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义位于宜兴城区西北24公里,东滨滆湖,北邻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东安界,宜兴至常州公路穿境而过,是宜兴市辖区的一个边缘集镇。
丰义,昔名蒋元庄、蒋庄,养鹅墩。丰义地名来历有二说。
一说:宋《咸淳毗陵志》、《蒋氏宗谱》载,宋乾德三年(965) 亭侯蒋澄后裔蒋幼蟾因梦月落滆湖西,故自五牧徙居该村。蒋氏世代为官,为宜兴望族。蒋幼蟾秉承良好的家风,“质直好义”,与人友善,经常将自己的钱物财产资助当地贫困的乡邻,且从不显示自己对别人有帮助之恩的神色,“瞻给无德色”。其子蒋宏谨亦以“行谊著称”,不惜散尽家财,二十三岁早殇后,家境已“寠甚不堪”。《咸淳毗陵志》载:其妻史氏“生子五岁而寡,时年二十有二,誓不嫁,诲子以学,孙堂仕显封庆国夫人。初居滆湖寠甚,朝纵去、暮揭竿于岸则毕集焉”。《宗谱》云:“节孝之后,必有达人,岂虚言哉?”正是这位节妇蒋史氏的义举,为宜兴蒋氏一族注入了清新而又强劲的生命力,让这株有着千年根基但已现衰老的大树,再次长出了新芽。蒋之奇为感念曾祖母的恩德,特赋诗一首曰:“凌风泛浪白于云,野放湖中晓至昏,一举招旗毕来集,至今人号养鹅墩”。
时人念其姻亲恩义,“宋初改名丰义”。
二说:元末明初,天下三分。陈友谅据荆襄为汉,朱元璋据金陵为吴,张士诚据姑苏为申。臧林的储昂霄与陈友谅相善,义结金兰,共谋大业。陈友谅自立为汉王,封储昂霄为英武大元帅。朱元璋为一统天下,用谋打败了陈友谅,又将储昂霄擒获后绞杀,其子储伯度为避满门抄斩而逃至丰义,被蒋杰(蒋氏第九十九世孙,字人凤)收留门下,入赘为婿,为储氏繁衍留下了一脉。自此,储氏代兴,蒋氏日衰,后人为念姻亲恩义,乃更名蒋庄为丰义。
丰义是个人杰地灵之地,读书之风世代尤盛。宋时,徙居丰义的蒋氏因重视教育而以才名显,出现了盛于汉、盛于唐、尤盛于宋的第三个人才高峰,兄弟子侄二十多人考取进士、位居朝廷高官。蒋堂、蒋之奇、蒋璨、蒋兴祖、蒋贞淑(蒋兴祖女)、蒋芾、蒋重珍、蒋捷等人名重一时,望重乡邑。时至明清时期,储氏一族崭露头角,应试入榜的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等人才比比皆是。或“五凤齐飞”、或“三凤齐飞”、“前五凤”、“后五凤”、“后三凤”、兄弟同科高中的事例一时传为佳话。故在官林地区曾有“南史(义庄)北储(丰义)”之说,足以窥见当时丰义人才之兴旺。曾经挂在丰义储氏宗祠“敕封江南第一家”的乾隆皇帝御题匾额;西栅门口罗砖石刻的乾隆御书“儒林里”,东栅门口的“西滆名家”;现存的“迎巽巷”、“贺家弄”、“构思弄”、“进士弄”等地名;
“凤凰桥、独石庙,玉带河、韭菜桥,井栏圈、十八条,湖西草堂十八窖”的民间俗语以及大量历史遗存,印证了丰义人文荟萃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民国初年创办的市立第三初级小学和女子学校(后合并为丰义小学),反映了丰义人重视教育、人才为先的理念。从丰义走出的中科院院士、当代著名光学专家薛鸣球以及遍布全国各个领域的丰义籍的当代知识分子,继续为丰义增添新的光彩。
丰义街东、纵贯南北的孟津河,在历史上是一条连接常州的黄金水道。丰义依水而居,得水而活。常州至溧阳、常州至宜兴的轮船通航后,丰义成为进入宜兴西北境内第一个“活水码头”,自然也成了附近村镇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自东向西一华里左右的街道,遍布了各类商店和公共服务机构。至解放前后,丰义仅茶水业(茶店)就有十多爿,可以想见当时丰义的热闹程度。宜兴原属常州府管辖时,信件邮包只要注明“常州西门外丰义镇”即可收到。
丰义在历史上曾多次建立过治所。解放后,作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丰义镇区开始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1976年,在原有乡办综合厂、农机厂的基础上,丰义乡办工业开始起步,第一个乡办骨干企业----轧钢厂正式投产。1983年,金属材料厂(金辉集团、江润集团的前身)开始运行,以后又相继创办了铝型材厂、气流纺纱厂、护卡膜厂、缝纫机针厂等重要骨干企业,形成了有色金属、农机、机针、化工、纱锭、绣品、注塑、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蜂皇牌机针被省和无锡市列为免检优质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