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洋诗社吧 关注:8,787贴子:243,712
  • 3回复贴,共1

诗歌新闻(253):学诗应履三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诗应履三径
2013-02-26 09:42:4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第一径:掌握格律。格律是形式的对仗,平仄声组合的整齐化、音乐化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从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归纳整理出来的。目前,我们只能知其然,还不能说出它的所以然。但有一点可以说清,格律不是哪个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在诗歌的不断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逐步完善的结果。这一规律不外四项:押韵、平仄、字句、对仗。这四项既是学好诗词的基础知识,也是诗词创作的基本功,必须下苦功夫学好,才能为诗词创作打好基础。
格律,有句律、篇律之分。不论诗词,凡属单句的格律都称句律。在句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再组成篇律。突破诗的格律,不能靠死记硬背。词的格律,是一调一格律。一调表达一种声情。调与调之间无必然联系,各不相属。各调的篇律却有各自的要求,因词调繁多,要求各别,欲按某词牌也就是词调去作词,只能按词谱去作,所以作词又称“填词”。同是五、七言的句子,诗词的句律也不相同。但同字数的诗词句子,诗词的停顿是一样的,但平仄不同。在词谱中有的词的句子平仄不顺,不像诗那么顺口,是拗句。那与词的词律有关,也就是与词乐有关,不能用对待诗的平仄方法,随便把词的格律改顺。再如词谱中两仄相连,不能随便找到两个仄声字就填写,还要注意到字声,是上去声相连,还是去上声相连,词语中有一个字作领字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在词的格律中很多,但也不是任意找个仄声字就行,一般要用去声字,这也与词乐相关。在填词时首先要仔细阅读词谱,很多要求在词谱中都有说明。


1楼2013-02-26 12:15回复

    第二径:多读多背。要多读多背前人的优秀作品,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以先读某家的全集,要找比较好的选本,先读名家名篇。通过多读多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得到诗味,二是熟悉风格,三是积累词汇。得到诗味,就像一个人吃过并细心品尝某种菜肴,知其味道一样。所以很难想象一个人没读过几首诗,就会写出好诗来。不要以为只有写诗才是实践,要认识到读和背是初步的实践,也是很重要的实践。记得寇梦碧先生教人作诗时,先问你读过什么诗集,再通过一种行“飞花令”(酒令一种)的方法,进行考试,看你能背过多少诗。如没看什么书,也背不下几首诗,他便给你开个书单,教你先回家读书背诗,把圈过的诗都背下来,再来学。
    我记得入门学诗,他所圈过的诗都要背的,先师时常说上句,叫我们背下句,有时他说下句叫你背上句,倒着背,看你熟悉的程度。诗的题目不用背,但作者的姓名要背,主要是熟悉各自不同的风格。学诗先学五、七绝,再学五、七律,古体诗不用背,熟悉就可以了。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这就是说,能够识别诗歌的味道,方可以读诗。司空图是用“诗味”来说明文学艺术的美感作用。因此,“味”在这里就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审美概念。在多读多背的过程中,自然不断地得到美的感受,当这种感受丰富了,深刻了,那么审美的能力便随之提高了,同时会逐渐形成审美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才能从各异的美感作用中,识别诗美的不同风格。这就是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熟悉风格”。得到诗味是熟悉风格的基础,“熟悉风格”是得到诗味的继续和提高。在多读多背的过程中的另一个收获是,熟悉了典故,积累了词汇。从各种文学样式的作品来看,各自有其使用的语言范围,有的可以通用,如词的语言可以入诗,但有的诗的语言不可以入词。但说唱文学的语言,就不可以入诗词。如果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完全可以通用,那么各种文学样式之间,就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了。因此,诗的语言要从诗词中来,一些文赋中的词汇,接近诗词的语言材料也可以用。为更多地掌握词汇,可将词汇分类记于另纸,并时常整理,同时,还可以借助类书。类书是作词填词的工具书,大型的有《艺文类聚》、《渊鉴类函》,小型合用的有《诗对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由田松青、胡真主编,收词丰富且有二言至四言的诗对,分类合理,便于检索使用。大型的不宜初学使用。这样时间久了便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抒情达意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会由于语言的贫乏而受到格律的束缚,使自己由格律的奴隶变为格律的主人。


    2楼2013-02-26 12:15
    回复
      2025-08-01 11:49: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楼2013-02-26 21:21
      回复


        IP属地:河北5楼2013-02-27 0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