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吧 关注:2,793贴子:188,526

【相关人事】太子建成交游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太子


IP属地:江苏1楼2013-03-20 15:47回复

    这一篇帖子主要是考察太子建成的交游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较为深细地发掘其本传之外的事迹、行踪。又,《管子·权修篇》云:“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通过对其交游的考察,亦可以从侧面印证太子建成的为人。
    一、河东时期及以前:
    1、李安俨

    两唐书无传。《册府元龟》卷七一五:“李安严与隐太子同取郑氏,因事东宫。及建成败,率兵拒战,太宗以为忠于所事,故渐任用之。”卷一四七:“(贞观)十七年四月,中郎将李安俨与太子承乾谋反,诛,籍没其家。其父年九十余,太宗愍焉,特赐奴婢以养之。”
    晴按,贞观十七年时,李安俨的父亲年已九十余,那么当时李安俨的年纪至少五六十以上,娶于郑氏时,应在距此三四十年之前。又按《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于大业初年任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则建成与郑氏结亲,也应在此期间。也就是说,李安俨与太子建成确立姻亲关系,当在隋大业初年。李安俨,顿丘人(《通鉴》卷一九六)。顿丘李氏,乃隋唐之际赫赫有名的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之一。顿丘,隋大业中属武阳郡,距荥阳不远,故荥阳郑氏与之结亲。贞观十七年承乾、李泰的夺嫡之争,牵扯了大批皇亲国戚和权贵(参见帖子《说说玄武门之变对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唐政治的影响》第一部分)。李世民处理了两个儿子,处死了一批贵戚,包括兄弟、女婿、外甥等等,毫不手软,在当时是震动朝野的大变故。李世民对李安俨的父亲特加抚慰,并非因为他心存仁善,而是出于迅速稳定政局的考虑,这种手段早在十八年前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就用过,这次不过是故技重施,自然娴熟得很了。
    又,《册府元龟》卷一八八:“李安俨初事隐太子,及太子败,率兵拒战。太宗以为忠于所事,故任用之,至中郎将,典屯兵于北门,甚见亲委。其弟思暕为太子通事舍人,贞观中太子承乾因思暕以致赂,安俨亦深自托于承乾,尝言于太宗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且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其思虑,以安天下之情。’太宗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为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安俨以白,承乾大喜,又令左右遗以黄金。”
    晴按,此事录于《册府元龟·奸佞》,然通读这一段,李安俨所言并无奸邪不正之处,故当时李世民虽心向李泰,潜有废长之心,对此也只得表示赞同。后人以成败论人品,实不足为训。从李安俨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贯反对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所以玄武门之变时忠于太子建成并为之力战,绝不仅仅因为与建成是姻亲关系。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3-20 15:50
    收起回复
      2025-09-13 04:19: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贺德仁
      《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百一有传。越州山阴人,曾为南陈吴兴王友,入隋,经杨素荐为豫章王府记室参军。
      晴按,豫章王即杨广与萧后次子杨暕,炀帝即位后改封齐王,贺德仁亦随之迁为齐王府属。
      其与太子的交往,《旧唐书·贺德仁传》:“及齐王获罪,府僚皆被诛责,惟德仁以忠谨免罪,出补河东郡司法。素与隐太子善,及高祖平京师,隐太子封陇西公,用德仁为陇西公友。寻迁太子中舍人,以衰老不习吏事,转太子洗马。时萧德言亦为洗马,陈子良为右卫率府长史,皆为东宫学士。贞观初,德仁转赵王友。无几,卒,年七十余。”
      晴按,贺德仁曾出任河东郡司法,与太子建成交情极好。武德年间先后出任太子中舍人、太子洗马等职。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竭力拉拢原先东宫和齐王的属僚。关于贺德仁,史书虽语焉不详,但从他后来转为赵王友,未在贞观朝出仕的实迹来看,显然没有接受李世民的拉拢。赵王李福,李世民第十三子,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命其出继太子建成,很可能与贺德仁的影响颇有关系。
      其人品才学,据《旧唐书》本传:“德仁少与从兄德基俱事国子祭酒周弘正,咸以词学见称,时人语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德仁兄弟八人,时人方之荀氏。陈鄱阳王伯山为会稽太守,改其所居甘滂里为高阳里。……及齐王获罪,府僚皆被诛责,惟德仁以忠谨免罪,出补河东郡司法。……”
