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医友吧吧 关注:429贴子:2,761
  • 15回复贴,共1

郭正勋谈杨氏太极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介》
郭正勋,1954 年 11 月出生在嘉义,自六岁起便跟的家族练习拳击,少林拳启蒙老师为李孔延,李云腾启发了跆拳的学习,上了辅仁大学体育系更专攻跆拳道,一路走来获得了跆拳七段的段数,此外亦跟陈阿明、卢文锦、郑显气等武术名家学习武术,为求武术的实战性曾参加不少搏击散打比赛,在不断的研讨学习与经历大小挑战与竞赛,深感中国传统武术的奥妙,在接触古传杨式太极拳后,让他更深深的着迷,并进而期许发愿终生专研。
1995 年开启了他与古传杨式太极拳的不解之缘,当时听蓝清雨讲解与示范太极拳的精义,深深感触到这是一们高深的学问,虽然之前已经跟过十位太极拳老师学习,但没有这次令他感受如此深的震撼,古传杨式太极拳每一招式都有其口诀、内功、拳理及运用,当时虽仅仅是二十二式的拳架,三十分钟的盘架子,却开启他前所未有的太极拳经验领域,之后每星期六便前往学习。
  之后前往北京拜会魏树人,在经交谈之后,为了应证古传杨式太极的实用性,郭正勋先生使出了全力攻击,但终究不能伤及魏树人半分,而魏树人的发劲攻击,郭正勋先生不仅无法转化掉劲道,更不知此劲道何时所发,被劲道发出时除身体弹飞出外,五脏六腑有碎裂的感觉,但是其妙的是之后又觉得通体舒畅,对于古传杨家太极拳的精妙更深感佩服不已,事后数次前往北京向魏树人请益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内功劲法,魏树人后来受邀到台湾来宣扬古传杨式太极拳,郭正勋先生也如愿的于 1997 年 1 月 12 日在台北正式依古礼拜师,为杨式太极第六代传人,是魏树人第 17 位弟子。
  古传杨式太极拳为杨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之子杨建侯传汪崇禄,其子汪永泉传魏树人,观郭正勋先生演练太极拳,拳架高动作紧凑,讲究「意在先」、「以意导形」、「招中有术」、「术从招出」,与人揉手,意不在手、不在彼,在彼之前、后、左、右、上、下,这样便不会跟对手相抗,可以随处随意空化掉对手的劲道,意念招式配合阴阳之理,动作上升就会有一个螺旋下降的意念,同样的有前进的动作就有一个后拉的意念。
  所以郭正勋先生说古传杨式太极拳精妙难解,深奥奇妙,随时都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体会就有一次的境界,让人身心舒适与喜悦,他认为古传杨式太极拳每个的动作、招式与劲道都符合太极拳拳经与拳论,并且可以实战,不是空有理论的拳架,注重人的意、气、神,练习须能配合天、地、人三才之气,目前他觉得学习以来身体改善非常的多,常常有轻松自在的觉受,希望能将此宝贵的拳法发杨光大,薪火不绝的传承下去。
1976年.开始学习太极拳.刚开始是跟苏笠彰老师学陈延熙前辈所传的陈式老架.后来断断续续又跟了9位老师学太极拳.1993年.经由朋友介绍.在台北市跟蓝清雨老师学拳.1995年9月.蓝老师推荐.到北京拜访魏树人老师.跟魏老师聊了几小时.无法理解.隔天再见面.还是听不懂.要求一试.以前所学.完全用不上.才迷上杨式太极拳汪永泉师爷传下来的巧妙太极拳.发愿终生学习.转眼间.已经快20年.
我认为无论那个门派都好,都有优点,有高手,有时是我们没碰到而已,因缘未到,只要你好好练,练到程序,谦虚点,多说好话,多做好事,福气跟缘份就会到来,有些修得很好,有真功夫的人,他也在择人而传,名师好找,明师难觅,真师难求,但是因缘俱足,他会找上你,我相信我们漯世都在修行,每个人都有佛心道性,武术练到程度,也是开发潜能,修行,武术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修行更重要,这是我的经验谈,我碰到太多,我周遭朋友也是,大家可以思考!
联系如有时间.会到处走.可以约见面.大家善意的交流.一起研究.台湾手机 886982578342 内地手机 18666159366。
《网络集锦以便学习》


