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吧 关注:1,775贴子:30,467
  • 4回复贴,共1

论西昆派后期诗风对欧梅诗歌革新的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 磊
[摘 要]西昆派后期诗风在北宋中期的诗歌革新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西昆派 与欧梅新诗之问的过渡状态,对欧梅等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晏殊、钱惟演、谢绛几人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他们在欧梅诗歌成长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欧梅诗歌革新与西昆派后期诗风的渊源流变关系,对梅尧臣的平淡诗风、意新语工的诗歌理论也作了探源式的考察。
[关键词]宋诗;西昆派;欧阳修;梅尧臣I


1楼2013-11-01 16:28回复
    近些年来,学界对北宋诗文革新和西昆派诗歌的研究,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成果。对于西昆派,人们已不再象以前
    那样仅仅把它视作诗文革新所反对的对象,而是较为客观、具体地分析了其内在文学特质及其在诗歌流变中的是非功
    过。其中,西昆派后期风格的问题也得到了某些学者的关注。较早者如程千帆、吴新雷所著 《两宋文学史》,专列 “西
    昆派后期作家”一节,概括论述了晏殊、宋庠、宋祁等人的诗风,认为 “诸家颇有清新之作,虽出昆体而不尽为昆体
    所能范围”…‘ ’。近者如祝尚书 《论后期 “西昆派”》 J( ,系统阐述了后期西昆派的文学审美观、创作成就及其
    产生、流变的原因,全面周详,着力甚巨。尽管如此,关于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尤其是后期西昆派在
    西昆体与欧梅诗风革新之间的过渡意义、早期西昆诗人钱惟演的诗风变化等问题,尚有可挖之处。本文拟以此为中心谈
    谈粗浅看法,求正于方家。
    欧阳修在 《六一诗话》中说:“盖 白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
    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州 ,清楚地交代了西昆体是因 《西昆酬唱集》 (简称 《西昆集》)的流播而盛行的。在宋初
    诗坛长期为白体、晚唐体的卑弱浅俗诗风所笼罩的情况下,西昆体诗歌以其用典精切、才力富赡、意象密丽的风格一扫
    晚唐五代余风,初立宋朝文学的新气象,无疑有其不可否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正因这种风格满足了当时文士对
    新诗风的期待,当时的诗坛上才掀起了一股竞相模仿杨刘时文的浪潮。但是,从大中祥符年问西昆体倾动天下到庆历年
    问欧阳修梅尧臣的诗歌革新,这几十年时问里,西昆诗风内部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发生了不同趋向的嬗变。
    《西昆酬唱集》结成于大中祥符元年 (1008)秋,次年正月,宋真宗即下诏指斥西昆体 “属词多弊,侈靡滋甚,浮
    艳相高,忘祖述 之大 猷,竞雕 刻之 小巧”,并 以此 为由 限制文集 的雕 印 传播,力 图 阻止这 种 风气 的蔓 延
    C41(嘲 十 ‘样符诏书记"
    。 这次下诏的直接原因,是御史中丞王嗣宗揭发了 《西昆酬唱集》中的 《宣曲》诗 “述前代掖庭
    事,辞多浮艳”-4“ ,但实际上是因为这组诗讽刺了宋真宗登位前的一段隐密丑事,并非仅为其浮艳的诗风。由于这
    个原因,西昆诗风并没有被立即禁止,而是在上行下效的文学环境中继续风行了一段时问,但随着时问的推进,有一些
    变化因素在其中滋生发展。到了宋仁宗朝前期的天圣至庆历年间,西昆诗风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也正是欧梅诗歌