      晴按,“文质彬彬”一语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贺德仁才、德两端皆为完美,可谓君子。又,《后汉书》卷九二《荀韩钟陈传》:“(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颍阴令渤海苑康以为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有文集二十卷,见四库全书。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3-20 15:52
      收起回复
        3、段纶
        两唐书无传。清·岑建功《<旧唐书>逸文》:“段纶,兵部尚书纶,少任侠落拓不修细行,仕隋左亲卫。隐太子见而悦,妻以琅琊长公主。主舍高祖之旧第,数闻鼓吹之音,视之,无所覩。纶谓主曰:‘闻图谶,李氏当王命,今于第内有此祯祥,必而家应箓之征也。’(御览一百八十一)
        案《新书·高密公主传》:‘嫁段纶。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据此则《御览》‘兵’上当有‘隋’字,‘尚书’下当有‘文振子’三字。《册府》七百六十六,无‘兵部’以下十四字,‘左’上有‘为’字,‘悦’下有‘之’字,‘王’下无‘命’字,‘征也’下有‘及义兵西迈,纶于蓝田聚结兵马得万余人,迎接大军,拜金紫光禄大夫,领亲信左右从平京城,封龙冈郡公’四十二字。”
        《通鉴考异》:“段纶娶李渊女。《唐太宗实录》云:‘隐太子以琅琊长公主妻之。’刘子玄《唐高宗实录》及《新唐书》皆云:‘高密大长公主适段纶。’盖改封。”
        晴按,《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为工部尚书、杞国公。”
        综合以上可知,段纶乃隋朝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少年时任侠落拓不修细行,仕隋左亲卫。《新书》本传载太子建成:“资简弛,不治常检。”谓其素性洒脱,不为传统常规所束缚,待人宽简,与段纶质性相投,故“见而悦之”,将妹妹琅琊公主嫁给他。琅琊公主先嫁长孙孝政,其夫可能身故,后由长兄做主改嫁段纶。由此可以推断出段纶与太子建成结交,应为“大业末,高祖捕贼汾、晋,建成携家属寄于河东”时。因为若是在此之前或之后,高祖俱在,儿女亲事就应当由父亲做主,而非兄长。
        晋阳起兵之后,段纶于蓝田聚结兵马得万余人,迎接大军,拜金紫光禄大夫,领亲信左右从平京城,封龙冈郡公。这里可以印证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创业注》卷一)的成果,绝非温大雅的溢美的虚词。
        琅琊公主改封高密公主,应是贞观年间的事。按《册府元龟》卷七十九:“(武德)七年三月乙卯,(高祖李渊)幸琅琊公主第,宴从官五品以上,赍各有差。”这说明在武德七年的时候,琅琊公主的封号还是依旧,改封高密公主,可能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为了拉拢收买人心而做的。琅琊公主为人至孝,《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载:“永徽六年主薨,遗命:‘吾葬必令墓东向,以望献陵,冀不忘孝也。’”献陵,高祖李渊之陵也。既然琅琊公主如此之孝,对李世民杀兄逼父的行为会持何种立场,不问可知。她临终的遗命正表明了她一直没有妥协的态度。
        段纶身为驸马,是从平长安的功臣,建唐之后做到工部尚书,还有杞国公的爵位,怎么看都是唐初政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两唐书却没给他立传,当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即太子建成的坚定支持者。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3-20 15:53
        收起回复
          4、卢赤松
          《册府元龟》卷七六六:“卢赤松,隋末为河东令。与高祖有旧,闻义师至霍邑,弃县迎接,拜行台兵部郎中,历位率更令,封范阳郡公。”《旧唐书》卷八一《卢承庆传》略同。
          晴按,据《旧唐书·卢承庆传》,卢赤松出身范阳卢氏,隋散骑侍郎卢思道之子。卢思道系北周隋初著名诗人、才子。卢赤松按史载虽是“与高祖有旧”,但从隋大业十二年开始,李渊便出任太原留守,身边带着李世民,独留太子建成携家属寄于河东。当时,元吉以下诸弟皆未成年,能够在河东与卢赤松维持交情的,只有太子建成了。建唐以后,做到太子率更令,为东宫属官,足可证其与建成交情匪浅。另,卢赤松既为当时的河东令,晋阳起兵后,隋廷下旨捉拿李渊的家人,岂有不暗通消息,并加以保护开脱的道理?这从侧面可以印证,建成带领家人往趣晋阳时的情势,绝非如史书所载那般紧急。而建成为自保而弃智云于河东,纯属无稽之谈。
          TBC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3-20 15:54
          收起回复
            楼楼把这转我们元吉吧去吧!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3-20 16:04
            收起回复
              顶!古道又出大手笔了~
              问下,标题是交游还是交友呢?或者有什么古词用法我不知道…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3-20 18:15
              收起回复
                《旧唐书·贺德仁传》:“及齐王获罪,府僚皆被诛责,惟德仁以忠谨免罪”看来世民诛杀异己还是很严重的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3-20 21:35
                收起回复
                  2025-09-13 04:13: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近各种加班,考试搞得人甚为郁闷,看到你这篇考证,真是精神食粮啊!瞬间觉得一切都美好了!慢慢看!加油!


