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所知道的杨派太极拳
刘习文
最近有人撰文谈杨派太极拳各派系繁衍情况,感触良深。笔者生于邯郸,长于北京,1958年,十五岁师从杨门四世弟子张虎臣先生,学习太极拳。愿将所习练、知道的杨派太极拳情况道出,以飨读者。
吾师张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京东通州人,解放前任河北省通州市(今北京通州区)国术馆长,毕生从事武术事业。先生传教的太极拳,始学于许禹生,继学于杨少候,民国十三年(1924年),又在北京致美楼磕头拜师,从学于少候三弟杨澄甫。民国十六年(1927年),澄甫师应陈微明邀,南下上海。所以先生言:他从杨澄甫学艺,拳技又多得自许禹生和杨少候。
杨派太极拳的三趟拳架套路
吾师张虎臣先生传教的太极拳套路有三趟:第一趟为太极拳养生架,门内称太极正路(以下称正路);第二趟为太极拳功力架,门内称太极家手(以下称家手);第三趟为太极拳技击架,门内称太极小式(以下称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定式名称、姿态、顺序为揽雀尾、单鞭、提手……等同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但式与式连结过程中的变化、劲道、速度及要求,却大不相同。吾师言:三趟拳架中,家手是杨派太极拳的基础架,正路是家手的简化架,小式是家手的应用架。
三趟拳架套路的来由及大概情况,据吾师所述,回忆如下: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许禹生功不可殁。许精通多门拳技,身兼几家之长,太极拳师从杨门二代嫡传杨健候,八卦掌得自董海川高足刘凤春,武术界中辈份较高;任职教育部主事,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不菲。自1912年起,许相继发起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著述《太极拳势图解》,并主编《体育》季刊。身为北平国术馆长的许禹生,理论与实践并重;行健会面向社会各界教授武术;《体育》季刊进行舆论宣传。是时,兆熊(字梦祥、号少侯)、兆清(字澄甫)杨氏昆仲应许聘,同在体育讲习所、行健会任教,但所授太极拳的形式、内容、方法及效果,全然不同。少侯得技于二伯父班侯,不善交际,所教家传太极拳难度极大,推手又哼哈作声,搭手即打即放,学者如坠雾中不知所措,虽喜其技却生敬畏之心,多不敢问津,这可能是少侯技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澄甫恰刚过而立之年,如其父健侯,温和谦恭,善于通达权变,他接受长兄教训,在教学中,不像少侯那样不问对象青红皂白,一味地“我学什么便教什么,我怎么学的便怎么教”,而是将家传太极拳的高难动作,或舍去或简化,进行改造,以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各种身体状况的学者。由于方法得当,故人人愿意学,乐意学。
杨澄甫生前只留下一趟太极拳套路,这趟套路不是杨氏的家传太极拳,而是杨澄甫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造架,或称简化架、养生架。杨氏家传的太极拳套路哪里去了?杨澄甫没传下来,只能去找杨少侯。少侯技缺少传人,不是没有传人,据资料记载,少侯弟子有田兆麟、尤志学、马润之、乌拉布、东润芳等人(见吴图南《国术概论》),但吾师言,得少侯枝最多者当仍属许禹生。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谈及太极拳源流时也说,“许禹生亦从少侯学。”身为杨健侯弟子,辈份上与少侯、澄甫是平列的,发现少侯有非常技艺,也要执弟子礼去讨教,千方百计学到手,这就是名高、位高、技高,仍能虚怀若谷,不断进取的许禹生的大家风范。
吾师张虎臣先生传教的第二趟太极拳—家手,得自许禹生,矫正于杨少侯。
家手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架。家手的揽雀尾,棚手去掉“三环”,
捋手去掉“套月”,即是传统套路的揽雀尾;家手的提手,去掉“左顾右盼”,只取“中定”,即是传统套路的提手;家手的倒撵猴,去掉“采挒肘靠”变手,即是传统套路的倒撵猴;家手的左右分脚,去掉“挂树”,即是传统套路的左右分脚。如此类推,将家手与传统套路,式式对照,杨澄甫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造、简化痕迹,处处可见。因此,吾师言:传统套路是家手的简化架、养生架,家手才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架。
