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了哲学?从读书过程看
作者:闫鑫
我为什么选择了哲学?这是我最近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回忆小时侯,我看过的书中好象没有和哲学有多大的关系,看过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书,比如十佳少先队员,三热爱之类的书,看过武侠小说,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看武侠,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家的书是找到一本看一本,速度似乎也非常快。邻居家里藏有小说,那是我心向往的地方,好象能从人家书箱里能翻出几本武侠是很渴望做到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我都能发现武侠小说的套路,自己也能编上个故事情节,虚拟出个主人公出来。可能是套路熟的缘故,我后来几乎很少碰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倒是能够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初中时也曾接触过言情小说,看琼瑶的小说可以一口气看完一本,但是我和言情小说的缘分似乎太浅了一些。记得语文课老师说过,琼瑶的小说是骗少男少女的眼泪的,于是我和言情小说的缘分还是终结了,现在也几乎不去碰言情小说。
高中的读书还是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喜欢上了经典小说,钱钟书(《围城》)、鲁迅(杂文等)、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红楼梦》、雨果(《九三年》)、大仲马(《三个火枪手》)等。此外也找来过司马迁的《史记》,借过一本很厚的经济学,由于太专业就放弃了。
我的本科时代也是读书的一个兴趣大的时代,虽然身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读英语小说,如《教父》、《双城记》、《雾都孤儿》、《老人与海》等。但读书范围也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接触到了许多其它内容,如研究国际政治的中的战争与和平方面的书,其中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组织的理论,书名忘了,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沉重的肉身》、《形而上学的迷雾》、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论科学和艺术》、多种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几种版本的政治学理论,以及一些存在主义的论文,由于考上了中国哲学的硕士,也恶补的先秦诸子的原著。
后来读哲学可能和我身处的环境有关,身边有喜欢哲学的同学、学校里也有有声望的哲学教授、我时常打电话去寻求答案的是哲学博士,而且和我读书的贪心是分不开的,总想找到最能代表人类精神,读起来新鲜,而且不觉得有重复之感并由此产生压倦的书,哲学似乎能够满足我的要求。
为什么会选择读中国哲学的原因?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有种感觉,五千年的文明如何体现,似乎真的如现在的学者说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博物馆里的摆设了,但是一种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心情点燃了一些。那个时候读西方的思想史、哲学史似乎读不懂,也许读原著可能会更好,也是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读本,这也是选择传统的一个原因。
三年的哲学硕士研究生生活就要告一段落,这三年见到了不少学术界的成名人物,也以北宋的二程兄弟为目标进行了较为专门的研究,为此涉猎了宋明时代的思想,并选修了《六祖坦经》和道教史的课程,也时常翻看《论语》一书,大致把握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脉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几本原著,但是总觉得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要求,也许是这个领域的人物太多,思想太复杂,而我的时间和心态调整了又不是最好的原因。如果说我对哲学的贡献可以说的也就是二年级时翻译了九篇哲学论文,算是为中、英两种语言里的作者和读者搭了一下桥梁。遗憾的是我没有发表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是和时间,水平有关,也是和心态有关,越读越觉得没有了尽头,也遭遇到了年龄上升到一定程度而带来的个人成家立业,尽个人义务的问题。
转眼两个月之后以至更早我就知道自己是否会继续读书道路上继续前行了,但是,我还是得感谢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没有让我觉得有落入俗套的感觉,他们都是人类思想史的独特人物,满足了我读书的冲动。
不管在哪个层面上走我们的路,找到让人弃之不舍的感觉应当算是幸运的,当然也可能是食之无肉。
作者:闫鑫
我为什么选择了哲学?这是我最近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回忆小时侯,我看过的书中好象没有和哲学有多大的关系,看过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书,比如十佳少先队员,三热爱之类的书,看过武侠小说,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看武侠,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家的书是找到一本看一本,速度似乎也非常快。邻居家里藏有小说,那是我心向往的地方,好象能从人家书箱里能翻出几本武侠是很渴望做到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我都能发现武侠小说的套路,自己也能编上个故事情节,虚拟出个主人公出来。可能是套路熟的缘故,我后来几乎很少碰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倒是能够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初中时也曾接触过言情小说,看琼瑶的小说可以一口气看完一本,但是我和言情小说的缘分似乎太浅了一些。记得语文课老师说过,琼瑶的小说是骗少男少女的眼泪的,于是我和言情小说的缘分还是终结了,现在也几乎不去碰言情小说。
高中的读书还是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喜欢上了经典小说,钱钟书(《围城》)、鲁迅(杂文等)、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红楼梦》、雨果(《九三年》)、大仲马(《三个火枪手》)等。此外也找来过司马迁的《史记》,借过一本很厚的经济学,由于太专业就放弃了。
我的本科时代也是读书的一个兴趣大的时代,虽然身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读英语小说,如《教父》、《双城记》、《雾都孤儿》、《老人与海》等。但读书范围也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接触到了许多其它内容,如研究国际政治的中的战争与和平方面的书,其中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组织的理论,书名忘了,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沉重的肉身》、《形而上学的迷雾》、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论科学和艺术》、多种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几种版本的政治学理论,以及一些存在主义的论文,由于考上了中国哲学的硕士,也恶补的先秦诸子的原著。
后来读哲学可能和我身处的环境有关,身边有喜欢哲学的同学、学校里也有有声望的哲学教授、我时常打电话去寻求答案的是哲学博士,而且和我读书的贪心是分不开的,总想找到最能代表人类精神,读起来新鲜,而且不觉得有重复之感并由此产生压倦的书,哲学似乎能够满足我的要求。
为什么会选择读中国哲学的原因?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有种感觉,五千年的文明如何体现,似乎真的如现在的学者说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博物馆里的摆设了,但是一种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心情点燃了一些。那个时候读西方的思想史、哲学史似乎读不懂,也许读原著可能会更好,也是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读本,这也是选择传统的一个原因。
三年的哲学硕士研究生生活就要告一段落,这三年见到了不少学术界的成名人物,也以北宋的二程兄弟为目标进行了较为专门的研究,为此涉猎了宋明时代的思想,并选修了《六祖坦经》和道教史的课程,也时常翻看《论语》一书,大致把握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脉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几本原著,但是总觉得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要求,也许是这个领域的人物太多,思想太复杂,而我的时间和心态调整了又不是最好的原因。如果说我对哲学的贡献可以说的也就是二年级时翻译了九篇哲学论文,算是为中、英两种语言里的作者和读者搭了一下桥梁。遗憾的是我没有发表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是和时间,水平有关,也是和心态有关,越读越觉得没有了尽头,也遭遇到了年龄上升到一定程度而带来的个人成家立业,尽个人义务的问题。
转眼两个月之后以至更早我就知道自己是否会继续读书道路上继续前行了,但是,我还是得感谢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没有让我觉得有落入俗套的感觉,他们都是人类思想史的独特人物,满足了我读书的冲动。
不管在哪个层面上走我们的路,找到让人弃之不舍的感觉应当算是幸运的,当然也可能是食之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