                  10楼2013-03-20 21:43
                  收起回复
                    率更寺
                      令一人,从四品上。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太子释奠、讲学、齿胄,则总其仪;出入,乘轺车为导,居家令之次。坊、寺、府有罪者,论罚,庶人杖以下,皆送大理。皇太子未立,则断于大理。丞一人,从七品上。掌贰令事。宫臣有犯理于率更者,躬问蔽罪而上于詹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掌印局。凡宗族不序,礼仪不节,音律不谐,漏刻不审,刑名不法,皆举而正之。决囚,则与丞同涖。龙朔二年,改曰司更寺,令曰司更大夫。有录事一人,府三人,史四人,漏刻博士三人,掌漏六人,漏童二十人,典钟、典鼓各十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四人。漏刻博士掌教漏刻。


                    IP属地:浙江11楼2013-03-20 22:46
                    收起回复
                      率更令
                      简介
                      官职名。率更令,一人。《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这两种官是二品)汉东京掌庶子、舍人,晋世则不也。自汉至晋,家令在率更下;宋则居上。
                      相关信息
                      太子率更令
                      官名。秦始置。秦、汉时,《掌知漏刻》,故云率更。西汉属詹事。东汉属太子少傅。晋率更令主宫殿门户及赏罚。汉至晋,位在太子家令上,南朝低于家令,品秩则均为千石官。北齐在詹事府下设率更寺,以率更令为主官,领中盾署之令、丞(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隋、唐依北齐制,又加皇族次序、礼乐、刑罚事。辽亦有此官。宋废。@SZL990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3-21 00:07
                      收起回复
                        二、晋阳起兵以后
                        5、庾抱

