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吧 关注:227,555贴子:2,993,690
  • 1回复贴,共1

护肤品成分标签知识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市场上的护肤品层出不穷,成分上亦是推陈出新,在提升其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副作用。因此,护肤专业人士必需懂得如何阅读成分标签以便为前来咨询的顾客答疑解难,比如某产品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产品的剂量是多少,每种成分起什么作用以及哪些禁忌症需要注意等等。
下面两条护肤品厂商在罗列产品成分时必需遵守的基本规则:
1、标准名称。成分的名称必需遵守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INCI)的格式,之所以这样规范是为了便于同其他同类产品对比,此外就是出于安全考虑。
2、递减顺序。浓度在1%以上的成分必需按照浓度递减顺序罗列,浓度在1%以下的成分则可以随机排列。
◆ 洗面奶
洗面奶主要含有表面活化剂,以去除面部的油脂、污垢以及化妆品残留物;另外可能包含泡沫促进剂以增加泡沫感并使之稳定在一个水平;皮肤软化剂有助削减洁面后面部紧绷感;配方还包括蜡,即高分子量醇以及防腐剂、香料和染料。
洗面奶的“真相”
1、依据文本的观点,最有效的洗面产品应该是没有杂质且在光照下呈透明状。质地较暗或有珠光感的洗面奶通常含有十六醇(cetyl alcohol)或硬脂酸盐(stearates),这些成分容易在皮肤上沉积形成闭塞层,阻挡其他成分穿透皮肤表面从而降低原本的功效。
2、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钠(sodium laureth sulfate)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是不同的。前者对皮肤较温和而后者往往产生干燥和刺激。
3、不含硫酸盐的产品对皮肤温和但清洁效果较弱,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化妆品残留物是无法完全清除的。
4、“防腐剂不安全”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FDA已经重申:防腐剂是安全的。但因为消费者的误解,许多生产商现在都不在产品中添加防腐剂。
5、另一误解就是“硫酸盐(sulfate)是不安全的”。事实上不安全的是亚硫酸盐(sulfite),而大众混淆了两者。
◆ 乳液/面霜
乳液/面霜的配方种类繁多,最普遍的成分是水包油乳剂(oil-in-water emulsion),也就是说多数乳液及有脂溶性成分也有水溶性成分,前者比后者浓度低。众所周知,如果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它们会自动分离,所以必须添加乳化剂成分,以便水和油能够结合。在调制配方时,乳化剂的浓度一定要精确控制,太高会刺激皮肤,太低则各种成分无法融合。鲸蜡醇聚醚-20(ceteth-20)和硬脂醇聚醚-21(steareth-21)都是乳化剂成分。
此外,基本成分还包括水、保湿剂、稠化剂、酯类化合物、脂溶性成分、防腐剂、抗氧化剂和稳定剂。
水是最多的成分,主要包含在油包水乳剂(water-in-oil emulsions)中;保湿剂往往混合了闭塞性和湿润性两种,二甲硅油(dimethicone)和凡士林(petrolatum)就是闭塞性保湿剂,而甘油(glycerin)就是湿润性保湿剂。闭塞性的保湿剂为皮肤提供了一层屏障,防止水分流失;湿润性保湿剂为皮肤提供水分并使之渗透至角质层。
防腐剂的构成包括了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辛乙二醇(caprylyl glycol)和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常见稠化剂包括卡波姆胶(carbomer)、交联聚合物(crosspolymer)、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树脂(gum)。
常见配方:水、聚矽氧化合物(cyclopenta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dimethicone crosspolymer)、聚二甲基硅氧烷(dimethicone)、月桂醇聚醚-23(laureth-23)、月桂醇聚醚-4(laureth-4)、凡士林(petrolatum)、鲸蜡醇聚醚-10(ceteth-10)、硬脂醇聚醚-21(steareth-21)、polaxmer 335、甘油(glycerin)、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月桂醇聚醚-7(laureth-7)/C13-14 isoparaffin、红没药醇(bisabolol)、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辛乙二醇(caprylyl glycol)、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己烯甘醇(hexylene glycol)、芳香剂。
乳液的“真相”
1、乳液的配方往往跟感觉有关。产品必须使人闻起来舒服且使用体验良好。专业的护肤品药剂师需要有能力配方出一种功能和外观俱佳的产品。如果顾客不喜欢某款产品的气味或皮肤体验,他们也不会使用。
2、不论乳液的功能如何,先看其乳化剂成分是否罗列在最靠前的位置,因为配方成分只有在含水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功能最大化。
3、有皮肤科医生可能碰到过长期皮肤干燥的患者,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皮肤始终保持原样,对此,有两种潜在原因:其一,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经皮水分长期大量流失。这时,需要使用修复屏障的活性成分以提高皮肤的脂类含量;其二,感知因素。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皮脂分泌减少,皮肤缺少滋润,因而感到皮肤干燥。此时,保湿成分已经不见效了,只有通过补充脂类化合物,如使用含有甘油三酸酯(Caprylic triglyceride)成分的产品才能使皮肤保持水润。
4、乳液并非越厚效果越好。消费者通常被推荐使用日霜和晚霜,仔细看它们的成分标签就能发现,两者几乎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粘度或厚度。护肤专家应该根据自身知识根据成分标签判断顾客最需要的产品。
5、在阅读成分列表的时候可能会被“欺骗”,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芦荟及其浓缩液和芦荟胶(aloe gels)的利用。当估算配方中芦荟的含量时,了解标签上是否标注“固体(solid)”非常重要。一些厂商把芦荟胶作为第一成分写在标签上,因为他们大量地添加了芦荟胶,但实际上芦荟的成分很少。如果对此有疑问,可以询问供应商配方中究竟有多少芦荟实体。
◆ 精华液
精华液一般通过使用高浓度的活性成分实现皮肤护理,用于解决特定皮肤问题,比如色沉、皱纹、松弛、质地和色泽问题、毛孔粗大、痤疮以及炎症。
精华液中成分标签通产比较难懂,因为很多活性成分的命名源自拉丁文,还有很多是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中的泛称,比如酵母萃取物,实际上包含了很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不少超长化学名称经常出现。
不仅成分名称难懂,其剂量也难以查看。比如一种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可能在配方中只占百万分之一,在标签列表中更是排名最后,但产品的功能可能就靠它体现。
精华液的“真相”
1、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的词典中有16000多种名称,没有人能了解全部,而如果对剂量以及活性成分有疑问,可以要求厂商提供具体信息。
2、注意精华液的宣传和目标生物群。如果一种精华液产品声称能刺激皮肤增加胶原蛋白,那么其成分需要渗入真皮组织;如果需要提亮肤色,成分渗透不能超越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因为产生颜色的细胞就在此处;如果想去死皮,那么精华液则不能越过角质层。
3、精华液并不能如宣传中那样立即见效。有些成分能够紧致肌肤并暂时性地去除皱纹,这些成分包括特定海藻提取物和寡糖(oligosaccharides)。它们通过蒸发去掉水分后一旦应用至皮肤,其分子就能紧致收缩肌肤。对于精华液宣称的功能没有问题,但其有效期需要30-90天。
4、注意一些乳液中含有闭塞性乳剂,使用时会形成闭塞层,而后再使用精华液时,其活性成分可能无法渗入到目标皮层从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IP属地:重庆1楼2013-08-11 22:02回复
    很久不发贴呢节奏,偶尔还是要科普一组


    IP属地:重庆2楼2013-08-11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