1楼2013-03-05 13:17回复
    我有一些想法,想说一下,请自认太极拳高手级之人思考一下,多练,多交流是否需要。 听说,听过,知道,理解,体悟,同门研究,应用,应敌,实战,是不同的. 会打拳架,并不代表就理解拳理,劲法,心法,应用。应用还有很多层次,跟自己同门或学生练,是一回事,示范,表演也是,跟不同门派,不同对手交流又不同。人家客气,礼让你,或是不让你,甚至想羞辱你,又不同了。碰到比自己功体强,技术好,经验丰富的,又是一回事。上擂台比赛或是遇到凶狠毒辣,功夫又好,速度又快,踢打摔拿技术全面的各派高手,又是一回事,练出真功夫.要时间.要花心血的.我个人观点!
    很多练太极拳之人常被误导说,(太极拳只要好好练拳架就够了.太极拳只有一种劲,叫太极劲。太极拳最厉害,只要好好练,就能天下无敌。)有很多太极神话,我以前常听到,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跟认知,没有对错,传承,层次,境界,而有认知上的不同,我跟了很多老师学拳被批评,我到处交流也被批评,唉,也许这就是网路文化吧!
    《进》 人推我进.不是自己前进.借外势.
    进是人家推著我.我被推进.不是我自己主动前进.借身后的气势. 所谓借外势.但是必须有开合相寓.也就是同时要有退后的意.身体完全放松.开中寓合.这个退后的意.可以在脚底.可以在胯圈.可以在身中垂直线.可以在钟鎚.也可以心吞意纳.胸空背融.加强背后的气势.四正或是四隅来摧发对方.才能真正放松,不要刻意用己身之意我进我退.才不会失掉中定。再往下练.身后有数十.数百人推我之势.我在身空.心静.神定.借势.顺势.应势来摧发对方.身体放空.但意念的球碰壁.钱投鼓.鼓荡劲.点中求.随时都可以用出.否则也会被对方伤害。
    《退》. 人拉我退.不是自己退的.借外势.
    退是人家拉著我.我被拉退的.不是我自己退的.但是要有前进之意.也就是合中寓开.都是借外势而为.本身才能真正放松.但是切记开合相寓.意想我身后有数人拉我的尾闾连接的一条绳子.我被拉退.不是我自己退后.所谓借外势.我处於非常放松的状况.随时可以应敌.但是同时要有开的意.所谓合中寓开.恩师说退步容易进步难.要以退为进.千万不能乱退.退是为了取得更有利的机会.但是退的同时要有通出.跟透到对方身后劲源的意.等练到程度时.是借身后数十.数百人拉之势.作用在对方.我体放空.形不动.也不管.这就是所谓退之意。
    《顾》. 是发出一个念头.心法.劲法
    发出意念.心法.劲法.对方不动.我不动.对方欲动.我先动.得机得势时.我才可以先发制人.练到程度时对方眨眼、心跳、呼吸、心动都可以视为敌动.都可以催发对方。
    《盼》. 是期盼对方有所回应.或是因应对方的回应.顺势.借势.应势.破势后.做出适当的处理.练到程度.可以后发先至。
    《定》 是神定.神在内.意气在外.先练出中定.所谓中正安舒.练到程度.身体要放空.不管中定.只管神定.才能巧妙应敌。
    《松.散.通.空》.
    (散) 横散 (松) 竖松 (通) 内外气自然转换.所有太极理法.心法.劲法.应用.理解透澈.阴阳相济.内外相合. (空) _不是放空.是练到程度.应物自然.真空妙有.理法.心法.劲法.理解透彻后.因敌变化.自然因应.不是主观意识的行为.所谓无意出真意.
    竖松.横散.内外气自然转换.应物自然.真空妙有.是练拳.四大要素.恩师强调.刚练时绝对不能放空.空就是没有.要练到程度自然而成.奥妙是练出来.自然而得.追求不得.奥妙尽在时机中。