                        《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百一有传。抱,润州江宁人,“开皇中为延州参军事。后累岁,调吏部,尚书牛弘知其有学术,给笔札令自序,援翰便就,弘甚奇之。后部元德太子学士,礼赐甚优。会皇孙载诞,太子宴宾客,抱于坐中献《嫡皇孙颂》,深被嗟赏。后为越嶲主簿,称病不行。义宁中,隐太子弘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晴按,原文如此,《旧唐书校勘记》:沈本无“弘”字)。时军国多务,公府文檄皆出于抱。寻转太子舍人,未几卒。有集十卷。”(《旧唐书》本传)
                        晴按,庾抱集今佚,《全唐诗》卷三十九存诗五首。庾抱隋时为元德太子杨昭的学士,晋阳起兵以后,建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一说为左领军大都督府长史(清沈炳震《唐书合钞》)。武德元年,被立为太子以后,庾抱亦随之迁为太子舍人,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就去世了。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云:“(庾抱)……俄为东宫学士,正(贞)观初徙赵王友,卒。”然我颇疑这记载有误,按《唐六典》卷二九:“亲王府友一人,……从五品下,……友掌陪侍游居,规讽道义。”也就是说,在亲王府中“友”的编制只有一人,要么是庾抱要么是贺德仁,贺德仁可能性比较大。除《唐诗纪事》以外,并没有其他文献记载庾抱做过赵王友,按《旧唐书》本传之语意,他显然是在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没多久就过世了。
                        《唐六典》卷二六:“太子右春坊,……太子舍人四人,正六品上。……太子舍人掌侍从,行令书、令旨及表、启之事。皇太子通表如诸臣之礼。诸臣及宫臣上皇太子,大事以牋,小事以启,其封题皆曰‘上于右春坊’,通事舍人开封以进。其事可施行者,皆下于舍人,与庶子参详之,然后进,不可者则否。”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3-24 14:31
                        回复
                          6、陈子良
                          两唐书无传。《旧唐书·贺德仁传》:“……时萧德言亦为洗马,陈子良为右卫率府长史,皆为东宫学士。……”《全唐诗》卷三九:“陈子良,吴人。在隋时为杨素记室。入唐,官右卫率府长史,与萧德言、庾抱同为隐太子学士。贞观六年卒。集十卷,今存诗十三首。”
                          晴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六:“……唐陈子良墓。射洪人子昂之从兄,正(贞)观二年为相如令,有墓在县之郭外。”由此可知,陈子良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之从兄,也是由隋入唐,具体何时与太子建成结交则不清楚,可能是在建成被立为太子以后的武德年间。有文集十卷,今《全唐诗》存诗十三首,《全唐文》卷一三五存文六篇,其余皆佚。
                          《全唐文》卷一三五陈子良《祭司马相如文》云:“维大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五月壬子朔十六日丁卯,相如县令陈子良谨遣主簿谯悦,斋桂醑兰肴之奠,敬祭故文园令司马公之灵。……”那么至晚在贞观元年五月之前,陈子良就已经出为相如县县令了,《舆地纪胜》所云之贞观二年,误。相如县,武德四年以后属果州,在今四川盆地中北部,南充市附近。
                          陈子良由右卫率府长史外放为相如县令,可能是玄武门之变以后不为李世民所容,被踢出朝廷的;或者是由于心灰意冷,自请外放回家乡做县令。按陈子昂籍贯为梓州射洪,那么其从兄陈子良的籍贯也应为是,在今四川盆地中部,距相如县不远。卒于贞观六年。
                          右率府长史,按《唐六典》卷二八:“左、右卫率掌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以总诸曹之事,凡亲、勋、翊府及广济等五府属焉;副率为之贰。凡元正、冬至,皇太子朝宫臣及诸方使,则率卫府之属以仪仗为左、右厢之周卫。若皇太子备礼出入,则如卤簿之法以从。每月,亲、勋、翊三府之卫及广济等五府之超乘应番上者,配于所职。……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长史掌判诸曹及三府、五府之贰。凡府事,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3-24 14:33
                          回复
                            8、郑善果
                            《旧唐书》卷六二、《新唐书》卷一百有传。郑善果,出身荥阳郑氏,郑州荥泽人。父亲郑诚为北周大将,征讨尉迟迥时战死,年仅九岁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郑母甚贤能,郑善果在她的敦促下,政绩卓著号称清吏。自郑母死后,德名日衰。曾跟随炀帝巡幸至江都,宇文化及弑帝篡位后,任命其为民部尚书,后来被窦建德捕获,因窦建德不礼遇他,又转投李神通。跟李神通到京城长安,高祖擢其为太子左庶子、检校大理寺卿、民部尚书等职。史载在东宫时:“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旧唐书》本传)。山东平时,持节符为招抚大使,往洺州知选补,同太子建成一起镇抚山东,安定人心。玄武门之变以后,很可能因为与太子建成关系密切,被出为岐州刺史,不久因受别人牵累而免职,贞观三年时复起为江州刺史,卒。
                            《唐六典》卷二六:“太子左春坊: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左庶子之职,掌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监省封题,中允为之贰。凡皇太子从大祀及朝会,出则版奏外办中严,入则解严焉。凡令书下于左春坊,则与中允、司议郎等覆启以画诺;及覆下以皇太子所画者留为按,更写令书,印署,注令诺,送詹事府。若皇太子监国,事在尚书者,如令书之法。”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3-24 14:35
                            回复
                              2025-09-13 04:07: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快来加精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6-01 0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