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1874
陈奕迅又发新专辑了,对于大部分因为《十年》《爱情转移》而熟悉他的内地乐迷而言,一定会有些失望:这次,又是粤语唱片。因为距离上一次国语大碟《?》已经过去了快两年,这张评价不高、勉强为市场而推出的专辑让陈奕迅似乎有些心灰意冷,这两年都未能再涉足国语市场,尽管在内地巡回了数十场演唱会,新专辑里的歌唱的次数也不多。热爱他国语歌的乐迷,恐怕等得有些伤心。
在如今影响力逐渐式微的香港乐坛,陈奕迅每年推出唱片都是一件大事,也会夺去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去年的《3mm》因为复古的电子乐风和大量新晋填词人所撰写的偏门题材使得流传度并不高,再往前追溯,近年来陈奕迅的粤语唱片都充满实验性,很少顾及庞大的“KTV”听众群,因此也有乐迷表示不满。他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次的《The Key》,他立志做一张能够有“全城大热金曲”的唱片。
K歌,不K歌,民谣还是古典,摇滚抑或朋克?音乐风格其实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就好像去菜市场买菜,材料买好了,厨师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在不需要担心陈奕迅“唱得如何”的情形下,歌曲本身“在唱什么”,就成为了需要乐迷细细感受的重点。
《The Key》的幕后阵容中,作词的林夕、作曲的CYKONG、编曲的梁荣峻都容易让人回想起90年代全盛时期的王菲,再加上写过《流年》的陈晓娟和写过《富士山下》的泽日生,这个阵容符合制作一首或数首“全城大热金曲”的充分条件;实际当你听过之后,仅仅从旋律上去判断,行云流水的《任我行》,婉转伤感的《失忆蝴蝶》,慷慨激昂的《主旋律》都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相对于2010年《Taste the Atmosphere》和2011年《Stranger Under My Skin》里大量实验性的音乐元素,《The Key》显得“亲民”许多。玩得最出格的《告别娑婆》也不过是在用笑声提醒着歌迷,陈奕迅是很会搞怪的;其他的歌曲努力的想让乐迷感受到“好听”,《任我行》延续着《富士山下》的管弦乐风,单是编曲里演奏提琴的团队就多达14人;《失忆蝴蝶》运用钢琴为主乐器,在黄丹仪的Solo下,吉他与鼓点相辅相成,而提琴团队再一次为歌曲后半段高亢的副歌增添了悲壮伤感的澎湃旋律;就连简简单单的乐队风格的《阿猫阿狗》也很好听,太极乐队邓建明的吉他Solo,陈奕迅慵懒无谓又包含不忿的唱腔,让这首很谢安琪的歌,打上了属于eason的深深烙印。
近来看见有音乐人探讨乐评人讨论词多过曲,并表示不忿。这的确是现状,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主流的流行乐在曲子本身和编曲方面真的乏善可陈,商业流水线的复制之下,玩出新意并不容易,而乐迷的接受程度也影响了流行乐的拓展性——就连《主旋律》后面营造的卡壳效果,我也看见许多买了碟的乐迷投诉说歌曲有质量问题——这让我想起十二年前谢霆锋推出专辑《玉蝴蝶》时,当中有一首《天下不乱》在前十来秒处做出停顿0.5秒的空格,这故意而为之的效果竟然被许多乐迷误以为碟有问题,退回唱片铺要求更换,最后闹到唱片公司要发声明,告诉大家这是特意做的效果,并非质量问题,让人啼笑皆非。
“词高过曲”这样的现象正常吗?我觉得,在这个听下载还会去艾特创作歌曲的音乐人、唱片销量是过去十分之一、满大街洗脑神曲等等怪力乱神现状的当下,唱片行业要顾及的、更重要的问题多了去了,词高过曲这现象,几乎算不上一个问题。这是一件中性的事,不好也不坏,不来也不去,总好过咿呀的《忐忑》、仰望的月亮之上或者食八十一遍的软雪糕吧?如林夕所言,全世界只有我们能做到词大于曲,很好啊,那就把这件事继续发扬光大,有何不可?
所以,上面我乏善可陈的谈完了专辑的旋律,下面就来谈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