刘习文
最近有人撰文谈杨派太极拳各派系繁衍情况,感触良深。笔者生于邯郸,长于北京,1958年,十五岁师从杨门四世弟子张虎臣先生,学习太极拳。愿将所习练、知道的杨派太极拳情况道出,以飨读者。
吾师张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京东通州人,解放前任河北省通州市(今北京通州区)国术馆长,毕生从事武术事业。先生传教的太极拳,始学于许禹生,继学于杨少候,民国十三年(1924年),又在北京致美楼磕头拜师,从学于少候三弟杨澄甫。民国十六年(1927年),澄甫师应陈微明邀,南下上海。所以先生言:他从杨澄甫学艺,拳技又多得自许禹生和杨少候。
杨派太极拳的三趟拳架套路
吾师张虎臣先生传教的太极拳套路有三趟:第一趟为太极拳养生架,门内称太极正路(以下称正路);第二趟为太极拳功力架,门内称太极家手(以下称家手);第三趟为太极拳技击架,门内称太极小式(以下称小式)。三趟拳架套路的定式名称、姿态、顺序为揽雀尾、单鞭、提手……等同于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但式与式连结过程中的变化、劲道、速度及要求,却大不相同。吾师言:三趟拳架中,家手是杨派太极拳的基础架,正路是家手的简化架,小式是家手的应用架。
三趟拳架套路的来由及大概情况,据吾师所述,回忆如下: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许禹生功不可殁。许精通多门拳技,身兼几家之长,太极拳师从杨门二代嫡传杨健候,八卦掌得自董海川高足刘凤春,武术界中辈份较高;任职教育部主事,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不菲。自1912年起,许相继发起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北平体育讲习所、北平行健会,著述《太极拳势图解》,并主编《体育》季刊。身为北平国术馆长的许禹生,理论与实践并重;行健会面向社会各界教授武术;《体育》季刊进行舆论宣传。是时,兆熊(字梦祥、号少侯)、兆清(字澄甫)杨氏昆仲应许聘,同在体育讲习所、行健会任教,但所授太极拳的形式、内容、方法及效果,全然不同。少侯得技于二伯父班侯,不善交际,所教家传太极拳难度极大,推手又哼哈作声,搭手即打即放,学者如坠雾中不知所措,虽喜其技却生敬畏之心,多不敢问津,这可能是少侯技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澄甫恰刚过而立之年,如其父健侯,温和谦恭,善于通达权变,他接受长兄教训,在教学中,不像少侯那样不问对象青红皂白,一味地“我学什么便教什么,我怎么学的便怎么教”,而是将家传太极拳的高难动作,或舍去或简化,进行改造,以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各种身体状况的学者。由于方法得当,故人人愿意学,乐意学。
杨澄甫生前只留下一趟太极拳套路,这趟套路不是杨氏的家传太极拳,而是杨澄甫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造架,或称简化架、养生架。杨氏家传的太极拳套路哪里去了?杨澄甫没传下来,只能去找杨少侯。少侯技缺少传人,不是没有传人,据资料记载,少侯弟子有田兆麟、尤志学、马润之、乌拉布、东润芳等人(见吴图南《国术概论》),但吾师言,得少侯枝最多者当仍属许禹生。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谈及太极拳源流时也说,“许禹生亦从少侯学。”身为杨健侯弟子,辈份上与少侯、澄甫是平列的,发现少侯有非常技艺,也要执弟子礼去讨教,千方百计学到手,这就是名高、位高、技高,仍能虚怀若谷,不断进取的许禹生的大家风范。
吾师张虎臣先生传教的第二趟太极拳—家手,得自许禹生,矫正于杨少侯。
家手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架。家手的揽雀尾,棚手去掉“三环”,
捋手去掉“套月”,即是传统套路的揽雀尾;家手的提手,去掉“左顾右盼”,只取“中定”,即是传统套路的提手;家手的倒撵猴,去掉“采挒肘靠”变手,即是传统套路的倒撵猴;家手的左右分脚,去掉“挂树”,即是传统套路的左右分脚。如此类推,将家手与传统套路,式式对照,杨澄甫对家传太极拳的改造、简化痕迹,处处可见。因此,吾师言:传统套路是家手的简化架、养生架,家手才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