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以“情感频道”定位,到跻身于全国卫视第一集团行列,江苏卫视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今年上半年,江苏卫视晚间黄金时间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基本稳定在全国省级卫视前2名)。业内学界不少人都在研究,在探究——江苏台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在笔者看来,电视台的所谓“秘密”,都是公开的。一言以蔽之,靠的是节目。
本文拟以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为例,从栏目选题、表现手法、受众定位、栏目目的等方面对节目进行分析,力图找到热播现象背后的电视传播规律。
《人间》是2007年3月5日才创办的一档周一至周五的日播栏目,时长一小时,以“正在发生的事件,不同寻常的情感”为主题。节目核心是呈现一个有悬念、有戏剧冲突、正在发生的情感故事。虽然目前情感类节目种类繁多,但《人间》节目播出后立刻脱颖而出,好评不断,刷新了江苏卫视的收视纪录,并正在创造多媒体、多频道时代的收视纪录。
一、主角:沉默的大多数从边缘到主流
最近十年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快速变化,旧体制中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 且难以立即消除, 新体制尚不完善, 两者之间的矛盾加剧, 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和生活压力,社会上又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组织和机制。《人间》应运而生。
人的内心总是想超越这个平凡、琐碎的物质世界, 进入更为辽阔、丰富的精神家园。《人间》准确地捕捉到了普通大众对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意义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情感上的宣泄平台,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公众情绪的释放、疏导和慰藉作用。《人间》力图使每一个节目的参与者成为媒介的主人公,大胆、率真地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经历;与此同时,《人间》还力图使每一个受众都能从倾诉中分享人生的经验,达到情感的共鸣。节目始终关注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沉默的大多数”, 还有围绕着他们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情境。 这些带着社会生活质感出现在声光色媒介世界中的人、事、物,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边缘情感的认同需要, 也慰藉了他们在媒介文化活动中争取主体地位的持久冲动。[1]
二、定位:适合全家人看的情感节目
电视作为社会现实变化的敏锐的风向标,直接或间接地让人们从荧屏中观照现实,观照自我。作为晚间九点半播出的一档情感事件类栏目,在这样一个各大电视台以热播电视剧为诉求的狭窄空间能够抢到收视冠军,连《人间》的主创者们恐怕都没有想到。其实,他们已在有意无意间抓住了每个家庭中成员共同的审美需要,抓住了收视盲点。
《人间》的关键词总是围绕着妻子、丈夫、儿女、父母,多数都以和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为题材,在引发观众收看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规范观念认识,整合文化现象,成为公众家庭生活的媒介表现和延伸。比如《天价征子记》、《叛逆的儿媳妇》、《婆婆媳妇和大姑》等节目将目光聚集在两代人的情感交锋上,引发了观众对两代人情感交流的大讨论。[2]
《人间》用一个个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以对普通公众和家庭来说是陌生的、充满疑问的和具有启发意义的方式来重新表达情感,使新的体验通过大众媒介产生和传播出来,为那些越来越繁忙、越来越疏于交流、越来越孤独的人们找到共同交流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
《人间》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发掘者和建构者。它以面向大众的媒介身份,较好地利用了联结社会人群的共享的情感经历和共鸣意识,起到了无形的感情纽带的作用。
本文拟以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为例,从栏目选题、表现手法、受众定位、栏目目的等方面对节目进行分析,力图找到热播现象背后的电视传播规律。
《人间》是2007年3月5日才创办的一档周一至周五的日播栏目,时长一小时,以“正在发生的事件,不同寻常的情感”为主题。节目核心是呈现一个有悬念、有戏剧冲突、正在发生的情感故事。虽然目前情感类节目种类繁多,但《人间》节目播出后立刻脱颖而出,好评不断,刷新了江苏卫视的收视纪录,并正在创造多媒体、多频道时代的收视纪录。
一、主角:沉默的大多数从边缘到主流
最近十年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快速变化,旧体制中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 且难以立即消除, 新体制尚不完善, 两者之间的矛盾加剧, 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和生活压力,社会上又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组织和机制。《人间》应运而生。
人的内心总是想超越这个平凡、琐碎的物质世界, 进入更为辽阔、丰富的精神家园。《人间》准确地捕捉到了普通大众对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意义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情感上的宣泄平台,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公众情绪的释放、疏导和慰藉作用。《人间》力图使每一个节目的参与者成为媒介的主人公,大胆、率真地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经历;与此同时,《人间》还力图使每一个受众都能从倾诉中分享人生的经验,达到情感的共鸣。节目始终关注处于社会文化边缘的“沉默的大多数”, 还有围绕着他们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情境。 这些带着社会生活质感出现在声光色媒介世界中的人、事、物,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边缘情感的认同需要, 也慰藉了他们在媒介文化活动中争取主体地位的持久冲动。[1]
二、定位:适合全家人看的情感节目
电视作为社会现实变化的敏锐的风向标,直接或间接地让人们从荧屏中观照现实,观照自我。作为晚间九点半播出的一档情感事件类栏目,在这样一个各大电视台以热播电视剧为诉求的狭窄空间能够抢到收视冠军,连《人间》的主创者们恐怕都没有想到。其实,他们已在有意无意间抓住了每个家庭中成员共同的审美需要,抓住了收视盲点。
《人间》的关键词总是围绕着妻子、丈夫、儿女、父母,多数都以和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为题材,在引发观众收看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规范观念认识,整合文化现象,成为公众家庭生活的媒介表现和延伸。比如《天价征子记》、《叛逆的儿媳妇》、《婆婆媳妇和大姑》等节目将目光聚集在两代人的情感交锋上,引发了观众对两代人情感交流的大讨论。[2]
《人间》用一个个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以对普通公众和家庭来说是陌生的、充满疑问的和具有启发意义的方式来重新表达情感,使新的体验通过大众媒介产生和传播出来,为那些越来越繁忙、越来越疏于交流、越来越孤独的人们找到共同交流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
《人间》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发掘者和建构者。它以面向大众的媒介身份,较好地利用了联结社会人群的共享的情感经历和共鸣意识,起到了无形的感情纽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