    2楼2013-03-05 13:23
    回复
      2025-11-19 20:56: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谓三道气圈.是肩圈.肘圈.腰圈.胯圈.是汪师爷晚年所传老六路的基本功法之一.从起式.到收式总共89式.每一式都以三道气圈为基础.衍生出三连及六断架.结合肘圈.立圈.平圈.斜圈.大立圈.大平圈.大斜圈.应用开合相寓.方圆相生.正隅相化.曲直相求.快慢相匀.两膊相系.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原理.构成一个立体的太极拳架构及思维.这三道气圈是意念及气势所构成.随著正确的练习.会逐渐巧妙..只有舍弃力气.意气才能越来越强.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结合内外气所成.只有内气.第一.容易损耗.第二.容易被对方察觉.第三.太渺小了.等练达一定程度.自然与天地相结合.轻松自在.无我无为.也才能称为真正的太极拳.三道气圈是基本功法.一定要结合很多东西.相辅相成.随时可以出现.随时可以消失.分散.旋转.变化.没人指导.没练过.没接触过很多人会说很玄.三道气圈.它是由练习拳架.揉手.太极功.自然生成的.练习拳架时.从起式开始就是在练习三道气圈.在拳架练习过程中.不断的训练平圈.立圈.斜圈.小气球.大气球.集中.分散.旋转.聚集.消失.从起始.运行.终点.变换.这些拳架练习过程中.在定静中运转.变化.练习太极功时.神.意.气的训练也是不断的练习三道气圈.练习揉手时.没有三道气圈这个基本概念及三道气圈的巧妙结合.应用.揉手就无法有所成就.
      (开合相寓). 开合相寓.简单说是阴阳吸斥.对拉拔长.所谓双向力.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它是同时的.可以双向.可以交叉.可以曲直相求.也可以旋转.来回立体交叉循环著.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实用的。
      杨式太极拳揉手 :
      杨式太极拳揉手的基本应用心法是(集中.分散)在进.退.顾.盼.定的合理基础上.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配合滚.错.折.磨.搓.等劲法.结合无形与有形.(阴阳).把所有杨式太极拳的技巧.劲法.心法.综合运用。
      《顺势》
      意在对方来势之顶点的边.或对方身后.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其最后的运动方向.跟对方来势的方向是一致的.一般人可能会把意集中在接触点.或是对方身上.这样容易顶丢.也会吃到对方来劲. 等程度高时.应该从对方身后引之.或是意在对方劲端之后或是边.使对方无法使出威力.再顺势引发之.顺势用在自己身后比较危险.当两方实力相当.对方程度又高.你把意放在身后要顺势很难又危险.因为顺势是对方已发.我顺势而为.要是你比对方程度高.那你高兴怎麼作都可以.
      《借势》
      两方实力相当时化一半.留一半打人.借势.就可以放在身后.身后分散.化一半.留一半打人.我要借对方之势.但是无法全借.要化对方之势.也无法全化.除了对方太差.或是对方客气.跟你配合.所以我最好是化一半.留一半打人.等程度高时.化一半.另一半同时还给对方.但这只有心意作得到.形是做不到的.借势.所谓后发先至.所以借势.我最后的运动方向可能跟对方来势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破势》
      应用时.避实就虚.用意气截.分.引.化掉对方来劲.可以在对方中节.根节.心中之珠.背后劲源.或裆下钟锤截之.意念要快.气势要强.要小心.身外要练出护体的意气来.我们是球碰壁.钱投鼓.鼓
      《应势》
      是因应对方来势.接触点分散.身体放空.只管身外的意气.占空间.不管身体.避实就虚.以虚带实.利用自己周围的空间思维.因应对方来势.作出反应.引发对方.所以应势所作出的运动方向可以是不定向的.
      《荡劲》.点中求.有以待之.就不怕对方发冷劲.破势后再催发对方.


