常让人费解。一、杨露禅自称在陈家沟学的拳怎么与陈家沟人练得完全不同。二、武禹襄应该知道陈家沟的陈长兴怎么又偏偏跑去赵堡镇与陈清平探讨太极拳原理及训练方法,当年杨露禅好像不希望武禹襄学习他掌握的拳法。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当年杨露禅学拳一定是在陈家沟吗?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3-04 16:29
                      收起回复
                        济南市中区有一尹先生,练的是家手,他一徒弟讲起势,如同一斑。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9-11 06:11
                        回复
                          蒋林、张汉文两先生合编的书已经看到了,希望能再看到后续的东西。


                          15楼2013-09-12 08:20
                          回复
                            还没有学。。准备中秋去市区看看。这个不太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9-12 09:35
                            收起回复
                              2025-09-11 14:39: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谢太极牛犊老师推荐此文。 楼主 sdandgln 是无极索道老师以前的网名。 被盗用后, 用了无极索道。 本文以前看过, 感觉好像没谈入们练法, 但介绍了一个大提纲, 开了眼界。 不知我是否理解了?
                              @太极牛犊


                              IP属地:加拿大17楼2014-04-05 01: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