    革新由发端渐趋高潮的时期;二者处于同一时代,其主要诗人又颇多交往,因此,其问必然会发生某种形式的联系和影
    响。对于这一时期内的西昆余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考察:
    首先是以晏殊、宋庠、宋祁等人为代表的后期西昆派。他们接西昆体之余绪,反对宋初晚唐体的卑弱诗格,主张以
    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意境来表现 “富贵气象”。宋人吴处厚 《青箱杂it)卷五说晏殊 “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
    说其气象,若 ‘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问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他们在审美理
    想和实践上与前一时期的西昆派都有所不同,曾经对欧梅的诗歌革新产生过问接的影响。
    其次是西昆主将钱惟演的后期诗风变化。作为西昆体诗歌始作俑者的杨亿、钱惟演等人,他们的诗风本来就是多元
    化的,并不全是 《西昆酬唱集》中的那些馆阁侍臣之作。钱惟演的诗歌,除 《西昆集》所录的之外,其它可以稽考的
    不多,不过从能够看到的一些断章残句中,仍可见出其后期诗风发生的些许变化,如 《赋竹寄李和文公》:“瘦玉萧萧
    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傍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 7巷 、“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
    潺 ] 喏九 ,这些作于天圣、明道年间留守西京时期的诗,都多少带些清新的气息,与 《西昆集》中的风格不尽相
    同。钱惟演后期清雅精洁的诗风与晏殊、二宋等人的诗风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这反映了仁宗朝前期的诗坛趋向;但钱氏
    身为西昆派前期诗人,这注定他与晏殊等人又会有些差别。钱惟演留守西京时,欧阳修和梅尧臣皆在其幕府中,钱对欧
    梅的诗歌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再次是自西昆体风行以来,在一些普通文士阶层的诗文创作中存在的一股哇淫碎律的西昆末流。欧阳修 《六一诗
    话》云:“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 《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
    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 3 ,把西昆体前期诗风和 “学者之弊”明确区分开来。王安石 《张刑部诗序》中说
    的 “迷其端原,靡靡然穷 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 “ 也是指这种弊端。另外,黄
    庭坚之父黄庶也在 《吕造许昌十咏后序》中说到天圣年间 “文章用声律最盛,哇淫破碎不可读,其于诗尤甚,士出于
    其间,为词章能主意思而不流者,固少而最难。”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诗风是学习西昆体而流靡不返
    的结果,一时声势浩大,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宋仁宗在天圣七年、明道二年、庆历四年三次下诏去浮靡之文,欧阳修梅
    尧臣等人所反对的西昆余弊,实质上都是针对于这些缺陷。
    以上这几种西昆余风对于欧梅诗变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晏殊、钱惟演曾经对欧梅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产生过不同形
    式的影响,而西昆余弊则成为被欧梅摒弃的对象。在对西昆体诗风的扬弃过程中,迎来了庆历年问的诗歌革新高潮。I