      3楼2013-03-05 13:36
      回复
        转贴一些汪师爷的功法.给大家参考! 汪永泉老师曰: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
        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
        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
        一接点中求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
        有几种情况:
        一、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
        二、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力已发出一半时,则应当把对方的劲端引向自己的虚点,使对方失中。
        三、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已完全发出时,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中心,则应当错开对方的劲头,由实中找出对方虚点,把自己的劲贯通到对方的落点而击之。
        为此,必须做到:灵机于手、灵活于腕、劲发于肘。这样才能懂劲,才初步具备和对方接手的条件。灵机于手于对方一接手,在这很小的接触点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听出对方的劲源。若接的点不合适,要及时变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点,也就是能贯通的点,谓之懂劲。
        灵活于腕腕要与手协调一致,听出手接的劲合适与否,判断要或不要。如果不要,腕一动,把对方的来劲引向其它方向,使对方失中。谓之化。劲发于肘要用肘给腕、手做后援。手若问通路线,肘就要及时把劲输到手:腕若把对方击来的劲头化开,肘就能及时出劲还拳:若腕一活把对方的来劲引向虚点时,肘就应及时配合去路,引出方向。一接点中求歌诀上下含于内,往返在其中,漂浮求奥妙,混元易理通。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偶遇面碰面,及时松开变。
        12.点劲原理:
        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点得球皮混无转,难得球心莫追求。
        欲得球心不非难,刺破球皮球难转,球停自有重心在,再等球动刺位还。
        点到重心要漂浮,听出彼劲是要求,点劲原来为懂劲,一切全在下手求。
        下手得点如新接,变何方向要识别,要何点法须慎重,变换虚实要灵活。
        点劲虚点不过腕,实点一贯串,点到重心时,换点位不变。
        点劲如针刺,刺皮不刺骨,皮骨本相连,刺骨皮自堵。
        点劲若遍千斤重,点位不移待敌动,敌动虚实必自露,扭转方向返回刺,再次仍过重心时,屈指引起加弹刺。
        点位面中寻点点有面,面中点,点中面,面中得点待敌变,点中遇面即时断。
        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若能一接就是点,屈指引起再点断。
        面中点,点中面,面中有点点有面。面即点,点即面,点面混合不须换。
        点变面,面变点,悟透点面理难辨。
        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纵让你能千着变,此时也难在转换。
        点是螺旋的结晶,面是意气的边垣,若在外形求下去,枉费功夫莫猜疑。


        4楼2013-03-05 13:42
        回复
          (五)冷劲
          冷劲属于击劲之内。发冷劲是突然的,是在对方不得已和不能防备之处突然击之。发出击劲时到对方身体上不伤皮肉而击到内脏,使脏腑损伤。若击到四肢上,使外边不伤而伤骨髓。但是,自己在身上多偏于用手背发击冷劲比较顺利,不可轻易用之。(例如用手击豆腐,只许豆腐碎,不许豆腐倒)。
          平劲
          平劲分实平、虚平两种
          1、实平实平是有形式的练习,在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由起式,运行到姿势的终点,都要以平为主,不论身形手式和姿势高低,都要平线对准要去的方向。这是有形的平线,谓之实平。
          2、虚平虚平是无形的,一切都是假设的。在练习拳架时,每一个动作的外面都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平点:随着姿势高低和转动,在手外也都要有一个平点。手和平点当中是意,即似接非接,似连非连,忽隐忽现。主要是要把平点放到虚点上去,不要让平点碰到实物上,因此平点必须轻灵变化,但平点虽轻,却要无坚不摧,使出要有力。
          平劲的使用方法
          1、平引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不要使对方劲力完全落空,手中掌握的平劲,应保持存在不变。
          2、平纵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旋迥逆流,朝对方劲源击去。
          4、手得到平劲后,要时时掌握住对的劲源,随时寻找进击对方劲源的机会。去的时候,竖起自己的手肘,变为立圆就能发放出平劲。手得到平劲后的击引放松


          6楼2013-03-05 14:02
          回复
            我的太极群1154398 欢迎真正对杨式太极拳有兴趣的武友加入。一起研究。谢谢!
            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经由正确的练习途径.结合意念与气势.做出合理的应用与变化.练至功深时重外不重内.内与外合.借对方与四面八方的气机.气势.能量.是一种增补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不是损耗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且它重意不重形.重外不重内.随时可以变化.比较不易被对方察觉. 以后才能入自然.因敌变化自然因应。
            发劲可细分为分尺.寸.分.厘.毫劲.能练至如此.才能说太极拳有所体会跟成就.应用心法简单说分两种.先练避实就虚.等程度高时视实为虚.两种灵活应用.在接触对方之前早就在对方身后分散.接触对方时.自然产生一种松散的掤劲.得机得势时再顺势.借势.应势摧发对方.来劲最好不要给过睕.过肘.只要来劲渗透进来.化一半.留一半准备摧发对方.摧发时.记得留四分之一的缺口.我们只打四分之三.
            我所练的是开胸.不是含胸.胸口里头像两扇门向里面开.但是先决条件是背后劲源一定要先松开.背后劲源没先松开前.胸口不能开.这是初步.再来才能学习胸空背融.这是杨式太极拳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关於沉肩坠肘.我的理解是松肩.甚至於不管肩.只管肩圈.意寄在肩胛骨.配合开合相寓.肘意可堕.肘形不可刻意的坠.肘形下坠太多.就会有断掉凹陷处.会给对方可趁之机.要练出肘圈.对方来劲.不能过腕.不能过肘.万一过肘.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这是我们杨式太极拳的心法.很多人把武术的心法跟练法加到杨式太极拳上来.但是因为没有人理解.所以会造成学习者偏差.技巧性不足.斗力.到处是菱角.运动伤害...等.非常可惜.万一碰到高手时无法应付对方.
            分清虚实.是把自己重心搞清楚.还是把自己的虚实搞清楚.我认为要明白何谓(虚.实).虚处.实处.假的.真的.重心是随著意念.因敌变化自然因应之.但是要开合相寓.大家都把分清虚实搞成把自己的重心分清.我要分清别人虚实.我自己虚实因敌变化因应之.我绝对不给对方明白我的虚实.要是把虚实变成放在脚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甚至会造成膝关节的伤害.或是腰椎的伤害.尤其是有外力的状况.所以要小心.分清对方虚实.不是分清自己虚实.
            分清虚实以后.先练避实就虚.以虚领实.以虚带实.先破势.得机得势时.再顺势.借势.应势摧发之.敌不动.不能出手.切记!
            练到程度时.可视实为虚.随心所欲.只要你高兴.无坚不摧.但是要记住.己空才能空人.所谓身无形.手无相.全身是手.手非手.开合相寓.内外相合.应物自然.真空妙有.没有筑基.按步就班.由无意到有意.刻意.意淡.到自然.最后才能放空.再经长时间不断的焠炼.才能达到大成就.奥妙是练出来.自然达成的.是别人感受的.奥妙是追不得的.
            太极拳是意气之功.气势要中正安舒,用眼袋观之。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视动为静.动静相合.
            谨守松散通空的原则,身外随时可以有球碰壁.钱投鼓.鼓荡劲的意念.是练点中求,点边行之前必须先练出的心法.劲法.没有这些基础功.所谓没有这些应用的意气.无法先求自保.想练点中求.不小心.会被敌所伤.没有练出心劲.也无法练点中求.所以神.意.气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与人揉手时.我是接劲侧.而不是接劲头.对方来劲.我只管对方劲端后面.旁边.最好不要接顶点.来劲太强.在来劲还没爆发前可以用截劲.分劲.引劲.断劲.离劲.化劲这些心法跟劲法来因应之.
            别老是往脚下松沉.没接触无所谓.要是跟对方有身体接触.对方程度高.实力强.对方来劲又是打透劲.松沉是无法处理的.所以最好化到身外.多一点松散.当然真正的空化应用是对方将发未发之际.当对方劲已经发出.就要接.分.截.离.断.引.空...等心法来配合.危险时用滚.错.折.磨.搓等劲法.手法来化解.
            走化是不得已的.生命有危险.当然要走化.但是先别练走化.先练空化.杨家所谓化而不走.化即是发.化得好.发的契机就已经出现.虽然空化是高阶的东西.但是我认为应该先练空化.走化是不得已的.有人说.因为我身体壮.有本钱.不用走化.但是我跟人交流这几十年来的经验.应该先练空化.用得好不好.会不会用没关系.但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有正确的观念.立体的分散到身外.往空处分散.或是化一半.留一半还给对方。
            I