    2楼2013-11-01 16:29
    回复
      2025-09-17 03:09: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欧梅发起诗歌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主要是在庆历到嘉事占年问,在此之前的西昆体诗歌发展对欧梅诗变造成了怎样的
      影响呢?总的来说,欧梅对西昆派前期诗人、后期诗人和西昆余弊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欧阳修对杨亿、刘筠诗歌才力
      的推崇和对西昆余弊的革除,前人多有所述,因此下面重点探讨钱惟演和晏殊对欧梅的影响。
      钱惟演在西京幕府时期对欧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的是,他不仅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吏治环境,对幕下文
      士爱护、赏识有加,而且还以丰赡的才力、好学的精神给欧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阳修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说:
      “天圣明道之间,钱文僖公守河南。……文僖公善待士,未尝责以吏职,而河南又多名山水,竹林茂树,奇花怪石,其
      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莽之间,余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3](P174)他在 《归田录》 中也有对钱惟演的好学
      勤读有所记载 “ 。钱惟演主持的一些宴会、文会活动为欧梅等人集团性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促
      使诗友们相互影响,形成了集团意义上的文学特质。
      此外,钱惟演作为西昆体巨擘之一,他在诗歌创作层面上对欧梅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欧梅诗歌创作的早
      期,以梅尧臣的成就更高,地位也更受重视,欧梅之间主要是欧向梅学诗,因此下面就以梅尧臣为主来论述。上文已经
      提到,钱惟演天圣明道年间在西京时的诗风已向清雅一路转变,他以自己的审美观去品评推赏幕下的诗人,无疑会对幕
      府集团的整体诗歌氛围产生影响,助长此类诗风的繁盛。《宋史 ·梅尧臣传》云:“(梅)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问
      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倡,一府尽倾。欧阳修与
      为诗友,自以为不及”,钱惟演西京留守的继任者王曙也感叹梅尧臣诗 “二百年无此作矣”[’]‘ <梅 俞墓客铅"。除了位居
      要位的幕府首长赞誉有加外,谢绛、欧阳修等同僚诗友也对梅尧臣的诗评价甚高。欧阳修 《书梅圣俞稿后》认为梅诗
      “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 “ ;谢绛则认为梅尧臣的 《希深惠书言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
      而韵之》一诗 “语重韵险,亡有一字近浮靡而涉缪异,则知足下于雅颂为深。” ](m 珊 卷 谢绛< 答梅 俞 )’几人评价的标
      准、取向可能不完全相同,但一致持推崇赞誉的态度,这给了年轻的梅尧臣以极大的鼓舞。梅尧臣西京时期的诗如
      《留守相公新创双桂楼》 “ 一:“藻栋起霄间,芳条俯可攀。晚云谈次改,高鸟坐中还。日映城边树,虹明雨外山。
      唯应谢池月,来照衮衣闲”,即显现了典型的清闲淡雅风格。不过,随着梅尧臣后来在诗歌道路上的前进,他的诗歌又
      向古硬一路发展 (与欧阳修的互动影响),但平淡一直是其重要的诗美范畴之一。欧阳修的诗主要学韩愈李白,但也有
      迂徐顺畅的特点,实际上这也是受西京时期的影响,明代嘉靖年间玩珠堂刊本 《西昆酬唱集》的序言中说到欧阳修恐
      怕西昆体 “流靡不返,故以优游坦夷之辞矫而变之”,“优游坦夷之辞”即是指西京时期清新淡雅一类的诗歌。
      晏殊也对梅尧臣产生了一些影响。梅尧臣在庆历六年路经颖州时,晏殊正以工部尚书知颖州,二人有几首往来唱和
      之作.可以看出二人在诗歌观点上的交流。如梅尧臣诗中说道:“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依韵和晏相公》) “ ;“尝记论诗语,辞卑名亦沦 (原注:公日名不盛者辞亦不高)。宁从陶令野 (原注:公
      日彭泽多野逸田舍之语),不取孟郊新 (原注:公日郊诗有五言一句全用新字)。琢砾难希宝,嘘枯强费春。今将风什
      付,可与二南陈” (《以近诗贽 尚书晏相公忽有酬赠之什称之甚过不敢辄有所叙谨依韵缀前 日坐末教诲之言以
      和》) 0丹 卷 ;“下言狂斐颇及古,陶韦比格吾不私”(《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 ]‘ 卷 。尽管晏殊原诗已
      佚,但我们可以从梅尧臣的这些和诗中清楚地看出晏氏的主要论诗观点:推崇陶渊明和韦应物一类的平淡诗风,提倡诗
      歌语言的圆熟,反对孟郊的苦语生新。实际上,虽然晏殊极力推奖梅诗的平淡诗风,梅尧臣却未必会完全同意晏殊的论
      诗观点。《六一诗话》记载:“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
      作诗多矣 ,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又 ‘絮暖觜鱼繁,豉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
      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日:‘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 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
      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就可看出梅尧臣与晏殊在诗歌趣味上的细微差别。不过,梅尧臣诗集中确也有模效陶韦的
      《拟陶潜止酒》 。]‘ 、《拟韦应物残灯》 。 ‘ 蟮 u,说明他对陶韦平淡诗风的喜好。
      钱惟演和晏殊对梅尧臣平淡诗美观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其实这也反映了当时诗坛的趣好。往深层里看,平淡美在
      西昆体的典雅精巧之后接踵而来,与宋人审美心理有关。宋人内敛、含蓄、平和的心性使其在审美趋向上也崇尚清淡素
      雅,梅尧臣的平淡诗风迎合了这种 t2,理,革去了浮靡精巧的西昆余弊,因此,他被誉为宋诗的 “开山之祖”,对宋诗有
      深远的影响。I