            7楼2013-03-05 14:13
            回复
              揉手时要灵活应用滚错折磨搓劲.程度高时.用的是混合劲. 不是单一劲.容易化解对方攻势.对方也比较不容易因应.集中.分散灵活运用.巧妙的应付对方.顺势催发。
              滚、错、折、磨、搓、劲法
              是为揉手基本功和劲法. 也是在应敌时应用的技巧.这些是意气的变化.手法自然相应.阴杨相济.内外相合.也是轻松自在的揉手应用技法.变化万千.先单练.以后混合应用.甚至是混合劲.
              杨式太极拳特殊的内功心法
              在松.散.通.空的基本心法下.由气在人中.练到内外气自然转换.最后意气透体而出.变为人在气中.内外相合.三道气圈为基础功.衍生三连架及六断架.球碰壁劲法.钱投鼓劲法.鼓荡劲.是入点中求前必须先练好的筑基功法.没有这些筑基功.无法先求自保.想练点中求.不小心.会被敌所伤.没有整合神.意.气.没有练出心劲.也无法练点中求.所以神.意.气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盘架子时.保持平准.随时在松.散.通.空的条件下.谨守起始.运行.终点.变换的原则.定.静中.轻松自在的打拳.动中求静.静犹动.揉手时也是如此.心静下来.随时找舒服.
              意在先.意动形不动.甚至把形压抑住.心静很重要.切记.空化.别先练走化.先守规矩.把中正安舒练好再说.心中十字是基础.也是练己身的平准.所谓立身中正.练到程度当然要放空.但是在放空前.十字要移到身前应用.可以扩大.缩小.分散.集中.前移.后退.错位.消失...等.但是我只管一个.而且只顾一方.灵活运用.刚练时管两个容易分心.等程度高时随便你.你高兴怎麼用都可以.
              三连是基础.六断是应用.各有优点.其实都是意气之功.练到程度以后不要在身体跟招式上太著意.著相.
              所谓三道气圈.是意气之功.它是由练习拳架.揉手.太极功.自然生成的.练习拳架时.从起式开始就是在练习三道气圈.在拳架练习过程中.不断的训练平圈.立圈.斜圈.小气球.大气球.集中.分散.旋转.聚集.消失.从起始.运行.终点.变换.这些拳架练习过程中.在定静中运转.变化.练习太极功时.神.意.气的训练也是不断的练习三道气圈.练习揉手时.没有三道气圈这个基本概念及三道气圈的巧妙结合.应用.揉手就无法有所成就.举凡种种都是与三道气圈有所关联.这是汪师爷晚年传下来的.不是魏老师发明的
              神意气是太极拳练至功高时巧妙的运用.用语言文字无法形容非常清楚.是杨式太极拳练到大成就时内劲与外势巧妙的结合.属於阴中阳与阴中阴巧妙的变化.这不属於劲变.而是劲变前的契机运用.先把意气练好.合理巧妙的意念.浩然的气势.不要贪眼前的小便宜.用蛮力.抢位置.占先机.以意领形.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意气容易变.不露形.练气势.占空间.得机得势时再催发对方.以后才能有所成就.
              所谓意气之功.它是经由正确的练习途径.结合意念与气势.做出合理的应用与变化.练至功深时重外不重内.内与外合.借对方与四面八方的气机.气势.能量.是一种增补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不是损耗性的练习与应用.而且它重意不重形.重外不重内.随时可以变化.比较不易被对方察觉.以后才能入自然.因敌变化自然因应.
              练习杨式太极拳刚开始要先求平准(也就是横竖).所谓立身中正.然后在定静的基础上(心静.形定).在松.散.通.空的必要条件下.才能开始学拳.一切以意领形(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明了进.退.顾.盼.定的真正函意.九大理法必须有基本认识.八种基本劲法也应该明白.配合三才.五行.才能开始学拳.这应该是比较正确的途径.
              有机会.我陆续把一些个人认知.写出来.给大家参考.杨式太极拳是意气之功.是练出来的.不断的练习.不断的交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提升.不进则退.武友有疑惑.可以提出探讨.因为汪系比较不同.没有接触.可能会误解.甚至无法理解.我是过来人.早期听恩师解说.三小时.听都听不懂.后来跟恩师试手后.才迷上这派.有机会可以跟大家见面.当面交流!


              8楼2013-03-05 14:13
              回复
                我个人认为杨式太极拳劲法很多.各有巧妙.各有用途.除了八大劲法外.空手最少还得练出六大锤.六杆.七枪.鞭劲.针劲.箭劲.拽炸劲.腿劲.进退.攻击.闪躲.身法.步法.技法.劲法也能灵活应用时.才能说杨式太极拳的武术价值已经有所成就.
                根节劲.中节劲.梢节劲.三节劲可以单练.最后再整合.最后还得练出透劲.穿透.贯穿.侵渗.牵引.爆炸.点刺.螺旋.
                肘微张.肘不张.肩不松.肘意可以下沉到腰圈.肘形不要刻意下沉.因为会造成断掉.凹陷.容易被对方所影响.松肩.而不是沉肩.肩胛可以开合.吞吐.脊内劲可以上提.跟肩胛劲整合.腰内劲也可以上提.一起结合.也可以下沉.跟胯圈或腿劲结合.得机得势时.再摧发对方.
                马步.蹲马.坐马.骑马式.有很多说法.汪系所传.臀似坐.我们蹲下去时.一面向四面八方松散.最好不要给身体或膝关节造成压力.最后臀部犹如坐在马背上.或长板凳上一般.不能再往下深蹲了.当然.年轻人.练习腿部肌力者.或是练习表演套路者.可能要有更大的活动性.抗压性.但是切记.千万别受伤.因为膝关节轫带很容易受伤.别为了练功.造成一辈子的伤害.年纪大时.酸痛不已.甚至需要开刀.剧烈运动过后.膝关节的保护跟保养.一定要注意.
                上面所放上来的,都是这十多年来,我学习北京汪永泉师爷,魏树人恩师的心得!大都是以前写的!当时体悟不深,写得不好,不对之处,请原谅!这几年,忙著做生意,耽误了练习,去年,整年都在教太极拳,体悟更深了,有机会再上来跟大家研究!谢谢!
                太极拳!个人认为,没有对错,只要不受伤,不会有坏的后遗症,怎麼练都可以,传承,层次,认知不同,会有不同的体悟!没有接触,没有交流,妄加评论,不好!人,只要用心研究,下功夫去练,都会有所提升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交流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想出来的,太极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法有破,没有绝招!不进则退!融入生活,开发心意,开发潜能,太极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用心练,更用心研究,练出巧妙的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尊重前辈是应该的!但是别把太极拳神化,把老师神化!
                能不断提升,只要身体情况允许,还是得学习点应用技术,有机会,还得找同门或师兄弟,学习,研究,有机会,有能力,找善意的人交流,光自己想像,万一碰到状况或压力,有时会紧张,很多技巧可能用得不好,变化性也差,个人意见。

                第一 四面八方的松散意,无数层的松散.支撑八方.专主一方.竖松横散.立体的松散意。
                第二 在开胸.张肘.塞腰.鼓腕的基本原则.松.散.通.空的态势下.松散到体外形成的肩圈.肘圈.腰圈.胯圈.等气圈.
                第三 身体中心有下去的意,同时四周有上来的意.掤起.
                第四 心中有下去意,对方劲源后,胯圈后有掤上来,带旋转回来(掤挑).所谓一沉著.
                第五 自己身后的掤劲到极点转为按劲,身后的按劲到极点转为掤劲.肩圈平圈或弧圈下按,胯圈平圈或弧圈向上掤起.肘圈自然相应.
                第六 周身弹簧意亦是掤劲.从无数意气所形成的弹簧接触对方来劲或来意.随时可以从弹簧心通出。

                掀盖之意
                第一 意念从身后或身前走四隅.先走下面二个弧.再走上面二个弧,双手发顺逆缧旋,从中间穿透. 扶透到对方身后劲源后来催发.先下后上.掀箱盖之意
                第二 意念从身后或身前走四隅.先走上面二个弧.再走下面二个弧,双手发顺逆缧旋.往下穿透到对方身后的箱底来催发.先上后下.掀箱盖意
                第三 意念从身后或身前弧形的井字形包围对方..肩圈.胯圈.有两二道平圈包围对方.再从自己身后有二道立圈包围对方,形成弧形的井字形的包抄.所谓憋发.两手发顺逆缧旋.透到对方劲源后来催发对方。

                第一 无数平圈包围到对方身前.再用上下相随的立圈.来催发撞击对方.平圈立发。
                第二 先无数平圈包围住对方四周,再用立圈来催发对方.平圈立发.上下相随.带著对方的中心走。
                第三 先包围对方四周.再用无数的平圈来催发对方.但要有开合相寓,借对拉后瞬间交叉的劲道来催发.所谓发劲如放箭.上下齐进 。

                肘意坠向腰圈,肘意坠向腰圈如沙漏状.顺势而动.曲直相求。
                第一 采到对方身后的意.曲直相求.
                第二 采到对方手下方的意.曲直相求.
                第三 采到自己身后的意.曲直相求.
                第四 彩虹意,弧线两侧下来,带旋转意。
                第五 如秤头滑下去.形体动作与它自然相应.避实就虚.以虚带实。

                所谓曲直相求.曲直混合劲.弓弦混合劲.避实就虚.以虚带实. 有平挒.斜挒.斜上挒.后挒.
                太极拳传承不同.各有巧妙.都值得学习.没有对错.有法有破没有绝招!唯有用心练习.练出巧妙的太极拳功夫!


                9楼2013-03-05 14:19
                回复
                  2025-11-19 20:50: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感谢你!我只是个武痴!文笔不是很好.网路也不敢说太多.抱歉!


                  10楼2013-03-07 00:59
                  收起回复
                    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去打架


                    IP属地:广东14楼2014-02-02 1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