      3楼2013-11-01 16:30
      回复

        除了钱惟演和晏殊对欧梅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外,谢绛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他是欧梅在西京幕府里最重要的诗
        友之一,文风接近后期西昆派,也对欧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谢绛字希深,天圣明道年间曾任河南府通判。他 “以文学
        知名一时”(《宋史 ·谢绛传》),曾经被杨亿誉为 “文中虎”,据说他 “学博而辞多,用事至千余言不尽”(朱弁 <曲洧
        旧闻》卷三),显然与西昆体关系甚近。欧阳修 《试笔》 中 “谢希深论诗”一则日:“往在洛时,尝见谢希深诵 ‘县古
        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又见晏丞相常爱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希深日:‘清苦之意在言外,而见于言中。’晏
        公日:‘世传冠莱公诗云: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以为富贵,此特穷相者尔。能道富贵之盛,则莫如前言。’亦与
        希深所评者类尔。二公皆有情味而善为篇咏者。” H ’可见,在欧阳修的眼里,谢绛与晏殊的诗学趣味有一些类似之
        处。
        谢绛对梅尧臣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他是梅尧臣的妻兄,姻亲加上挚友,使得二人关系异常密切。就钱惟演幕府中
        众人的地位而言,谢绛时任通判,年龄又长,其影响力仅次于钱惟演,他是欧梅诗歌道路上的有力扶助者之一。谢绛留
        存下来的诗非常少,但从梅尧臣 《宛陵集》来看,西京时期二人有大量的唱和诗;梅集中仅存有七首联句诗,竟然有
        六首是与谢绛一起共同创作的。《六一诗话》中载有梅尧臣一段著名的论诗之语:“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
        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 ‘县古槐根出,官清
        马骨高’为工也。” “ 与上引 《试笔》中的谢绛之论极为相似,甚至是引用同一联诗句作为例子,因此可以断定二
        者间曾经发生过影响。梅尧臣的这种 “意新语工”观点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如果细加体察的话,
        其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见解实际上与谢绛 “清苦之意在言外,而见于言中”的诗歌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诗歌创作的层面上看,梅尧臣诗中也能看到许多受谢绛影响的痕迹。他西京时期与谢绛的唱和诗,明显地散发着

        种平淡的韵味,如 《和希深晚泛伊川》:“放溜下平波,舟移不知远。稍回溪口风,恣爱云中蟪。水鸟静相依,芦洲
        蔼将晚。归路莫言赊,何妨乘月返。” “ 再如,梅尧臣西京时有一首诗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避雨拎峻极院
        赋诗。及觉犹能忆记,俄而仆夫自洛来,云永叔诸君陪希深祠岳,因足成短韵》 J( § ,其中的 “风雨幽林静,云烟
        古寺深”一联下自注日 “此二句梦中得”,这两句诗清闲淡远而用字工整,颇得陶韦之风,梅尧臣既然得意于此,即可
        见这种风格必为众诗友所赞赏,他也努力向这种诗风靠拢。另外,梅尧臣与谢绛的数首联句诗,无论是作法还是诗风,
        都呈现出平易和畅、清新淡远的特色;从联句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有些类似于颜真卿、皎然等人的联句风格,而与名噪

        时、以才力争雄的韩孟联句却相差甚远。
        要之,谢绛作为靠近西昆派后期风格的著名文士,因其与欧梅有特别密切的诗友关系,故而能在欧梅诗变中起到特
        殊的作用,影响甚大。谢绛享年不永,仅活了四十五岁,宝元二年 (1039)去世,没能在诗歌道路上与欧梅二人伴随
        更远的里程。倘若谢绛的影响持续到庆历年间甚至以后,欧梅的诗歌革新道路是否会有一些不同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
        的话题。I


        4楼2013-11-01 16:31
        回复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祝尚书.论后期 “西昆派”[J].社会科学研究,2002,(5):134—140.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 [M].北京:中国书店,1986.
          [4]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 [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黄庶.伐檀集 [M].四库全书本.
          [8]梅尧臣 著,朱东润 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I


          5楼2013-11-01 16:31
          回复